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園風物》之——門戶

《故園風物》之——門戶

門環,不管是普通人家的門,還是大戶人家的門,都應該有門環。不過是有的小些,有的氣派,有的簡單,有的精緻。

門環,它應該是成雙成對的。開開合合,出出進進,推推拉拉,敲敲打打,門環就這樣,在時光中流逝著,在生命中磨損著,一日復一日地刻上了歲月的年輪。

大門上的門環,方法也屬於"鐵藝"的範疇。門環,肯定是方便開門關門用的,當然也常用來敲門。過去,孝義有錢人家的大門上,在靠近門環下都有一個鍛鐵做的大門釘,釘在厚厚的門板上。而且,大部分的門上都有兩個大門釘,在門環下豎排著。小時候,我一直鬧不明白這門釘的用途。我老爺爺告訴我說,門釘這樣排,是提醒敲門的人至多敲三下,多了就失禮了。門釘穿過門板在門後敲平,別的,還真看不出有什麼用途。當然,有門釘、門環的大門,肯定是庭院深深的大宅院。這種門都做的很結實,不用鎖,裡面用木頭門閂,可以起到防衛保護作用。大門緊閉時,通常家裡肯定是有人的。

門環的典型做法是,中心的鐵釘收成兩個鼻環,其中一個鼻環掛著門環。鐵釘孔罩是一個四邊有齒形裝飾的方形鐵件,其邊沿低平,中間凸起,由錘擊而成。與此類似,孔罩的四角也製成了凸棱裝飾。過去的好多普通人家院門的門環,做的都很自然隨意。你看,這兩個安裝在雙開門上的門環,中心鐵釘穿過孔罩,孔罩就像是被壓在門板面上的,中心鐵釘從門裡面伸出敲彎釘牢。有些人家的門環,其製作工藝簡單而粗糙。再看這一對門環,門環、帶雙鼻環的中心釘也是在門裡面伸出被敲彎釘牢,但門外面的不是孔罩了,而是用一塊鐵板葉代替,也能夠起到敲擊時發聲的作用。

孝義舊城老街上有些老宅院的門環,那就做得有講究了。門上都有銜環的鋪首。這是一個木門,由鐵質圖案裝飾。銜環獸頭6.6厘米X5.7厘米。環直徑15厘米。門栓長26厘米,寬4厘米,厚1.8厘米。鋪,本來是作"箸門鋪獸"解釋的。因為附著於門上,略似螺形而銜環之金屬物,所以是金字旁。又以"甫"為男子美稱,因有美好意;鋪為高貴門第之美飾,故從甫聲,一般作獸及龜、龍蛇等頭部以銜環。這個門裝飾的已經太有些繁瑣複雜了,四周的"萬"字,雙扇門閂左右的圖形"喜"字,還有兩個門環旁邊的平安花瓶造型,都是用鐵鍛制的。這大概是過去的富貴人家的門吧?我想,富而不驕,貴而從簡,由貧賤翻身達富貴後,仍不驕從簡,難啊!品性,也由此就看出來了。

這是一對精緻的鐵門?。儘管門已經老得破而舊了。這對門?的鐵環下沿處,門上設花狀鐵頁,中心有多體面的鐵帽兒突起。環與鐵帽兒突起相互撞擊,金屬鏘鏘有聲,甚響亮,有人在敲門呢。門?,就是門板上釘著的為叫門用的金屬構件,最常見的是?形,當然也有做成獸面的。鈸的本義,是指一種打擊樂器,金屬銅片中間突起成半球狀,正中間有孔,可以穿紅綢條布帶,便於人雙手持之拍擊。後來,就有聰明的人借?之形、之聲演化成用於敲門的門?了。再細看,我由明白又陷入了不明白了。左側門?有一個小的護罩,而右側沒有。右側門?的環下叩擊的花鐵頁是凸起的,而左側環下的鐵頁是平平的。更不明白的是,那右側鐵頁凸起的下邊,又穿釘了一個平平的花形鐵頁,為何?正在我弄不明白之際,院子的主人順手擰了一下右側多出的那個花形鐵頁上面的圓頭鐵釘,啪嗒一聲,門開了。哦,明白了,這原來是裡面關門用的門栓的旋轉鈕兒。我又多嘴問了一下主人,為何這門環下面的鐵頁,左側平平的,右側鼓起呢?主人笑曰:也沒甚,人們做活多用右手,而少用左手,所以敲門也多用右手了,自然,右側要鼓起嘛。老古人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也許,我就是一個庸人吧,量了一下那特吸引人的門環,直徑,有15厘米。

在這個老鎮的古街上走著,細細地看了看,這臨街店鋪和宅院的老門上,大都是厚重的鐵板,碩大的鐵釘,粗壯的閂棍。有的鐵頁看見已經缺釘少卯了,而且多呈現岀鐵質發暗橙色的銹斑,但你再仔細看一看,正方形門關子里插得那個長長的門栓,還有獸頭裝飾呢。小小的獸頭上,那大而亮的三角鼻上,那兩個圓圈,大大的,圓圓的,還真的像兩隻眼睛虎視眈眈的。這一個門已經很老了,因為這一座宅院已經很老了。但是,沒有想到它上面的門環和門栓這麼破而爛。門環的錯動,是因為門或者框的錯位導致,也很可能是因為地面的微微沉降而導致。關鍵是,一切皆在日復一日的看不見中在變化,在變動。後來,厚沉的鐵釘脫落了,厚沉的鐵板蝕損了,上面低凹的條紋消逝得快看不見了。問題是,這一切的變化不是一下子就突變的,而是一下一下漸變的。比如,鐵釘是一顆一顆脫落的,不是六顆一下子就都脫落掉的?為什麼早早地去維護和修理啊?導致現在右側那扇門上那厚沉的鐵板,竟靠那門環的鐵釘和掛門栓的那兩根鐵絲來維持了。

唉!關鍵是沒有人了。這座老宅院里早已不住人了。孝宅院的後人們去哪兒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香孝義 的精彩文章:

TAG:書香孝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