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盛世中國 莫過於此 — 種地、生娃、養豬、釀酒 農耕文明的五千年傳統

盛世中國 莫過於此 — 種地、生娃、養豬、釀酒 農耕文明的五千年傳統

原標題:盛世中國 莫過於此 — 種地、生娃、養豬、釀酒 農耕文明的五千年傳統


作者:巨龍


最近: 西北某人去世,送葬的人達到20萬以上。那場面,人山人海,極盡哀榮。體現了某些人強大的zongjiao號召力,以及超越地域的強大動員能力。

朋友讓我寫點什麼東西。其實,該寫的,我都已經寫過。僅以此舊文重發,表達一個農耕民族後人對豬肉、美酒的美好生活嚮往。



從骨子裡,中國人都帶著農耕的基因。因為華夏文明就發祥於黃河中下游的兩岸,這裡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黃河帶來泥沙沖積而成的大平原,肥沃而滋養,無論氣候還是土壤,最適於農耕。


這種基因影響至深,以至於種地的意識,自古以來滲透到從皇帝到平民的所有階層。我在北京看到很多高檔的別墅,前後的花園空地,常常被開闢出來種菜。而在農村的老人,只要還能夠走得動路,家裡的菜園都不會丟荒。


在古今中外的所有軍隊中,只有中國有屯墾的傳統。無論是古代的開疆拓土,鎮守邊關。還是三五九旅南泥灣開荒種地,西北邊陲屯墾天山腳下。時至今日,在吹沙填島的南海,在西域高原,或者是沙漠邊疆,甚至在非洲的維和部隊營地,中國軍人都能夠紮根土地,種出蔬菜瓜果,顯示出中華文明頑強的生存能力,也展示著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勤勞智慧。



和狩獵捕魚放牧的生活方式,農耕的社會無疑更有效率。同樣的土地面積,在草原能夠養活一家人的話,對於農耕地區,起碼可以養活五到十家人。


中國人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還有一個說法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晴耕雨讀,種地讀書兩不誤,在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土地上滋養文明,這就是五千年文明不曾消亡的密碼。

土地是慷慨的,它回報了勤勞的民族。時至今日,中國以不足7%的耕地,養活了將近世界20%的人口。每當有人和我吹噓美國農業如何先進的時候,我總在想,其實論及精耕細作,論及食物的多樣豐盛,美國如何比得上中國?要是像美國那樣的機械化大農業,中國最多只能養活目前一半的人口。而早在清朝末年,在沒有現代機械農耕,沒有化肥農藥的基礎上,中國的人口比如今的美國人還多。


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盛世,美好的生活,都離不開種地-養娃-養豬-釀酒這幾件事。因為人類對食物的需求,除了來自糧食蔬菜,還需要動物脂肪和蛋白,土地種植出產了糧食蔬菜瓜果,卻不能保證動物蛋白的供應。



農耕家庭除了種地,還善於養殖,中國的十二生肖里,有六位是家畜。即:馬、牛、羊、豬、狗、雞。而其中,能夠長期有效供應動物蛋白營養的,只有豬和雞。耕牛是農家寶貝,不僅出力犁田耕地,還積蓄肥料涵養土地,因此中國曆朝歷代,對於耕牛都是嚴格保護禁止宰殺的。


中國人熱愛豬,「豕」就是豬的意思。而「家」字,象形意義是「一個屋頂下放著一頭豬」,中國古人認為,屋子裡面光有人,還不能算完整的家,要養了豬,才算得上過上了好日子。當然,家裡有女人,就更完美了,那是「安」字。家裡要安定,要有女人,還要有豬。

其實,即使在西方國家,豬也代表著富足。西方人送給小孩的存錢罐,都是豬的造型。看來,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對於豬的熱愛,都是相通的。


我曾經諮詢過生物學家,為什麼人類只馴化了極少數的幾種動物,是因為其他動物很難馴化嗎?生物學家告訴我,其實很多動物,都可以馴化的,但是千百年來,無論是東西方社會,馴化的動物就是那幾種,別的動物要麼不好吃,要麼沒有太大用處,總而言之沒有性價比不實用,畢竟大規模養殖寵物,也是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後。


由此來看,人們選擇養豬,作為攝取動物蛋白的最有效方式,實際上是有道理的。


—— 牛的生長周期太長,而且要作為耕地的勞力。

—— 馬消耗精糧太多,除非用于軍事或者快速交通工具,否則實在養不起;


—— 羊自然很不錯,中國古代造字,羊大為美,和羊相關的往往是好字眼,比如祥(祥和)、羹(美味的湯)、鮮(魚羊為鮮)。但是放羊要消耗更多的耕地,更適合於草原而非耕作地區。



比來比去,無疑豬是性價比最高的肉食來源。豬不挑食,過剩的糧食,菜葉還有剩飯剩菜,釀酒餘下的酒糟,還包括野菜,都是豬的食物來源。從這個角度看,豬更像是一種零存整取的「食物銀行」,平時一點一滴地積累,在冬季或者過年的時候一次性取出來。


我有時候在想,我們民族節儉和儲蓄的傳統,在現代的銀行出現以前,也許是在養豬的時候積累下來的。每天的剩飯剩菜,每天採摘的菜葉野菜,還有糧食加工留下的穀殼米糠,各種有一點點食用價值的東西,都一併積攢在豬的身上。


新鮮的豬肉並不耐儲存,為了讓豬肉能夠更長時間的保質。中國人在種地天賦之外,食品加工的技能,再一次點得滿滿的。臘肉、腌肉、火腿、臘腸......總而言之,就是把豬肉的食用價值,盡量長時間地發揮出來。


當然,花樣百出的各種豬肉菜肴,充分體現著「吃貨帝國」無窮無盡的創意。戴高樂曾經說過:「想要治理好一個擁有300多種乳酪的國家不容易。」這其中當然不無吹噓和自豪的成分。然而,對於中國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千年以前就把做菜和治國相提並論。應該不會有人能夠統計得出來,中國人用豬肉可以烹飪出多少種菜肴。


作為一種「百搭」的肉食,豬肉在中國人的菜肴體系中,一直是肉食類當仁不讓的第一主角。從大文豪蘇東坡創造的東坡肘子,到主席最愛吃的紅燒肉,從家常的筒骨海帶湯,到農家氣息十足的東北殺豬菜,從南到北從古到今的人們,創造了無數的豬肉美食。



甚至,豬肉還可以是娛樂節目的一個噱頭。央視一個廚藝大賽中,中國大廚vs法國大廚,節目開始前雙方可以拿掉對方一個食材,法國廚師把中國廚師的食用油拿掉,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中國人無法煎炸,結果中方悠悠地拿出肥五花肉,開始自己煉豬油。法國人驚呆了,而中國人估計只會一笑置之。說到吃的藝術,中國謙虛說是世界第二,誰又敢說自己是第一?


除了豬肉,還有別的糧食的加工形式。比如說醋和酒。醋畢竟只是作為調料,酒卻是非同小可。俗語說,「酒是糧食精,越喝越精神」,我是無緣飲用美酒,一瓶啤酒就能夠把我放倒,但是我並不反對飲酒,適當的飲酒,不僅是一種飲食愛好,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龐龍的那首歌《家住東北》,有一段熱鬧的歌詞:「哎…我爸爸有事沒事 總想喝點酒 就算是沒有菜那也得喝二兩 大碗茶大碗的酒 左鄰右舍在兩旁 五魁首六六六 笑聲滿堂啊 哎…喲」,充滿了節日般的喜慶氣氛。


酒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除了李白飲酒詩百篇,更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醉卧沙場君莫笑......」的沙場豪邁。從某種程度上,酒更是一種社交的融合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吹牛也好,扯淡也罷,人和人之間的隔閡,在觥籌交錯之間,漸漸消融於無形。《天龍八部》里的喬峰段譽結拜,就始於一場斗酒;而生性木衲的虛竹,少林寺大戰前三兄弟結拜,也始於鼓起勇氣站出來喝了一大通酒。



最近熱映的電影《戰狼》,第一集里龍小雲一瓶茅台收服冷鋒,第二集里冷鋒一瓶茅台灌趴非洲兄弟,我設想第三集裡面,如果茅台還會出現的話,不光要把敵人打服,最好還要把敵人喝服。


種地-生娃-養豬-釀酒,對於中國人來說,那就是神仙不換的日子。比如黃梅戲裡的《天仙配》,七仙女下凡,放著神仙的日子不過,嫁給董永,也不過是「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 我挑水來你澆園」,種上幾畝地,生下幾個娃,養上幾條豬,日出而作,日落換個地方繼續作,生生不息,這不就是農耕時代的最美好生活嗎?與這樣的美好生活相比,連天上的神仙生活,也都值得放棄。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民族,白天有酒喝,晚上有熱炕頭,四季平安,就是盛世。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雍乾時代」,區別於其他的時代,只不過是可以和平安寧地種地、吃肉、喝酒、生娃。


「民以食為天」,天大地大民生最大。沒有什麼能夠阻擋,華夏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還要吃得開心,誰要是攔在這條路上,就是歷史的罪人,不管是皇帝老子,外來妖邪,洋人胡虜,統統把他們掃進歷史的垃圾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口談兵 的精彩文章:

對101年世界航母發展史的回顧與展望 (一)
南宋為何徹底滅亡 有一個因素比秦檜還有破壞性 (上)

TAG:刀口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