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銘記大刀精神

歷史銘記大刀精神

電影《關雲長》海報 甄子丹飾演關雲長

1

武聖標誌,青龍偃月刀

關公的刀,稱為青龍偃月刀,是武聖人關公的標誌性兵器,也是中國古代享負盛名的冷兵器。

在華人社會的心目中,青龍偃月刀已經與武聖關公融為一體,成為忠義神武、懲惡除奸、鎮邪驅魔、護國佑民的文化象徵。

正史中,關羽與刀有關的記載有兩處,一處在《三國志·馬超傳》的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雲「明日大會,請超入,羽、飛並杖刀立直,超顧坐席,不見羽、飛,見其直也,乃大驚,遂一不呼備字」。

另一處在《三國志·魯肅傳》中:「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南朝梁人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記載:「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敵』。及羽敗,惜刀投於水。

《三國演義》第一回即點明青龍偃月刀的出處:玄德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

不數日,黃巾賊將程遠志統兵五萬來犯涿郡。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揮為兩段。後人有詩讚曰:

英雄落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

從此,青龍偃月刀便跟隨關公展開了叱吒風雲、名標青史的英雄一生。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徐州誅車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長沙戰黃忠,單刀赴會,大戰龐德,威震華夏,氣凜千秋。

據傳唐代畫聖吳道子所繪關公持刀圖

2

青龍偃月刀的形象形成

偃月刀的雛形最早出現於唐代,據傳唐代畫聖吳道子曾創作過關羽持刀的畫像。

北宋《武經總要》中的「刀八色」

直到北宋時已有明確記載並繪有圖像,北宋成書的《武經總要》中,把大刀分為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和筆刀共八種,稱為「刀八色」。

根據圖式,「掩月刀」之刀頭闊長,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頭與柄連接處有龍形吐口,長桿末有鐏。

青龍偃月刀除了具備實戰功能外,還用來操練、儀仗,以示雄壯軍威。清代早期還作為武舉考核膂力的道具。

山西平陽金代墓室磚雕,反映的是宋金時期兵馬交戰的場景,圖中可看到,關刀在宋代已用於馬戰。

在今天的內蒙古阿拉善蒙額濟納旗一個金代古堡的佛寺裡邊,出土了版畫《義勇武安王位》,上面已有關羽青龍偃月刀的精美繪像。

岳飛曾經畫過身披甲胄、橫馬持刀的關羽武將形象,今存於龍門文物研究所。

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作品《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刻畫了關羽和青龍偃月刀形影不離的經典形象。

《三國演義》圍繞青龍偃月刀還設計了很多精彩的情節,例如:溫酒斬華雄,刀挑錦袍,單刀赴會,失刀奪刀等等。

明朝軍隊配備的關王刀

3

青龍偃月刀的後世推崇

明萬曆年間的王析父子所輯類書《三才圖繪》所記載:關王偃月刀,刀勢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杖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此為第一。

青龍偃月刀因此被尊崇為中國古代第一冷兵器,可謂威力無比,出神入化。

後世良將多有仰慕武聖關公的威名,效仿關公,以青龍偃月刀為主要武器的。

《水滸傳》中,關羽後裔,馬軍五虎將之首,大刀關勝的贊詩稱:「赤兔馬騰騰紫霞,青龍刀凜凜寒冰。蒲東郡內產豪英,義勇大刀關勝。」

《說岳全傳》中,關勝有子關鈴,曾與岳雲結義,在抗金戰爭中立有大功。繼承了祖輩的基因,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使一口青龍偃月刀,跟其舅父陳葵學得了父親大刀關勝的刀法。

《唐末藩鎮演義》中,後唐太祖李克用有心要平唐亂,閑時仿著關夫子青龍偃月刀的式樣,打了一口,名曰定唐。

明代王同軌的筆記小說集《耳談》中,明代右僉都御史督操江軍徐必達所用武器就是鐵關王刀,重七十三斤。

抗戰時期的大刀隊

4

大刀精神,抗戰精神的象徵

抗戰時期,大刀成為抗戰精神的象徵,29軍的大刀隊在「喜峰口大捷」中奮勇殺敵、重創敵寇的英雄事迹傳遍全國各地,23歲的孫默心熱血沸騰,當即作成《大刀進行曲》,成為抗戰時期最鼓舞人心的一首戰歌。

自此,29軍大刀隊和大刀一併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奮起抗戰、抵禦外侮的象徵。

何香凝曾賦詩讚曰:「殺敵何須更渡海,數萬倭奴引頸待。鋼腳夜眼青龍刀,捷音傳來齊喝彩。二十九軍民族光,撻汝倭國軍閥狂。國讎重重何日忘,誓到東京飲瓊漿。

在平型關伏擊戰中,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林彪祭拜過老爺廟內的關老爺,在喬溝、老爺廟高地圍殲進犯之敵,大刀所到之處,鬼子應聲而倒。「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怒吼響徹雲霄。

多年之後,楊得志上將在回憶錄中深情地頌揚平型關大捷:「平型關是英雄關因為她是先烈們用鮮血洗染過的!平型關是難忘的關,因為她記載著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第一次偉大勝利

在台兒庄血戰中,池峰城師長在關帝廟前對敢死隊員發出動員令,57位敢死隊員手持大刀,視死如歸,與日寇展開激烈的拼殺。敢死隊員以44人犧牲,僅13人倖存的代價,一舉將日軍趕出台兒庄,贏得了整個戰局的主動權,奠定了台兒庄會戰的勝利基礎。

一向以「善守」自負的傅作義,在縱觀台兒庄戰例以後,也不無感慨地說:「鎮峨(池峰城的字)之守台兒庄,堪稱史無前例,真神人也」。

即便是國軍裝備最好的機械化部隊第五軍,在崑崙關戰役中也多次手持大刀,與日軍展開激烈白刃戰。崑崙關關帝廟處在戰場中心地帶,忠義神勇的關帝信仰,在日寇密集的炮彈轟炸中,給了作戰官兵極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心鼓舞。

崑崙關戰役,沉重打擊了日軍王牌第5師團,尤其給予其第21旅團以殲滅性打擊,極大地激勵了中國軍民的士氣和勇氣。大刀精神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崑崙關一帶都會舉辦傳統的民間節日「關公磨刀節」。廣西人民拜祭關公,同時也祭拜長眠於崑崙關戰役抗日英烈。忠義精神代代傳承。

關公的青龍偃月刀,中國軍人的關帝信仰、大刀精神,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記憶和厚重的信仰內涵,彰顯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激發全社會的凝聚力和親和力,激勵後人秉承關公正氣正義、揚善除惡、積極進取的精神,團結互助、圖強奮發,共建美好的家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公文化彭允好 的精彩文章:

TAG:關公文化彭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