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家豆腐坊的傳奇故事

王家豆腐坊的傳奇故事

王家豆腐坊的傳奇故事

作者:王哲

「一個黃豆圓又圓,磨成豆腐賣成錢,生意最好王家店,小小生意賺大錢……」這是洗魚溝的小孩上學時傳唱的歌謠,這也是我家與豆腐不解之緣的真實寫照。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我爸偶然接觸了豆腐製作行當,從此演繹了我們一家與豆腐的傳奇故事。

事情是這樣的,土地承包到戶後,激發了農村的無限活力,大家捨得把汗水和心思花在土地上,吃飽穿暖沒有問題。可我爸沒事愛思考,一次他聽表叔說進城幫人拉貨能掙錢,便萌發了去縣城的想法。當時,我媽有點猶豫,但我爸兩句話便把她說得心服口服,一句是家裡地少人多,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和勞力,另一句是村頭的謝二娃都能進城騎摩的掙錢,我就不相信干不過他。

我媽心裡明鏡似的,地少人多是事實,那時候我爸年輕力壯,憑他的勞力,一畝三分地的農活根本不是他的「下飯菜」。另外,我媽也是幹活的一把好手,還有我姐初中畢業後不想念書了,閑賦在家,一家的勞動力特別「富餘」。其實,這都不是問題,關鍵是我爸提到了謝二娃,這個人曾經死追過我媽,我爸心裡堵得慌。不過,當我爸出現在我媽視線中後,她便主動「棄暗投明」跟了我爸。我媽知道,我爸在和這個叫謝二娃的人叫勁呢。

我爸進城後,按表叔的建議,買了一輛三輪車在農貿市場幫人拉貨。進貨的人有開餐館的,這些人採購了蔬菜、糧油、調料等貨物後,就請三輪車的把東西拉到指定地點,然後給三輪車師傅一點腳力錢。我爸這個人捨得下氣力,很多貨主樂意找他拉貨,半年後我爸「拉攏」了一些經營餐館的客戶。我爸腦子靈光,他發現很多每天餐館都要進一種食材,那就是——豆腐。

豆腐有什麼魅力?為什麼餐館對豆腐情有獨鍾呢?通過觀察,他發現豆腐不僅可以製成紅燒豆腐、麻辣豆腐、清燉豆腐、麻婆豆腐、涼拌豆腐、熗炒豆腐、豆腐燒魚、豆腐燴肉等等,而且以豆腐為原材料衍生出的菜品還有鹵豆乾、拌豆乾、臭豆腐、炒豆豉……豆腐在廚師的手裡真會變魔術,可以烹飪出幾十上百種美味菜肴。

我爸琢磨出了其中的奧妙:豆腐價格便宜,味道鮮美,客人喜歡點,廚師樂意做,老闆賺錢多。

這時,一個叫杜傳志的人改變了他的命運,也改變了我們家的命運。杜傳志是我爸的房東,精通做豆腐的手藝,兩個兒子考取大學在省城安了家,沒有人繼承他的衣缽。平時,我爸在休息的時候喜歡與杜師傅搭訕,有事沒事愛搭把手,杜師傅喜歡他,經常送豆腐給他,這讓我爸省了很多買菜的錢。一來二往,兩手親如一家人。這天,兩人一頓酣酒後,杜老爺子很高興地把我爸收成了乾兒子,而且還準備把做豆腐的手藝傳給他。

這是我爸夢寐以求的事情,他一直「垂涎」著老爺子的手藝。

我不知道當初我爸為了學到做豆腐的手藝動過什麼「歪心眼」沒有?反正,杜老爺子毫無保留地把一門精湛的手藝完完全全地傳給了他。後來,杜老爺子去省城跟兒子享福去了,他把豆腐坊盤給了我家。於是,我爸把我們接進了縣城,開始了做豆腐的營生。

我們進城後,我爸把土地交給了鄰居家打理,一家人專註地念叨起「豆腐經」來。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娃,承擔著傳宗接代的「重任」,所以,我爸要我為「光宗耀主」而讀書,對於做豆腐的事,讓我「欣欣賞賞」就是了。我姐的嘴巴卻翹得老高,說,重男輕女,每次我爸一句「誰叫你讀不得書哩」她便乖乖幹活去了。其實,我和我姐的關係很好,我每次做完作業便偷偷地幫她幹活,即便那時她和市場上一個小鬍子談戀愛,我都沒有當「叛徒」,從來沒有在爸媽面前揭發過她。

加工豆腐,我爸我媽負責買豆子、擇豆子、泡豆子、磨豆漿、濾豆渣、點豆腐、榨豆腐、包豆腐、切豆腐……我姐負責打雜,哪裡忙不過來她就到哪裡幫忙。每天凌晨四點,做好豆腐後,我爸便將豆腐拉到市場,然後我媽和我姐擺攤銷售。開始,我們家的生意沒有上規模,但因為我們做的豆腐品質好,購買的人多,便開始做起了專業批發豆腐行當。

經過十年的打拚,我家的豆腐在縣城小有名氣了。再後來,我爸買下了杜爺爺的宅子,名正言順地掛起了牌子——王家豆腐坊。最讓人欣慰的是,現在洗魚溝經常響起孩子們的順口溜:「一個黃豆圓又圓,磨成豆腐賣成錢,生意最好王家店,小小生意賺大錢……」

這就是我家與豆腐的傳奇故事。

(文中插圖選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蓉城文學 的精彩文章:

詩歌—羅城故事

TAG:蓉城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