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自在等作者論(2):什麼因緣,會有自在等作者的論

《瑜伽師地論》自在等作者論(2):什麼因緣,會有自在等作者的論

《瑜伽師地論》自在等作者論(2):

什麼因緣,會有自在等作者的論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

二、敘因

二、一、問

問:何因緣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問:是什麼因緣,這類人會生起這樣的見解,安立這樣的言論?

二、二、答

二、二、一、總標

由教及理。

由教及理,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的。

二、二、二、別釋

二、二、二、一、由教

教如前說。

教如前文所說,由以前的老師、過去的教主,將種種見解寫成書,這類人就跟著這樣學習。

二、二、二、二、由理

二、二、二、二、一、出彼人

理者,猶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

如「因中有果論」那裡說。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理者,謂即如彼沙門、若婆羅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住尋伺地,住自辦地,住異生地,住隨思惟觀察行地。

「理」有什麼道理呢?沙門或者是婆羅門。「爲性尋思」這個人的個性啊,就是善於尋思。於第六意識所緣的名言境界,匆匆忙忙,作粗略的推舉尋求,稱為尋思。「爲性觀察」,而他的心性又能進一步以智慧爲體性,於第六意識所緣的名言境界,深入的觀察,不是匆匆忙忙,他心裏面有多少靜的成分,能詳細的推究考查宇宙間的道理。「爲性尋思」就是尋;「爲性觀察」就是伺。他有這兩種功能,也就是說這個人善於內心的思惟。

「住尋伺地」,安住在有尋伺欲的境界裡面,還沒有離尋伺欲,還在欲界裡面,最多到初禪,稱為住尋伺地。

「住自辦地」,這個「自辦」怎麼講呢?把這件事做成功了,叫做「辦」。「自辦地」,靠自己的力量,也就是他的尋伺的智慧能夠發明一大套的理論,能自圓其說,成立自己主張的理論,所以叫自辦地。

「住異生地」,還沒有斷除三界中見道所斷的煩惱種子,所以是凡夫的境界。

「住隨思惟觀察行地」,還沒有得到出世間的無分別智,也就是沒得聖人的智慧,他內心裏面隨由他所思惟、所觀察的,有所執著。

二、二、二、二、二、舉彼見

二、二、二、二、二、一、標

彼由現見於因果中,世間有情不隨欲轉,故作此計。

「彼由」於現前發現因果之中,世間的「有情不隨欲轉」,不能隨自己的心意而出現的。所有的行為,所有的境界,不是隨心愿出現的,不能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這就叫「不隨欲轉」。「故作此計」,所以內心產生偏執的看法。

二、二、二、二、二、二、征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是問?為什麼是這樣子呢?

二、二、二、二、二、三、釋

二、二、二、二、二、三、一、因不隨欲

現見世間有情,於彼因時,欲修凈業,不遂本欲,反更為惡。

「現見世間有情」,這類人現前看到世間上的有情。「於彼因時,欲修凈業,不遂本欲」,有的眾生,在因地的時候就想要修清凈良好的功德的事情,於人有利益的事情,但是做不到,「不遂本欲」,不能滿足他的願望的,想要做善不能做。「反更為惡」,反而去做惡。

二、二、二、二、二、三、二、果不隨欲

二、二、二、二、二、三、二、一、標相

於彼果時,願生善趣樂世界中,不遂本欲,墮惡趣等。

受果報的時候,有情是希望能夠往生到善趣,人天的善趣,快樂的世界裡面去生活。「不遂本欲」,不能夠滿足他的願望。「墮惡趣等」,反而墮落到三惡道去了。所以因也不能隨意,果也不能隨意,他看見了這樣的事情。

二、二、二、二、二、三、二、二、釋義

意謂受樂,不遂所欲,反受諸苦。

眾生心裏面是不想受苦,想要受樂,但是不能夠滿足他的願望,反而受到種種的痛苦。

二、二、二、二、三、顯彼思

由見此故,彼作是思:世間諸物,必應別有作者、生者、及變化者,為彼物父,謂自在天,或復其餘。

「由見此故」,由於他發現了這樣的事,內心就去觀察思惟怎麼回事情呢?「世間諸物,必應別有作者,生者及變化者」,這世間上這一切的事物不能隨人,不能隨順他自己的願,他願意做善做不成,想要受到好的果報不行,這什麼原因呢?一定是,決定是,另外有一個主宰者。

「作者」,就是主宰者。「生者」,能夠出現這一切的苦樂的事情。「及變化者」,或者變化出來苦樂的事情,就是另外一個主宰者給你做,給你生、給你變化…這些事情。「為彼物父」,為彼一切事物的父親,他能造作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的兒子。父親給兒子做了很多的苦,叫兒子受苦,然後稱他為愛,稱之為愛。「謂自在天」,或者說這個是父是誰呢?就是大自在天,或者其餘的梵天王這些人。這是他們「自在等作者的論」,「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如何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
淺談敦煌壁畫的變色問題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