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記憶 作者 曹治中

香港記憶 作者 曹治中

香港記憶

作者‖曹治中

作者曹治中老師

(一)

香港的街道和內地比很窄,窄得有些不可思義。和重慶的街道有些相似,一些地方坡度很陡。但在香港卻很少見到有堵車現象。有,也是小堵,不是大堵,或者似堵非堵。不知道香港有沒有限行限號限時之說,但在內地但凡被稱作城市,包括一些小縣城,堵車現象已成為了人們談虎色變的公害和社會現象。內地就城市堵車現象能不能取長補短的借鑒一些香港經驗,讓人拭目以待。香港的十字路口,轉彎處如發生行人和車輛「巧遇」,一般是車輛慢行、停行禮讓行人。至少在十多天的時間內,我個人確未見過開車的師傅像內地個別師傅一樣大聲斥責行人:你眼瞎了,想尋死。想死了等不到雞叫喚之類的粗俗言語。或者打在一起,罵在一起,眾人圍觀熱熱鬧鬧、指指點點在一起。

想來,一是與香港交通執法嚴格到位有關。二是與近一百多年英國殖民統治,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養成有關,習慣成自然。三是香港大街小巷魚貫而入的都是真正的豪車,動輒上百萬、幾百萬、上千萬的豪車並不鮮見。或許開豪車的人除了自身素質較高,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萬一碰到一個窮人身上,損壞了豪車,窮人沒有經濟條件賠償,既不是活該倒霉。再者一不小心碰到一個比自己的豪車還貴一千萬的豪車身上,既不賠了夫人又折兵,千思萬想都不合算。四是香港是快節奏地區,香港精神聞名世界。大街小巷的人們目不斜視、行色匆匆、忙著升官發財搶老闆。開車族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與人與車發生摩擦,等待相互論理、相互打架、相互不相讓耗著等交警處理。

(二)

一包裝有兩個掏耳朵的棉鑒,到底能值多少錢?答案是肯定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香港的酒店裡,我見到了內地酒店較為鮮見,稱為「須刨」的一次性胡刀,還有棉鑒、針線包等小得不起眼的一些東西。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正是這些小物小件,讓出門在外的遊子有了家的感覺,倍感溫暖。香港酒店的盥洗間牆面配有一個可旋轉的小圓鏡,一面可照見真實的面容,一面哈哈鏡一樣,可照見一個放大誇張的面容。想得真周到,一真一假間,便於女士精心化汝打扮,給世界一份愉悅和美麗。便於男士刮刨鬍鬚,給自己一份自信和清爽。盥洗間還設計一個梳妝台,台前放著一個凳子,便於男女客人坐著梳頭打扮,或自我欣賞、或自我陶醉。

在香港借留期間,不小心將酒店的一張房卡丟失了。如果在內地,處理的辦法就是客人離開時總會罰款了結,以儆效尤。房卡丟失後,我對同宿的朋友說,沒關係,香港人民不會難為我們。退房時給服務員說了房卡丟失之事,結果,服務員同志真的微笑著說:沒關係。讓我把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百元港幣裝回到口袋,留作了此次香港之行的紀念。就此,讓我心情好了數天,對香港不由得還是高看了一眼。

(三)

天地之間,少了一炷香,缺少一個跪拜。這一缺便可能使人無法無天,毫無規矩了。世道就是這樣暗下來的。這是一位學者的話,讓我過目不忘。

走進香港,就會發現一種濃烈的宗教氛圍包圍著你。香港被英國殖民了一百五十多年,影響深遠。有許多的學校屬教會學校,和一般學校的區別是多了一些宗教,還有一些宗教儀式。如佛教要念佛經,基督教、天主教要誦聖經等等。

教會學校一般設有禮堂兼教堂,有十字架、天主塑像、擺放聖經、懸掛旗幟等一些宗教有形的東西。兩個禮拜上一節宗教課,或每天早晨讓學生在教堂留片刻時間或靜默或唱讚美詩。有的學校上課下課時師生齊說:願上主保佑你等等,總會讓人們浮躁的心在最短的時間沉靜下來。

香港的一些大名人、大商人都是宗教人士。如劉德華、林青霞、成龍、謝霆鋒等等。如李嘉誠、李兆基、邵逸夫、田家炳等等。有幸和幾位香港著名學者、校長一桌吃飯時,飯前總有人神情肅然,念念有詞。笑問念叨什麼?答說感謝萬能的上帝賜予陽光、賜予食物、賜予生命。讓我自我惶恐,自我慚愧,自我虛無。

宗教的存在,使人們的心中有了寄託,總給人一種向上的精神動力,使人們更加樂觀的創造美好的生活,使人們更加心懷大愛,多幹些實事,多幹些善事。這就是宗教的意義。

燒香拜佛,不等於求佛求菩薩保佑。燒香拜佛,是在尋求一種心靈的溝通,內心的體驗,心靈的解脫。尤其是現在的社會這麼浮躁,更需要一種精神上的洗滌。

香港,總有一種信仰。佛教的菩薩和基督教的神父,就像是人們心靈的導師。總教育訓導著人們明白人生的真理,見賢思齊,積極向上。總誘導著人們明白生活的道理,心存善念,多做善事。

歐州一國家的政要預言:五十年後,中國將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民族,因為人們普遍沒有信仰。有信仰,那怕是宗教,至少是一種歸宿和依靠。深深的跪下去,點燃中華文明的香火,真的刻不容緩。

(四)

香港,總會看到一些和內地不同的習慣習俗,似乎拉長了我的目光。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面帶微笑。不論男女,早晨見面總會面帶微笑點頭問候說聲早。十二天時間,特定的環境之中,讓我也學會用微笑迎接每個新的一天。用微笑迎接每一個相遇的有緣人,讓我從心理、思維和氣質都有了一定的改觀。當我返回謀生的小城,遇見熟人時總說,走了一趟香港變年輕了。雖屬應酬恭維的話,但至少說明短期內我學會面帶微笑了。

一些細節總是無法,也不願意忘記。無論是聽報告還是參觀學校,到處都是一種非常友好的氣氛,讓你能時刻的體會到一種尊重、自由、平等、民主、開放、包容的氣息。不會因語言的障礙,衣著的不入時,心裡的不陽光妄自菲薄,或望洋興嘆。一些時日的一些時刻,裝模作樣的走在香港的大街上,車水馬龍,歲月如歌,真的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地道的香港人。

因謀生在內地參加過不少的培訓學習,和香港之行比,真有許多不同之處。香港培訓密度大、容量足、節奏緊。讓一位年過五旬,狀態調整到悠閑模式的我,真的是徹底領教了何為香港精神。領教了西師大教授、香港大學教授、還有香港教育界人士的那種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敬業精神、職業操守和人格魅力。

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些人的那種對事業的痴迷、奉獻、情趣,到底是靠什麼力量來支撐的?精神或者物質?問天問地問自己,遠非我這樣一個僅僅為溫飽而奔走一生的小人物所能想像,所能感悟到的境界。

(五)

香港受訓的日子漸行漸遠。終於明白,雖然非常狂熱的崇拜香港,嚮往香港教育。儘管曾兩次抵達這塊神奇的土地,想著揭去神秘的面紗,一覽久違了的芳容,總是流於表面和形式,不能真正走進內心,了解她的精神世界和靈魂深處。

在港來去匆匆,每天被安排的學習、觀摩活動都是滿滿,乃至疲於奔命。雖為香港一過客,心有不安,還要留白來感受香港的人和事,點點滴滴,總讓人嚮往。如每天用的翻譯耳機,晚上總有人負責收走,第二天活動的地方,總按姓名整齊的擺放在桌面,讓每個人認領。為什麼不讓每個人,把自己的一個帶到活動結束,再一次性收回呢?每天按部就班的收一次,發一次,不是自找苦吃?想想大概一是為了避免丟失,造成浪費和環保問題。二來是為了晚上逐個檢查耳機的性能,看是否有斷線和電池耗損等情況,及時更換不影響第二天的事情。

不論是香港大學,還是其它中小學校,除正常的就餐外,總會擺放一些不同類型的蛋糕、點心之類的茶點,香蕉、葡萄之類水果,還有咖啡、飲料、開水、茶水、牛奶之類的飲品。活動間隙,組織者、專家教授總會提醒大家吃點喝點,填填肚子提提神。這種比較人性化的關懷和溫暖,在內地的同類型活動中並不多見,這就是香港,或者說香港的大方。

聽報告,或座談,或交流,或研討時,服務人員總會不時的給你發一頁黃色紙,便於大家把問題寫上,再收起來,供統一解答和分享。奇怪的是,當你沒有問題可提可寫時,服務人員大多又會收走發給你的那頁小黃紙。私下問,說為了環保。這就是香港,或者說香港的小氣。

一同參加活動的一位年輕教授留言:體驗也是一種學習。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行到香港,讓我知道了「八達通卡」的用途。知道了喝咖啡時除了加糖還可調牛奶。知道了一個我坐左邊的桌子,右邊的電視屏幕上還會出現另一個我。知道了吃西餐時,左手叉,右手刀,牛排要切成小塊,一塊一塊的慢慢吃。知道了香港還有田園、還有農村學校……知道了我真的是香港街頭一過客。

大家都在看

?點擊右上分享到:QQ空間朋友圈

?搜索公眾號allhuining或天南地北會寧人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南地北會寧人 的精彩文章:

TAG:天南地北會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