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三伏天中醫專家教你「護陽氣」

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三伏天中醫專家教你「護陽氣」

三伏天已經到了,不少人前往中醫院,接受三伏貼、督脈灸、刮痧、拔罐、中藥足療等冬病夏治療法,祛寒扶陽。12日上午,遵義市中醫院聯合《遵義晚報》健康周刊推出「健康大講堂——冬病夏治」講座第二場,中醫院的知名專家教大家如何在陽氣旺盛的夏天,藉助各種各樣的中醫外治法,養護身體里的陽氣,祛除疾病固本培元。

醫生正在為聽眾展示艾灸

為何夏季陽氣最盛還要養陽

說到夏季養陽,很多人有一個疑問,明明夏季陽氣最重,為什麼我們還要養陽呢?遵義市中醫院呼吸科、治未病科主任彭明松表示,這種「春夏養陽」的養生觀點早在《黃帝內經》里就提出,是順應四時、天人相應的養生方法,其實夏季陽氣旺盛,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補充陽氣對體虛的人正是「順勢而為」的好時節。

陽氣對人體至關重要。《黃帝內經》中《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說,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若天上沒了太陽,地上就沒有生命;人若沒有陽氣,生命就會停止。人的壽夭就要落實在陽氣上面。長壽的人往往是陽氣足的,相反,若陽失其所,則有折壽短命之虞。

認真聽講的市民

彭明松說,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要靠陽氣推動,陽氣的主要作用是防禦疾病。 生病說明「陽」出了問題。現代人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傷陽傷身。比如天氣寒冷時,一些年輕人喜歡上衣穿厚厚的羽絨服,下裝穿九分褲露出腳踝;要麼就是穿低腰褲,短上裝,露腰露肚臍。殊不知,腳踝處有一個重要的穴位:三陰交。三條陰經血交匯於此,此穴受到寒邪,肝、脾、腎三條陰經同時中傷。腰腹部有命門和神闕兩個穴位,此處受寒,會讓腎臟和肚臍受到寒邪,從而導致體內陽氣不足,腎氣虧損。

另外,頭是諸陽之首,在早上陽氣初生時洗澡洗頭,等於把陽氣升發扼殺在搖籃里,使體表極易被寒邪侵襲。此外,天熱時不少人過分貪涼。比如空調溫度太低,時間長了就容易傷陽氣,容易造成一些「空調病」。吃的或喝的太涼,比如喝冰鎮啤酒不過癮,還要再加冰塊,也會傷到陽氣。

中醫外治,扶陽固本

陽氣缺乏怎麼辦?近幾年一到三伏天,趁「熱」補陽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很多人會選擇貼三伏貼來防治疾病,這其實是中醫所提及的冬病夏治的理念。遵義市中醫院呼吸科、治未病科醫生楊林林在講座上提出,冬病夏治是對於一些在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中醫外治療法,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

如今,氣候條件的變化正在加劇,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一方面要應對社會變化 ,另一方面,有的人作息不規律,喜歡熬夜,生活壓力大,加之喜歡食用生冷、油膩、刺激性食物,由此,身體的陽氣損耗加大,導致出現陽虛的情況。畏寒、失眠、疲憊、抑鬱、肥胖等,這些都是亞健康的表現。

彭明松為市民講解冬病夏治

楊林林說,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可見,中醫歷來防重於治。「冬病夏治」所指的「冬病」即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夏治」即利用夏天人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運用各種有效的中醫外治療法,鼓舞陽氣、增強免疫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以達到標本兼治、預防保健的作用。

對於「冬病夏治」許多老百姓只知道有「穴位敷貼」,卻不知它還包括了針灸、艾灸、推拿、埋線、火罐、中藥浸泡、熏蒸、葯浴、口服中藥、中藥茶飲等其它中醫、中藥診療技術。這些中醫外治法各有針對,蘊涵著中醫幾千年的智慧和精華,在健康養生、治療慢性病和亞健康調理方面有著西醫不能比擬的功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伏 的精彩文章:

今年長達40天的「三伏天」!這7件事千萬別做,不然疾病找上門
三伏天已至,做好關鍵的「5點」,想不長壽都難

TAG:三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