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遊戲成癮屬精神病,快來看看你玩遊戲的癥狀是否符合精神疾病

遊戲成癮屬精神病,快來看看你玩遊戲的癥狀是否符合精神疾病

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說,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條消息可謂是令人大吃一驚,那就是遊戲成癮被列為精神疾病範疇,很多人感慨,以前經常玩遊戲,現在突然的就成為了精神病人,感覺自己被掏空。是不是只要是玩遊戲上癮的就是精神病人呢,有什麼科學依據,以及判斷的標準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出的標準,遊戲成癮的癥狀包括:無法控制地打電玩(頻率、強度、打電玩的長度都要納入考量)、越來越經常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後果也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對於遊戲是否成癮,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如果癥狀嚴重,觀察期也可縮短。

武漢市一名45歲的女教授每天起碼要玩1個小時消消樂,焦慮要玩,高興也要玩,無聊還是要玩,沒玩一下,會覺得一天少了點什麼,她自嘲:「我是不是也是精神病啊」,如果只是通過WHO提供的標準來看的話,大部分癥狀相同,少部分癥狀不同,充其量也算是輕度「精神病」,但是不管是輕度還是重度,都已經算是精神病的範疇,估計她自己也在自我解嘲,如果這樣也算是精神病的話,恐怕武漢市著名的「六角亭」醫院會爆滿。

然而遊戲成癮的案例並非因為WHO列入疾病範疇而才開始出現,早在手機普及之前就已經在社會上有了廣泛的案例:

案例

18歲女大學生遊戲成癮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18歲的大二女生娜娜,文文靜靜,考上大學後卻迷上了玩電子遊戲,為了玩遊戲,曠課、不睡覺、不洗澡、不吃不喝都可以。

最後發展到一天24小時除了困極了睡一會兒,其它時間都在玩遊戲,一天吃一頓飯也可以,慢慢生活已然不能自理、居住衛生條件極差……

父母發現了其嚴重性後,將娜娜帶到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求診,教授接診後,利用半年的時間,幫娜娜制訂了干預計劃,循序漸進地幫其戒癮,通過各種措施進行干預,不斷減少上網遊戲時間、培養別的興趣愛好,最後經過半年的治療,娜娜慢慢可以控制自己的遊戲時間,做到一天只玩一個小時。

除此之外,華中師範大學陶宏開教授治療過許許多多學生網癮患者,這些患者大部分都是年齡介於16-22歲之間的年輕學子,在接觸眾多案例並成功幫助孩子們戒除網癮之後,陶宏開教授被譽為「戒網癮專家」,陶宏開教授說:網癮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而在網癮眾多案例中,遊戲成癮的比例佔據了主要。

遊戲成癮的危害諸多,為什麼就是屢禁不止呢,首先遊戲成癮的人群以青少年為主,其中也有成人,但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自控力較差,無法控制自己,哪怕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恰當,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其次就是對於遊戲的感官刺激過於強烈,使人容易沉迷無法自拔,再就是各種環境的影響,如同伴的邀請,身邊人都在玩遊戲,學習的壓力過大,厭學情緒的激增,家庭環境的惡化,個人情感得不到有效重視和疏導,孤獨無助,寂寞無聊,甚至在遊戲中尋找生活中沒有的成就感滿足感,找到遊戲中的自信等。

而從心理學上進行分析,遊戲成癮屬於強迫症的一種,強迫症分為兩種,一種是強迫性行為,一種是強迫性思維,遊戲成癮是屬於行為上的強迫,也包含心裡上的上癮,如同毒品一般,往往戒毒比較容易,身體上的毒癮能夠快速去除,但是心裡上的毒癮卻很難根治,這也就屬於強迫性思維。其特徵就是明知道不可為而為之,有時候這種行為和思維明知不正確,自己也不願意,甚至違背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就是控制不住。在心理學中強迫症的典型病例,如被害妄想症,在家人朋友告訴了或者控制了不會有危險性發生,但是就是不願意去相信,依然自己去妄想,這種思維自己控制不住。再比如潔癖,重度潔癖比較可怕,最典型的比如洗手,輕微潔癖的人會勤洗手,重度潔癖的人在洗手的過程中不斷的用力揉搓,願意把大把的時間放在洗手上,洗完了之後仍然接著洗,一直洗到手皮脫落,血肉模糊,依然無法自拔。

對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遊戲成癮的癥狀列入精神病範疇,足以說明遊戲成癮對人們的危害性有多大,以前我們還可以打著「電競」的名義光明正大,殊不知期間已經不斷的損傷了我們的各種利益,此次通過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病的事例,讓大家知道遊戲成癮已經威脅到我們的青少年,威脅到大家的身心健康,這種遊戲成癮確實是一大需要引起大家重視的疾病,只有足夠的重視,才有可能正視這種疾病,才有可能認真正確對待。那麼親們環顧四周,大家還在一起玩遊戲,打電競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視線 的精彩文章:

TAG:國際視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