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在研究星座和血型?你落伍了!

還在研究星座和血型?你落伍了!

JUL

20

媽媽說,你的脾氣真好;

我說,像你!

本文字數:2768

閱讀時間:7分鐘

終於決定要挖個大坑了,聊聊人格(personality)。什麼是人格呢?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性格、個性,甚至氣質等等綜合起來的描述個體特性的一個詞。心理學裡給它的定義是那些影響跨時間跨情境的個體化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徵。說白了,就是你之所以是你,區別於其他人的那些內在特徵

為什麼說人格是個坑呢?因為關於人格的研究實在太多了!不是說人類對於了解自己的好奇不亞於對於宇宙的探索嘛,光人格理論就有5種,都是能自圓其說,自有一套測量系統,自有一套治療方法,自有無窮多研究的那種。關於人格的文獻更是成千上萬,而且還不斷地有人在試圖推出新的人格「特性」;就不提那些跨文化研究,遺傳/環境研究了。所以,我就挖個坑,粗略介紹一些人格理論和測量,感興趣的朋友歡迎入坑。

五種人格理論:

特質人格理論:你是內向還是外向?

心理動力學理論:弗洛伊德了解一下

人本主義理論:愛我就要包容我的所有

社會學習和認知理論:人和環境社會是互動的,不能單一理解人的行為

自我理論:對自己的各種評價是怎麼來的?

在正經討論人格之前,不得不說一下流行全球的人格分類,比如早在兩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就根據體液將人分為了四類:

血液 多血質:快樂、好動;

粘液 粘液質:缺乏感情、行動遲緩

黑膽汁 抑鬱質:悲傷、易哀愁

黃膽汁 膽汁質:易激怒、易興奮

這種分類當然非常不靠譜了,但這種將人按照某種標準分類的激情一直延續到現在。比如不太靠譜的血型、星座解惑答疑占卜預測;算是有某些依據(也並不充分)的研究把體型和性格聯繫在一起,把孩子的出生順序跟性格聯繫在一起等等。但是,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簡簡單單地把一群人並為一類的做法實在太糙,所以這種將人格分類的做法逐漸地在學術界淡出了。

特質人格理論

特質人格理論用來解析人格當中持久的特性或者品質。比如誠實這個品質可以通過考試不作弊或者拾金不昧這兩種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的行為體現出來。

早期的特質理論有Allport提出的特質中介論。他將特質看做一個中介變數,不同的外界刺激通過特質之後會有不同的反應。

舉一個栗子。如果害羞特質作為中介,在遇到做演講、參加party、遇到陌生人、遇到熟人、還書這些情景的時候,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會有退避、臉紅、記憶缺失、沉默、笨拙的姿態以及儘可能少的目光接觸。如果忽略掉害羞這個特質,那麼這些行為都很難理解。

Allport還定義了三種特質:首要特質、核心特質和次要特質。首要特質會影響一個人如何組織生活,比如特蕾莎修女的首要特質可能是為了他人利益而自我犧牲。但不是所有人都會發展出首要特質,因而核心特質就代表著一個人的主要特徵,比如誠實樂觀。次要特質則有助於理解和預測一個人的特定行為,但對於理解人格沒有太大的意義。比如對於衣著和食物的偏好就屬於次要特質。這三種特質的不同組合發展出了不同的人格,Allport喜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來探討這三種特質。

1936年,Allport跟他的同事發現英文辭彙中有17,953個形容詞用來描述個體差異,自那以後,研究者就不停地尋找這些形容詞背後潛在的特質維度。這也算是自然語言大數據研究的鼻祖之一吧。最初的嘗試是卡特爾(Raymond Cattell)於1979年以這些英文形容辭彙為起點,提出了人格的16個因素,比如保守的 vs . 開放的、信賴的 vs. 懷疑的、放鬆的 vs. 緊張的等等。卡特爾的研究為現代人格特質理論打通了研究方向,後來的研究表明更少的特質維度也能夠包括人格中最重要的特性。

與此同時,埃森克(Hans Eysenk)根據人格測試的數據將人格分為三個非常廣的維度:外向性(外向 vs. 內向)、神經質(情緒是否穩定)、精神質(善良體貼 vs. 反社會有攻擊性的)。比如將外向性和神經質這兩個維度繪製出來就得到了下面的這個圖。外向且情緒穩定的人具有領袖氣質,外向情緒不穩定的人則可能具有攻擊性;內向情緒穩定的人是可信賴的,內向情緒不穩定的人則會憂鬱焦慮。

上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又提出了人格的五因素模型,也就是現在俗稱的「大五」模型(big-five model)。五因素模型算是研究人員接受度最為廣泛的模型之一,當然肯定不是所有研究人員都認同這個模型,不過一般情況下,目前的公司企業或者各種機構進行的人格測試,一般使用的都是大五人格測試量表。

五因素模型依舊是沿著Allport和卡特爾的道路,將描述特質的形容辭彙壓縮為200個同義詞類群,用以組成一個具有相反兩極特質的維度,比如負責任的和不負責任的。之後,讓被試給自己和他人在兩極的維度上評分。最後再經過統計模型,確認這些同義詞類群是如何相互聯繫的。通過這一方法,許多獨立的研究小組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人們用來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特質時,僅有5個維度

五因素模型里的5因素

外向性(Extraversion):健談的、精力充沛的、果斷的 VS. 安靜的、保守的、害羞的

宜人性(Agreeableness):有同情心的、善良的、親切的 VS. 冷淡的、好爭吵的、冷酷的

責任性(Conscientiousness):有條理的、負責的、謹慎的 VS. 馬虎的、輕率的、不負責任的

情緒性(Neuroticism):穩定的、冷靜的、滿足的 VS. 焦慮的、不穩定的、喜怒無常的

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有創造性的、理性的、開放的 VS. 簡單的、膚淺的、不明智的

為了證明五因素模型的普遍性,研究者在56個國家使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了很多測試與研究,包括德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希伯來語、漢語、韓語和日語等等,都得到了相似的人格特質結構。相比把人格按照星座、血型和體液來分,大五還是靠譜多了。現在,當人們說核心人格的時候,通常指的就是五因素模型里的這5個特質維度。下次和朋友再討論人格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來聊聊,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雖然大五人格模型的得出是數據驅動的(data-driven),但最近的研究發現不同人格特質的人大腦功能區的活動也是不同的。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叫杏仁核的區域,平時用來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危機時刻會告訴你是該挺身而出還是轉身就跑;同時,這個區域對於情緒反應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當個體遭受某種傷害性刺激,杏仁核的特定區域會「因為學會害怕」,而產生恐懼記憶。2002年的一項研究通過功能性磁共振(MRI)掃描發現,對於高興的臉的照片,外向性和杏仁核活動性正相關:越是外向的人在看到高興的臉的照片時,越能引發杏仁核的活動;對於恐懼的臉的照片,外向性和杏仁核活動則沒有相關性。

有娃的家長大概都已經體會到人格的遺傳性了。最新的行為遺傳學(回顧點這裡)的研究表明,人格特質基本都是來自基因,環境因素的影響大部分都是暫時的,而基因才是人格差異的根本來源。所以家長們教育娃的時候要多個心眼,不然就是罵自己了。

看完這篇,大家可以試著給自己對號入座一下了。大五的人格量表網上很多了,中文英文都有,各位可以自己找來測測看,深刻了解一下自己,看會不會大吃一驚。

毛豆媽

北大心理學碩士,威斯康星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在心理及能力測量方面有多年經驗,有娃後轉向兒童心理學和早教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暈豆包 的精彩文章:

TAG:暈豆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