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想到收拾房間就陷入拖延,怎樣才能克服「整理困難症」?

一想到收拾房間就陷入拖延,怎樣才能克服「整理困難症」?

歡迎收聽今天的錄音:

整理困難症

作為理論派整理師,我也收到過許多這樣的諮詢:

「看到房間亂很心煩,不想收拾,怎麼辦?」

「我也很想收拾房間,但是實在太亂了,沒信心收拾……」

「我受不了亂房間了,但是沒時間收拾怎麼辦?」

前段時間,一位小夥伴的提問很好地總結了這一類的問題:「如何克服收拾房間的恐懼感?」不論是心煩,還是沒信心,都代表內心產生了恐懼感。這種恐懼感讓人感到動彈不得。其中,沒時間收拾,也是因為無法預計整理的時間,而產生的恐懼情緒,我之前寫過一篇《沒時間整理怎麼辦?答案絕對不是「每天只要五分鐘,整理完就有時間啦!」》,今天在此基礎上再分享一些更具體的建議。

我的體驗

也許很多人覺得,我既然是整理師,家裡應該很整潔,而且永遠不亂。我原先也是這麼以為的,而且也試圖這樣要求自己。但是後來發現,如果把整理和「極度乾淨無物」聯繫起來的話,我就會陷入另一種混亂和焦慮。特別是在育兒過程中,孩子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力多少會把家裡弄亂,我更加不得不經常面對被動的收拾局面,真的會很心煩。如果我要強勢保持絕對整潔,就一定限制孩子的探索。我也很糾結:「我應該保持高度整潔,但是做不到,怎麼辦?」與此同時,我又是一個嚮往自由和誠實的人,如果要讓我把不好的問題隱藏起來,一邊承受著混亂的困擾,一邊向別人顯擺整理的「乾淨整潔」,這種反差也會讓我覺得很不舒服。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不是我的理想生活。

在育兒育己、理心修行的過程中,我覺得,與其死磕整潔,不如坦然面對。「整理恐懼症」也是我經歷過的眾多煩惱之一。我在學習實踐中也經歷過許多次整理-復亂的困擾。一開始遇到整友提這樣的問題,其實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照本宣科地安慰說:「只要按照正確的順序整理,就一定能整理好。」但是很多次,我發現,當我自己面臨這種痛苦的局面時,只要一想到「要按順序整理」,腦袋就會卡殼:「咦?整理的順序是什麼著來?啊,對了,先是衣服!」然後我走到衣櫃面前,茫然地看著衣服,開始考慮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收納順序……然後發獃很長時間,回過神來已經很晚了,什麼也沒有做。

這個過程對我來說,就是拖延、選擇困難、完美主義的糾結體,頭暈腦脹,其實什麼也做不了。這種時候,就要執行一心整理法的第二步:找到自己的舒適點。不要責備自己,而是勾畫自己的理想局面。優先清潔自己最需要使用的場所,量力而為。

具體方法

1

保持「根據地」的整潔

昨天的推送(相關鏈接《一心整理2:找到自己的舒適感》)提過,要在房間里找到一塊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作為大本營,優先整理,保持清潔。這個靈感,是從池田曉子老師的整理漫畫《髒亂房間大作戰》中,獲得的。作為工作狂,她的整理起點,就是先整理好自己最熱愛的工作地點——書桌,然後順利鋪開來的。經過我的親身嘗試,我覺得這不僅在初次整理時起效,在後面的整潔維持中,也非常容易實現。

我的「大本營」也是我的書桌。孩子經常玩著玩著,就會拿著玩具到書桌這裡來找我。不知不覺中,玩具、畫筆就不斷出現在書桌上……這時我的第一要務,就是陪孩子玩。等他們玩夠了,哄睡了,我再猛然看見玩具鋪得滿地狼藉,心情瞬間受到一萬點暴擊。到了這種時候,只要我優先拿走書桌上的玩具、扔掉垃圾,擦拭桌面和記事本,就會馬上感到清靜下來。

除了書桌,我還有第二個根據地,就是廚房。當我感覺諸事不順、總覺得有哪裡不舒服的時候,我就會到廚房,擦拭油煙機、水槽龍頭的水垢。每當專註地做完這些工作,就會覺得身體舒暢很多。至於原理,我現在也不是非常明了。最近在研習佛經時,看見有人說:「專註地勞動,也是一種禪定修行。」我覺得我在清潔的時候差不多就是這樣的專註狀態。懷著感恩的心情,一邊擦去物品上的臟污,一邊在心裡對它們說:「謝謝你恪盡職守,為我服務。」把精力集中在當下,用尋找價值的心態,仔細地觀察污垢被擦除、沖洗掉的過程,確實能讓人感覺很放鬆、解壓。

我以前也打掃,但是總是懷著焦躁、厭惡的情緒,越清掃越心煩。可見,做事的效果好不好,取決於溫和怡然的情緒和高度的專註力。

2

簡化收納

「大本營」變得整潔後,我就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稍作休息,象充電一樣。然後再觀察和思考下一步的整理。如果時間精力有限,我就採取簡化的歸置方案來恢復房間的整潔。

設定暫存處

如果沒有心情打理又臟又亂的東西,我會先把它們集中收在一個「暫存處」。我現在使用的是衣櫃里的一個空格,忙亂的時候,先把所有物品收集在裡面,使家中的整體整潔度提升起來。大環境整潔,人的精神也會逐步提升。我的精神好起來了,才會感到:「衣櫃里那堆擁擠的物品太可憐了,快點把它們解救出來吧。」這樣一步一步,恢復整理能力。不過,要提醒的是,暫存處只是整理能力不足、自我覺察不熟練時的權宜之計。最理想的狀態,還是盡量培養自己和孩子們物歸原位的能力,做到有朝一日可以完全不使用暫存處,時刻保持家中的整潔。

劃分各人的界限

為家人也設定一個「物品暫存處」,當他們的物品四處散落時,可以統一歸置。以前老公用這個方法來「對付」我的混亂,但是我覺得這樣很好,既避免了我的東西被隨意處置、而且也刺激了我的整理自覺。對於不擅長整理、又不喜歡被嘮叨、還不願意扔東西的家人,用這樣的方法可以避免衝突。我女兒寧願書桌上堆滿雜物,也不肯讓我們扔掉她喜歡的任何一張紙,包括包裝紙。

3

尋求他人的幫助

其實我原本很討厭別人幫我收拾東西。小時候在家裡,如果媽媽幫我收拾東西,我的東西就會找不到、或者不好拿。我媽媽也是一個無法扔東西的人,是個資深「收納女王」,東西都是層層壓住、塞緊的擺放,非常不利於取放。如果我去問媽媽的話,她就會嘮叨:「誰讓你自己不把東西收好的?每次都要我幫你,真邋遢!」如果我提出不需要她幫我收拾,媽媽就會更加數落我:「我不收拾怎麼辦!我們大家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我那時還沒有自己的房間,全家人擠在一個屋子裡。這樣的經歷讓我形成了:「讓別人幫忙」=「我邋遢」這樣屈辱的概念。所以,別人一碰我的東西,我就會反射性地很憤怒,彷彿感到對方在恥笑我「邋遢」。

前段時間讀了吉田穗波的《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這本書,促使我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書里提到一點:「要勇於開口請人幫忙」。她的解釋是:當她去災區救援、一腔熱血想要去幫別人時,對方冷淡反而令她不知所措;如果有人請她幫忙,她會覺得這是對方在信任她、很高興。

回想起來,媽媽之所以會嘮叨我,並不是刻意想侮辱我「邋遢」,只不過是她的潛意識裡需要確認被我們忽視的「成就感」。她一腔熱血幫我收拾的時候,是充滿「助人為樂」的成就感的,但是,我不僅沒有感謝她,反而埋怨了她,當然會招來反擊。很多時候,父母的嘮叨數落背後,其實只是需要聽到一句「謝謝,辛苦了」、肯定他們的「功勞」。如果能合理利用、加以感恩和學習,也可以把別人的幫助變為自己的助力。

結婚後,老公成了我們家最擅長收拾物品的人。我剛開始面對物品收納,思考無力,就會感覺很茫然:「放哪裡好呢?」但是老公總是能迅速找到大小合適、而且看起來很順眼的收納方式。所以我也開始利用甜言蜜語請他幫忙,順便「偷師學藝」。我不是在「撒狗糧」,而是總結我對人際關係的新認識。我老公的收拾能力得益於我婆婆的「真傳」,他們的原生家庭就是很擅長整潔的。我的原生家庭沒有這樣的優勢,我對整理收納的領悟,有很大一部分是從老公和婆婆身上觀察來的。請人幫忙的另一個價值點就是:可以抓住時機「取長補短」。

總結

始於舒適、終於舒適。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整理過程,就應該是始終都能夠讓自己舒服的。像「強迫自己整理房間」、「戰勝自己的惰性」、「說服家人扔東西」,等等,這類高能耗的行為,都是不必要的。

只要找准自己的「痛點」,設法迅速調整到一個相對舒適的情緒狀態,整理的難題總會有得到化解的一天。

安文叨

前幾天帶孩子游泳回來,小寶在樓下大門發現一隻小麻雀趴在地上。我碰了一下,發現它竟然還活著。猶豫了一下,還是帶回家了。帶回家後它也不吃不喝,只是閉目養神。孩子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小麻雀,圍著看、不肯走。我都覺得小麻雀會以死抗爭了。

一隻小寶寶,還不太會飛

沒想到晚上,它精神就好起來了。我想把它放到花園,結果它抓住我的手指,就是不飛,還把頭插進翅膀,要睡覺了。沒辦法,只好留它過夜。

第二天早上,小東西的精神更好了。我剛把它送到花園,它就自己飛出去了。

GIF

動圖不能超過2M,只能做到這麼小了

送它出去以後,小寶就哭了,大寶也很不舍。但是麻雀終究是屬於自然的,不論它未來面臨什麼境況,都必須由它自己面對。它這麼努力地康復起來,應該也是為了早日回到自然去的吧。柔弱而堅強的生命,希望它未來一切順利。

歡迎閱讀我的生活小論文。我是安文,一心整理實踐術創始人。一心整理法是我在探索過程中獨創的整理方法論,我用它解決所有的煩惱。我不僅消滅了自己嚴重的拖延症、社交恐懼症、焦慮症、完美主義強迫症、網癮……等諸多心理障礙,也治好了自己的失眠健忘、慢性鼻咽炎等許多身體上的疑難雜症,還搞定了自家孩子的感統失調。

沒有導師、沒有夥伴、沒有成功先例給我參考,全憑自己的探索和學習,也能過上了自在、自律的生活。歡迎有相似煩惱的各位夥伴共同探討、找到人生出口。這裡沒有說教的條條框框,只有親身的經歷和思考。願意和大家一起,用整理愉悅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心整理 的精彩文章:

「癮症」癥狀與情緒

TAG:一心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