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嘎瑪德勒:唐卡的工匠精神

嘎瑪德勒:唐卡的工匠精神

物極必反,「工匠精神」再次登上了歷史舞台。100多年來的經濟與社會變革,科技進步,智能化操作充斥在各大領域,流水線作業逐漸侵蝕著生產者的動手能力以及大多消費者的審美觀念。我們變得愈發嚴苛,以為標準就是專註;我們變得愈加麻木,以為產量就是瑰寶。我們趨之若鶩,缺乏靈魂,偶爾跳出思維慣性,環顧四周,放下工作在城市的犄角旮旯尋一碗手擀麵或驅車百里在某個翻修的古鎮上買一雙繡花鞋,尋求內心的平衡。

如果,走得更遠一些呢?

這次我們來到藏區東部,昌都市噶瑪鄉比如村,了解到唐卡嘎瑪嘎赤畫派第十代傑出傳人,西藏「十大民間藝人」之一,國內外公認傑出工匠畫家——嘎瑪德勒。

何為唐卡?一般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色澤明亮,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傳統唐卡的繪製嚴苛、程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所以用時較長。短則幾月半年,長達十餘年。名副其實的「藏族文化百科全書」,更是國家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卡藝術因時代地域,師承關係而派生分歧,分為尼泊爾畫派,勉唐畫派,欽則畫派,新勉畫派,嘎瑪噶赤等多個流派。其中,嘎瑪德勒所代表的嘎瑪嘎赤畫派(karma gar bris)創立於16世紀,流行於藏區東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為中心。因其畫風有別於衛藏地區畫派,著重以工筆重彩繪製唐卡,具有濃重漢族韻味。

嘎瑪德勒出生與1932年,如今已經86歲高齡。5歲學習藏文,7歲讀經,9歲始繪唐卡,15歲跟隨父親到藏東歷史最悠久的噶舉派古剎嘎瑪寺畫壁畫,16歲時在同齡人中第一個獲得堪布學位,17歲時受青海部落首領邀請繪製西藏著名的美郎熱巴傳說故事——《苦行者》,他耗時八九年,憑藉9幅唐卡組畫受到高度讚揚。老人幾十年如一日,作息十分規律。每天起床誦經理佛,到學徒畫室指導作畫,最後自己再練習幾小時。

1980 年,嘎瑪德勒收了第一個徒弟,截至目前,老人的學徒已達600多人。在嘎瑪德勒看來,唐卡藝術的傳承理應跳出傳統規矩,真正的文化瑰寶,不應該拘泥於家族姓氏、男女老少,只要能專註,吃得了苦,任何人都可以拜師求教。老人為師為父,從來沒有收取一分一毫,還為學徒提供免費吃住。

他說:只要是我懂的,一定會教給別人,不分遠近。我看到手藝人吃好穿好就很開心,我一個人過得好不好並不重要,關鍵是大家都要好。

名揚四海,為人師表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文革期間,由於受政治環境的影響,大量的寺廟、佛像和經書被毀,社會大形勢不允許嘎瑪德勒再畫唐卡,他不得不先後從事教師、公社組長、生產隊隊長、獸醫防疫員等職業。他在鄉里的民辦小學教了十幾年的書;又當了幾年的業餘獸醫,給牲畜看病。直到1979年,嘎瑪德勒才又重新光明正大拿起畫筆。幸運的是,當年他把自家祖傳的一部《造像度量經》藏了起來,每日參加農牧勞動之餘還能偷偷研習。這一研習便是十年,嘎瑪德勒幾乎倒背如流,以至於在之後的繪製中,他能夠自如按比例放大或縮小,還在大拇指甲上按精確比例畫出三尊佛像。

嘎瑪德勒十分講究佛和菩薩的精確比例,他認為沒有比例就不叫唐卡,而有比例的佛像特別有加持力,沒有佛像供的話,對人生來說不圓滿,不僅對個人,對整個地方都不好。比如有病有災,就不能供在家裡。並於2004年,撰寫出版了《佛像底線祖傳技法》一書,沿襲增添了自己的見解。

丁增平措,老人的大孫子,從小跟著爺爺學畫唐卡,但光是打稿這一步就被要求學了6年多,是目前唯一的家族繼承人,嘎瑪嘎赤畫派的第11代傳承人。嘎瑪德勒的曾外孫女德青玉珍也在跟隨他學習畫唐卡。這些年,一家人專註畫作,日子逐漸過得寬裕起來,德青玉珍在昌都市買了一棟房子,想要老人過上方便的生活,但是內心對質樸的歸屬感是老人無法割捨的。最後一家人還是選擇有山有水有牛羊的自然生活。老人只要得空還喜歡採集草藥,回家後把它們加工成藥粉,為村裡的人免費治病。

這個時代被我們遺忘代替的東西太多太多了,而藝術的瑰寶大多隱藏於市,只被小部分人所津津樂道。如果只限於口耳相傳,只能了解隻言片語。我們所需要的是勇敢的邁出被生活所禁錮的腳步,走得更遠一些。畢竟,有些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而我們的後代,生活在快速發展的城市的未來棟樑,卻可能只有百度一下,才能理解有種意識形態叫做——工匠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歸去來兮的日子 的精彩文章:

TAG:歸去來兮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