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子結構的蒙面紗還是被「撞」開了

原子結構的蒙面紗還是被「撞」開了

---原子世界第三期---

1909年,盧瑟福用α粒子去轟擊金箔,又將塗有硫化鋅的熒光屏放在其周圍,α粒子撞在屏幕上會產生熒光,通過觀察各個方向的熒光,記錄實驗現象。

如果按照湯姆孫的葡萄乾麵包模型,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的球體內,帶正電荷的α粒子會同時受到正電荷的斥力和電子的引力,應當能穿過金箔。

可惜了,實驗結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盧瑟福說:「它的難以置信好比你對一張紙射出一發十五英寸的炮彈,結果卻被彈了回來,反而打在自己身上。」

實驗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絕大多數α粒子「還是乖乖地」直線穿過去了,但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偏轉,極少數α粒子偏轉了180°,「直接被彈回來了」。

①為什麼會被彈回來呢?

②為什麼只有極少數被彈回來呢?

③為什麼α粒子被彈回來了,而原子內部的正電荷卻沒有被彈出呢?

為什麼會被彈回來呢?——應該是由於同種電荷間的斥力。

為什麼只有極少數被彈回來呢?——原子內的正電荷不可能均勻分布,佔據的體積一定很小。

為什麼α粒子被彈回來了,而原子內部的正電荷卻沒有被彈出呢?——轟擊的金箔中,金原子的原子核質量很大。

由此,盧瑟福建立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即原子中帶正電荷的質量幾乎全部幾種在一個很小的區域,我們稱之為原子核,在它的周圍運動著帶負電荷的電子。這個模型很像行星圍繞著太陽運轉。

「我一個搞物理的怎麼就得了個化學獎呢?」

「這是我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1908年盧瑟福作為著名的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正是由於盧瑟福的工作,使人們開始關注原子核的結構。

1919年,盧瑟福又以α粒子撞擊氮原子,發現從氮原子核中飛出未知粒子,而氮原子也變成了氧原子。這可能是人類第一次真正將一種元素變成另一種元素,幾千年來鍊金術士的夢想第一次成為現實,儘管這一次的變化還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

他又測定了被打出的粒子的質量和電量,發現它的電荷量為一個單位正電荷質量也為一個單位盧瑟福將其命名為質子

原子之所以呈電中性,就是因為質子數和電子數相等。但是盧瑟福的學生莫塞萊注意到,如果原子只由質子和電子組成,而電子的質量相比起來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原子的質量是不夠的,原子中一定還有一種電中性的粒子

1929年,盧瑟福的另一位學生查德威克就在尋找這種電中性粒子。他用α粒子撞擊鈹的薄膜和石蠟時,發現了這種「身份不明」的粒子,它的質量大致與質子相等,它被命名為中子。查德威克也由此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子是繼電子、質子之後被發現的、構成原子的第三個成員。查德威克還進一步指出,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當然,對於原子結構的認識後續還有進一步的發展,玻爾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軌道,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之後又產生了電子云模型,而人類對於原子結構的探索仍在繼續,物理化學沒學好的小編只能幫你到這裡了,再深入的部分大家就要轉向物理老師請教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欣賞淡雅而凄美的休閑金曲
郴州嘉禾:大橋五年沒建好 村民出行都靠爬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