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曉松痛惜!《邪不壓正》少了的那股味道

高曉松痛惜!《邪不壓正》少了的那股味道

? 最新鮮的時評

? 最熱辣的觀點

?最質感的文章

2018年7月20日

農曆六月初八

筆名:施繪

作者95後,熱愛美食、旅行、文字與電影。希望把鄉愁與對童年的回憶寄託於美食,寫出此文。希望用香甜與柔軟溫暖每一個忙碌穿梭於冰冷城市的青年人。

去年冬天,得知姜文導演最新作《邪不壓正》要在2018年7月檔上映(電影根據《俠隱》改編),立刻入手一本張北海先生的《俠隱》。電影大家可以自己去看,這裡不再劇透,他是我最喜歡的華語導演,「姜文電影」四年磨一部。北洋三部曲:《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先是鵝城,然後上海,終於到了北京。北洋政府那個年代下的北平,是怎樣一片安靜祥和,又隱藏著什麼腥風血雨,滿屏噴射而出的荷爾蒙,令人大呼過癮。姜文說:「鄉愁和舊韻留給其他人拍吧,我想給我兒子拍一部可以看的。」英雄不僅僅只存在於漫威,還有一種英雄叫——俠。

書的封皮第一句——民初的武林,江湖已成為過去。心中一驚,江湖,北洋,北平,熱血,槍聲,這該是怎樣一個故事,把我所有的熱愛融入一個故事。看完這本書我完全不相信,這是一個十歲離開北平去了台灣的老先生可以寫出來(姜文在「曉說」節目中也提到張北海先生10歲離開北平)。後來我朋友點醒了我,童年記憶可以影響一生,這個地方的味道一輩子忘不掉,那是最模糊又最清晰地刻在骨子裡的味道。張先生可能記不清北平的房子,記不清北平的樹,但是他記得北平的味道、北平的顏色、北平的觸感。北平的烙印刻在他心中。

翻開書細讀,滿滿的京兒味。豆汁的酸,羊肉的鮮,脆棗的甜,看的我滿嘴生津,哈喇子都要流下來了。怪不得在《曉說》中,高曉松痛惜說道,我的北京味道沒了,都是你姜文營造的氣氛。姜文戲稱:《舌尖上的俠隱》留給你高曉松拍。姜文提到:王朔說這書看得他大半夜睡不著覺,起來做飯。王朔說這裡面所有飯都吃過,唯獨兩種,他得見面問問張北海,跟他聊聊。

//////////

這裡就跟大家聊聊這地道的北京飯食與小吃

羊肉餃子

北方冬季的最愛。秋天貼了秋膘的羊肉,肉質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傳統麵食的一種,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夾雜豬肉,輔料主要是蘿蔔,白菜。調料主要是花椒水調製。

我們家最愛還是羊肉白菜餃子,秋天霜打了的大白菜,一存就是幾十上百顆(以前的北方冬天沒有新鮮菜,冬天的蔬菜主要是白菜)。霜打的大白菜,又軟又甜,嚼起來一定不是咯吱咯吱,加上上好的入過花椒水味道的羊肉。這碗羊肉餃子,包你食指大動。

韭菜盒子

一般選用春天頭刀韭菜和雞蛋,加工炸制而成。韭菜盒子表皮金黃酥脆,餡心韭菜嫩脆,滋味存於齒間。早在乾隆年間,袁枚所寫的《隨園食單》就有對於韭菜盒子的製作記載。

豆汁兒

豆汁是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當然豆汁的酸臭,也可能會使您不習慣這種小吃),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而豆汁成為宮廷飲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

驢打滾

驢打滾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驢打滾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

這就結束了嗎?

不,還有更多!

豌豆黃兒

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種應時佳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清宮的豌豆黃,原材料也是上好的白豌豆,因慈禧喜食而出名。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凈、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後,外觀淺黃色,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半空兒

半空兒就是由花生里剔出來的顆粒不飽滿的癟殼花生,北京人稱之為"半空兒"。你會問道,那為啥不吃花生,要吃癟殼花生?一是便宜,二是這種花生更甜,小而癟但味道更甚。

炒肝兒

炒肝兒是北京地區著名的特色傳統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1/3。製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凈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後切成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凈,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灌腸兒

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為最好。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灌腸的煎制:「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咸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門大嚼亦堪憐。」形容老北京街頭販賣灌腸兒的打油詩寫到:「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GIF

大家可能好奇,這些食物咋這麼多「兒」,這才是「北京味——兒」(其實這是北方的捲舌音,兒化音)。但是你別說,沒這個「兒」,就真的沒那股子味道了。

小時候的味道是什麼?那個味道就是故鄉。比起故鄉的樣子,人們更清楚容易地記住故鄉的口味。《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那個味道那個地方,我們賦予了它太多感情色彩,像梁實秋的北京,郁達夫的杭州,張愛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郵。與其說他們在懷念故鄉的食物,不如說他們是在懷念故鄉,回憶成長。

在我看來,可能沒有那個地方的食物是最好吃。如果有,那就是曾經我記憶中那個故鄉的味道吧,那個氤氳著我這一生所有的堅強與柔軟的味道。

回得去的叫家鄉。回不去的?就叫故鄉吧。如今淺淺台灣海峽的倆邊早已往來自如,張北海先生可以回家鄉,可張北海先生的故鄉又在哪?也許只能從那本《俠隱》裡面影影綽綽地找到吧。

願在外漂泊的異鄉客,也有故鄉可棲,有美食可享。

作者 | 施繪

排版 | 頻頻

校正 | 烏雪

歷史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林 的精彩文章:

TAG:貓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