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宜山古鎮:翻篇前回眸下那些哺育我們的老房

宜山古鎮:翻篇前回眸下那些哺育我們的老房

鰲江南岸又稱江南,江南過去有三條街的說法(一說二條半;一說三條半)。據筆者走訪考察規模和民間口述,應分別是金鄉,宜山二條,錢庫和湖前半條較貼切。地方人口述:相傳錢庫原一條街,僅在下午聚市,故稱半條街。而湖前,雖自古為水陸要衝,交通樞紐,但街巷相對狹窄,局促,規模不足集肆,故稱半條街較貼切。

其中宜山居錢庫與舟巴舟曹,龍港之間,隨海退人進,自古是水陸要衝,人煙聚集的地方。

宜山原名泥山,鎮中原有球山,地勢較高,故成陸早,歷史悠久,曾是我國柑橘產地之一,所產:真柑(乳柑)被列為貢品,價值千金,從北宋的蘇東坡,到南宋王十朋、韓彥直,古今眾多文人學士不吝讚美。

站在宜山球山之巔俯瞰四周,眼前皆為廣袤的平地,若高空俯視,則在平地上的球山形狀如泥丸,故稱泥山。據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宋神宗元豐年間溫州有七大市鎮,其中就有「泥山鎮」

據查訪現居住的門台大宅後人,先祖多為鰲江上游移民,如龍港瓦窯頭,錢倉山垟。一條老街:市街控南北要衝,因商而聚,故自然形成最早的集肆,最終孵化出今天宜山古鎮的雛形。

宜山老街,又名市街:分上中下三段,分別稱上市,中市,下市街。連舟巴舟曹,龍港通錢庫與金鄉。宜山為海塗沉降地貌,故多河道,是名副其實的浙南水鄉。過去多倚靠舟緝往來運輸,經方岩下再擺渡至鰲江,縣城平陽。市街過去有過黃大盛,楊德壽藥行等老字號,現仍存有多爿中西合璧洋房,商鋪,歷史背景函待挖掘…老街周圍街巷縱橫:有振興,康壽巷以及五間路,六十間路,漁池街等。古鎮還遺留許多漂亮的老房,形式各異,美輪美奐,反映獨到的地域風情和濃郁的時代氣息,以大院和店面房為主(比如洋房),尤其以老街為主軸線,密集排布。宜山鄉親多富情懷,目前部分街面已作立面修繕,力求還原古鎮神韻…

陳家大宅,位於宜山下市街。據現年69歲後人陳阿姨口述:為其父於民國晚期竣工,迄今約70多年。

大屋原為正廳,門台,左右廂房結構。正廳為浙南典型二層五開間廊屋型大宅。硬山頂,蓋小青瓦。廊屋為:傳統二層走馬樓基礎上,將二層以及一層檐廊空間打通,外包青磚或板木封閉而成,起到實用,經濟的目的,是傳統向現代演變的產物。二層開多窗,一層開二門洞,主門開於門洞內,次間門設外牆,次門卷邊修飾。內部為板木結構。左右廂房已改建解放後二層水泥樓。兩根方壁柱起門台,刻出凹槽,三角形山花,山花頂以及柱頂原有灰塑造型修飾,已失考(後人稱原貌無改,可能因見到時已毀),門台有簡單,樸素的花卉等修飾,門楣原有字型大小已沒。勾勒出一幅原生態的民國浙南水鄉的完整風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壁柱用磚角線刻凹槽,至今遺留一幅70多年前,帶有濃郁時代特徵的門對:"行修而名立,理得而心安"。用行書陰刻,如神來之筆,娟秀獨立。也呈現70多年前一個活脫脫詩書傳家的家庭背景。

但其父卻為釀造工匠,先師從金鄉師傅學釀造手藝,出師後與其兄弟二人一同移居宜山,在今中市街(老街)開作坊,積攢半輩子收入,起這間大宅,地磚還未及時鋪,正逢解放初土改,被定為富農,財產分困難戶。而值得玩味的是一些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弟在解放後卻被評為中下甚至貧農。

溫家大宅位於宜山漁池路,據地方人約67歲的歐陽先生以及67歲的溫從芳先生等多位老人口述:約有100 -150多年歷史(清末至民國或洪憲年間),原為楊姓地主所建,約十幾年後賣半宅基地於溫家,再起左右廂房,為面闊三開間二層大屋,迄今約有90餘年歷史。鼎盛時期,大屋由門台,左右廂房,門樓,後門台以及院牆內花園組成,佔地約2-3000多平方。現僅遺後門台以及右後廂房三間為原貌,其餘俱已改建現代水泥樓。

廂房為面闊三開間二層大屋,出一跳斗拱,木板牆,硬山頂,蓋小青瓦,飾清水脊,作圓邊馬頭牆, 犀頭有地方典型的龍喙(名稱待考)傳統裝飾。原為典型的民居,如今已近乎滅跡。

最考究的還數這座門台,因南方土改後,私人宅基地多改建,故公攤地帶,比如台門才能較為完整的保留至今,和當代人不期而遇。為兩根方壁柱起門台,青磚制,砌疊澀羅馬拱券門,高出拱門之上再以青磚砌約50公分矩形山牆,作出磚角線,上事花卉等簡單紋路。最為搶眼的是兩根壁柱用磚角線刻出凹槽,上用纂體陰刻一副門台:「春耕庶秋獲 讀書乃隱居」(繁體),字跡工整,飄渺,富有神韻,是尋訪宜山乃至平蒼十分少見的纂體門對,彌足珍貴。遺憾的是門台如今煢煢孑立,破損嚴重,岌岌可危,大有隨時坍塌的危險。望相關部門和百姓能對此予以重視,來呵護這些來之不易的家鄉瑰寶,文明命脈。

楊家原開設釀造行,後轉賣一半於溫家開布行(可能為染坊)。並續建兩排子孫房(廂房,或為庫房)。

那條老街就是家鄉的變遷史,和遺留的成長軌跡,老城就是蘊滿鄉愁的那座古鎮。他也是先祖勤勞耕耘的見證,淚水和汗水在這片土地交織的結晶。今天在古鎮翻篇前,來回眸下即將消失的老城,老街和那些曾存在過的風物。文化遺產,地方瑰寶就是祖先留下的老家當,我們有一份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傳承它們,使之再現於後人眼中,並釋放源源不斷的家鄉魅力。(待續)

泥山(宜山)

上市街(尾)

下市街(方向)

地方典型歇山式大房,鰲壬泰商行樣孿生,

中市街某中西合璧商行二爿

下市街洋房

陳家大宅

正間

門楣題字毀於文革時

門對

楊,溫大宅

廂房

羅馬疊澀拱門外包山牆門台

門對

原正廳檐廊

原大宅院落牆基

【尋找宗國】鄉土頻道

同走人生路橫陽留守老青會/群

鰲江文化與旅遊論壇

橫陽文史群

古道文化群 (oldcat555)

長按/掃描:關注更多有料鄉土,微觀歷史

號外:老鄉們,我們一起來做一件事吧:【溫州地方文化扶持基金會】,你來贊助,我們來複興。如果可以的話,就這麼定了,明天去民政局登記!

我們是有夢想的團隊:

認籌鄉土文化,遺產,建築的修繕與活化。誠邀家鄉各界熱心人士加盟,玉成。更離不開熱愛鄉土文化的親們以及大家多多垂注,不棄。全體,頓首。

未來將以讚賞,眾籌形式進行項目籌資,並統一公布資金使用情況及贊助人名字,金額(如地方文遺,小吃掛牌宣傳等案)。您的加入是傳統鄉愁文化復興的保障。

ISO讚賞專用碼

地方公號需要打賞,花草需要雨露,感恩您的點滴潤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溫州故里鰲江陶山 的精彩文章:

TAG:溫州故里鰲江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