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時期的鄭成功靠什麼登上台灣島的?這下完全明白了

明朝時期的鄭成功靠什麼登上台灣島的?這下完全明白了

原標題:明朝時期的鄭成功靠什麼登上台灣島的?這下完全明白了


自從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而讓清軍入關後,明王朝就走向了滅亡之路,大明王朝失去的寶島台灣如同一顆孤懸海外的棋子,兩岸的有志之士無時無刻不在牽掛。到了清順治17年,鄭成功在廈門之戰中僥倖勝了清軍一籌,但同時他也意識到僅憑弱小的自己,不可能抗衡住強盛的清王朝,是應該考慮考慮之後的路了。


雖說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過程,幾百年後回望,依然十分蕩氣迴腸。但放在1661年戰事爆發時,這絕對是個意外。特別是作為交戰方的荷蘭殖民者,那更是萬萬沒想到。


因為一個無比重要的事實是,在發動收復台灣戰役之前,當時的鄭成功,正是軍事實力嚴重困難的時候。


自從1646年扯起東南抗清大旗後,身為南明「延平郡王」的鄭成功,就一直奔波在浴血抗清的戰場上。到1659年時,更是打出了驚天大動靜:他的十七萬大軍揮兵北上,一路橫掃兇悍的清軍八旗,水陸兵鋒直抵南京城下,卻在關鍵時刻出現戰略誤判,陷入到清軍的反包圍里,雖然艱難突圍回到廈門,可是多年積攢的家底,幾乎是一戰賠光。


由於廈門之戰後清王朝並沒有對鄭成功進行進攻,鄭成功的後方也比較穩定,而且在聽聞揆一把他的援助部隊又打發回去了,覺得收復台灣的時機已經成熟,就率領2萬多人,在數百艘戰船的配合下,橫渡台灣海峽。


所以,這樣的困難條件下,就連駐守台灣的荷蘭殖民者,當時也不敢相信鄭成功會兵臨台灣。以荷蘭駐台灣總督揆一後來的著作《被貽誤的福摩薩》里的說法,當時荷蘭巴達維亞方面的高官們,幾乎都不相信鄭成功會在此時選擇開戰,甚至就在鄭成功動兵的前夜,部分駐台灣的荷蘭駐軍,還被調回了巴達維亞。



而發起戰役的鄭成功,也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迅速找到了決勝的關鍵:必須要在最快的時間,把艦隊開進地形險要的鹿兒門,只要大軍能夠登陸,戰事就成功了一半。也確實如鄭成功的正確判斷,鹿兒門出現了期待里的漲潮,鄭成功的小巧戰船,得以成功藉助潮汐登陸,大軍順利登岸,搶到了決勝的先手。驚慌的荷蘭守軍,只能狼狽向巴達維亞求救:「中國兵從天而降,我們十分危險。」


也正是這個「從天而降」的戰術,使得鄭成功能夠順利切斷荷蘭人的外援,集中優勢兵力包圍熱蘭遮城,終於迫使熱蘭遮城荷蘭大軍投降,成功收復祖國寶島台灣。這場拉鋸的收復戰,是鄭成功將自己用兵藝術發揮到經典的勝利。以此事說,他不愧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英雄。


早先鄭成功經過打聽得知,台灣的鹿耳門港由於退潮時大船無法進入,沙石淤淺,而且揆一隻派了不足10人的守衛。但其餘從外海進入台灣的大港,全部處於荷軍炮火控制之下,想要進登陸台灣可以說非常困難。所以鄭成功決定趁著漲潮時,在敵人意料不到的鹿耳門港進入台灣。結果當鄭成功的艦隊到達鹿耳門時,幾乎毫無抵抗的就成功登陸,直至最終收復台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野鏡頭 的精彩文章:

明朝的覆滅,崇禎應該負多大的責任,現代的專家是這樣說的?
漢高祖劉邦誘殺韓信的時候,為何沒人救韓信呢?人緣就那麼差嗎?

TAG:視野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