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古一帝漢武帝是如何規劃他的河套新區的

千古一帝漢武帝是如何規劃他的河套新區的

原標題:千古一帝漢武帝是如何規劃他的河套新區的



在東亞地區龐大而漫長的大一統集權史上,任何政治家想要做一點切實可靠的事情,都不能以傷經動骨的大調整為代價。那樣極有可能動搖國本,危機自身。幸好,聰明的先人有另一個辦法,那便是劃定新區,建立樣板。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對外開疆拓土的時代,漢武帝時期的漢朝在北部與西部地區多有經略。位於南方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交界處的河套地區便成為了漢武帝北伐匈奴的重要基地。而漢武帝時代對於河套地區的一系列營建與管理更是集中體現了漢武帝本人所推崇的治國理念。這些理念也在當時及之後的年代裡,左右著整個漢朝的治國方針與總體戰略。


能與同秦始皇同列的漢武帝


北伐匈奴的前進基地



西漢早期版圖 除了河套地區-河西走廊與西域之外 南方也存在數個地方民族正確勢力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建樹頗多的一代雄主,漢武大帝對於整個國家的體制與民族歷史發展的進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像很多嚴禁而細緻的政治改革家一樣,漢武帝也需要一塊全新的土地來作為自己執政理念的試驗田。位於中原北方,黃河中游的河套地區便是這麼一塊理想的處女地。


雖然河套地區由於整一塊地區由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組成,水系眾多,非常適合農業與牧業的發展。有著比較好的自然環境條件。但在漢朝初年,河套地區並不為漢朝版圖所囊括。當時該地屬於雄霸北方的游牧民族集團匈奴的控制。匈奴騎兵將河套地區作為其領地南部的冬季營地,並經常從這裡南下,襲擾漢朝的北部邊境。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也讓掌握著粗放式農業耕作的匈奴可以在當地築城耕作。此外,當地豐富的鹽礦資源也是古代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因而河套地區對於當時的匈奴來說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



河套地區的位置非常微妙


漢武帝繼位後,一改過去兩任皇帝對於匈奴所奉行的和親與防禦戰略,希望通過主動進攻來一勞永逸的結局北方邊境上的大患。為此他親自策划了著名的馬邑之圍作戰。但由於漢朝軍隊的策略被匈奴人提前識破,幾路分頭進軍的部隊中只有衛青一路獲得小勝,其餘各路不是戰敗便是一無所獲。此後,為了在戰略上獲得優勢與主動權,漢武帝開始計劃在北部邊界建立新的前進基地,河套地區也因此進入了這位雄主的宏偉計劃之中。


公元前127年,漢軍在大將衛青和李息率領下,從靠近河套的北方重鎮雲中郡出擊,首次挫敗與重創了匈奴人的主力部隊,並奪取了河套地區。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議在河套築城以屯田、養馬,作為防禦和繼續進攻匈奴的基地。漢武帝接受這一建議,當年即置朔方郡和五原郡,並在駐軍之外,有計劃的遷徙內地居民到當地從事生產活動。同時,一些選擇依附漢朝的匈奴部落也被安置在河套地區附近,成為漢朝發展騎兵部隊與戰馬的重要來源。

雖然在一開始時,這裡僅僅是漢朝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節點,卻在此後的歲月里,逐漸成為了漢武帝自己治國理念的最佳實驗基地。河套地區也因此成為了西漢政治史上的一個新區。



出征漠北的漢朝軍隊


治國理念試驗田



早在漢朝之前 先秦的趙國與統一的秦朝就曾經經營過河套地區


早在漢朝之前,先秦時期的趙國與一統江山的秦朝就都對河套地區進行過不同程度的開發,但這些開發往往都是單純的服務于軍事防禦目的。雖然這些先驅者也會將平民與奴隸遷徙到當地開發,但不過是在為當地駐軍提供必要的後勤保障支持。在秦末的戰亂開始後,不僅駐軍被調往內地後被項羽在巨鹿之戰殲滅,普通居民也大量逃亡。


而在漢武帝看來,河套地區不僅會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也會是一個他理想中治理國家所應該有的樣子。


所以,漢武帝時代對河套地區的開發是有史以來力度最大的,在當地不僅便安置了官吏卒6萬人到當地進行屯田養兵,也為了緩解內地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漢朝又從京畿所在的關中地區遷徙了大量貧民到河套地區種地。漢庭還在當地設立了專門的農官,以政府組織的形式指導新來的移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並為了擴大產量而大力度的新修各種水利設施,每次參與修建的民眾可達2-3萬人之多。


西漢佔據河套後在當地設立的行政區域分布


河套地區的鹽業資源也成為了漢朝開發當地的重要收入來源。由於漢武帝時期為了聚集國內資源打擊匈奴,因而對於漢初曾經開放的諸多經濟生產靈域進行收歸朝廷控制的改革。所謂冶鐵專賣,便是漢武帝經濟改革的核心內容。在商人出生的著名大臣桑弘羊主持下,漢朝將鹽業、冶鐵和釀酒都進行了國家專賣改革。擁有豐富鹽礦資源的河套也就成為了這一改革的重要實踐之地,有專門的安排的鹽官監督指導鹽業生產。而當地的冶鐵也由朝廷的官有製作坊來承擔,力圖在當地迅速推廣鐵質農具,促進農民的生產力水平提升。


靠著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與開拓,河套地區很快成就從一片塞外沃土變成了漢朝北方邊境上一個人口稠密的繁華之地。這裡不僅為不斷同北方匈奴作戰的漢朝提供了大量的軍糧,也是漢軍飼養戰馬、培養騎兵部隊的重要馬場。由大量放牧所產生的畜牧糞便,也成為了當地農業生產中最佳肥料來源。而儲量巨大的牛群,也使得河套地區成為當時漢朝境內少有的牛耕地區。大量增加的耕地面積與國家控制的鹽礦資源,也為漢武帝時代不斷增漲的軍費開支的重要財源。



西漢時只有少數地區能進行牛耕生產


由於當地在諸多政策上擁有整個漢朝朝廷的支持與力挺,這個河套新區在當時已經在富庶程度上將內地的很多傳統地區甩在身後。


漢武帝此後還將山東地區的大量貧民遷徙到當地進行進一步開發。經濟看好且興興向榮的河套新區,也就成了漢朝朝廷解決內地因經濟發展瓶頸而產生的貧困人口問題的重要輸出地。這些內地貧民或因天災而生計無從著落,又或因漢武帝的長期戰爭戰略而致貧。如果能在朝廷的政策關照下,到仍然在開發擴展中的河套新區來重新定居,也不失為一條不錯的出路。


由於河套地區是一個漢朝重新設立的新區,所以在政策制定方面不需要顧及內地舊縣所存在的各類傳統與歷史遺留問題。結果很多改革措施的實驗在當地搞的頗為成功,並最終被漢武帝用於對內地政策的重新修訂。後來漢軍陸續征伐到了河西走廊與西域地區,河套新區的軍屯與民屯相結合的模式也成為了當地漢朝殖民地的參考樣本。


所以,河套新區的建立與成長,對於整個漢武帝時代的國家經濟及戰略調整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漢武帝無疑希望將當地的成功全面推廣,為子子孫孫留下一個富強的大漢王朝。


河套也成為了日後漢朝控制西域的殖民地建設樣板


難以為繼的王道樂土



內地貧民是漢朝充實河套新區的主力軍


雖然漢武帝對河套的開發下足了功夫也給足了資源與政策支持,但河套的繁榮很快就暴露出了不少問題。


首先便是環境問題。由於地處傳統的游牧與農耕區域的交界處,河套地區實際上一直依靠自身的自然稟賦在對抗不斷變冷的氣候變遷。漢朝在當地大量修建的原始粗放水利設施,度消耗了原本較為豐富的水資源。大量開發的軍屯與民屯也使得植被大面積減少,帶來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中遊河道的淤積。


到了後來的漢成帝時期,河套地區開始受到了沙塵暴的襲擾,不注重環境保護的惡果可見一斑。而逐步淤積的黃河河道也定期來帶水患和河流改道風波,嚴重的影響了河套地區的生產開發,並最終引發了漢武帝後期黃河下游地區的大面積水災。結果更多災民被安排到諸如河套一類的新區進行更大規模的墾殖,反過來繼續加重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災難。



泛濫的黃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可怕的災難之一


更要命的是匈奴人雖然在漢軍歷次大規模北伐中被大量殺傷,但依然可以利用北方草原游牧地帶的廣闊戰略縱深與漢軍周旋。一旦漢軍結束軍事行動,對於匈奴的打擊有所放鬆,匈奴的各個部落便會在短時間內恢復元氣,並繼續南下襲擾漢朝領地。因而,包括河套地區的眾多漢朝新區都面臨著類似的需要內地軍事力量大力反哺,否則難以為繼的窘迫。

隨著漢匈戰爭的持續,漢朝自身靠鹽鐵專賣獲得的國力也難以為繼。漢武帝晚年也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公元前89年的《輪台罪己詔》出爐,就是暫停繼續擴張這一戰略的意思。然而對於已經建成的河套等新區,漢武帝顯然不會選擇自我打臉的方式予以調整。



對匈奴長期戰爭的損失是難以短期彌補的


漢武帝死後,漢朝開始改變過去非常高壓的經濟政策,逐步開放了不少行業的全盤官營比例。而與匈奴關係的緩和也使得河套地區的安全形勢有了緩解。但已經達到開發極限的屯田新區建設經常因為各種原因而時斷時續。隨著西漢王朝的國力衰退和王莽建立新朝前後的動蕩,漢朝在西域地區的殖民地紛紛撤離,河套地區也陷入蕭條。


漢武帝之後的西漢朝廷經常用大規模遷徙的辦法,力圖以一攬子計劃恢復當地的夕日繁華。但最後都難以收到預想中的結果。到了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後,由於西部的羌族叛亂,河套地區全面後撤,一度荒廢了二十多年。光武帝後的漢朝朝廷雖然繼續有進行河套地區的開發,但規模比起西漢時已經小了很多。最終河套地區成為了安置投降中原的南匈奴部落的最佳選擇,河套變成了投誠匈奴的留居地。



內遷的南匈奴最終還是在河套站穩了腳跟


抗擊游牧的千年之業



漢武帝麾下的漢軍並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游牧問題

可以說,漢朝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對於河套的開發建設是包含了太多當時統治者的政治、經濟與軍事戰略思想。河套地區的新區建設,也就從傳統的軍事駐防區變成了一個帶有民生內政實驗性質的實驗室。從這裡開始,諸多戰時經濟政策逐步走向廣袤的漢朝內地,最終成為了漢武帝統治時期的內政特色。


然而也正是過於繁重的期望與統治者內心的執念,使得河套的開發在經歷了前期的迅速輝煌後,不可避免的衰退了。過度的集中開發造成的環境破壞使得當地的環境與生產居住能力極度下降。北方游牧民族的持久威脅也讓這類新區在缺乏中央強力支援的時候,根本無法長期堅持。這也是為什麼在當地安居置業的百姓經常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發生內逃的現象。



河套的開發最終還是讓遷居此地的游牧部落獲得了力量加強


最終,河套地區成為了匈奴逐步南下的跳板,其惡果在後來的西晉五胡亂華時體現的玲離盡致。在此後的千年里,河套地區也因為其戰略地位而經常成為強權直接爭奪的對象。而重新壯大起來的中原政權也隨時可能繼續北上河套,在這裡駐軍屯田。只是日益惡化的環境讓農耕文明勢力越來越難以立足當地。



河套地區在明朝依然是衝突不斷的火線地帶

一直到同蒙古人長期對峙的明朝,中原軍隊依然面臨著河套地區存與廢的千年難題。殘破的地方生態與安全形勢已經難以吸引內地人依據當地,而軍事駐紮的巨額開支也讓朝廷難下決心。15世紀中期開始,明朝不得不基本放棄了河套的防區,當地也就成為了蒙古勢力與中原流亡者的天堂。漢武帝泉下有知,不知道對這樣的千年之戰,作何感想。(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菜雞互啄:北宋與明朝軍隊交鋒 誰的勝率更低?
陸戰戰術的海上預演:1340年斯魯伊斯海戰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