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梅天氣豆生蛾,一見榴花感慨多
微信號:JinbuHUNG
『鴻鵠之志,不墜青雲』

二十四節氣
青藏高原
李娜
00:00/02:32
「
芒種三候
一候螳螂生
二候鵬始鳴
三候反舌無聲
「芒種」的意思是麥粒上長出了尖尖的芒刺,表示麥粒接近飽滿,有待成熟,預示豐收。
栽秧割麥,收麥種豆
"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每年當太陽到達黃經75°時,地球上的二十四節氣已走到第九個,此後,干支歷午月的起始。在北方,小麥收割,麥場苦忙;而在南方,梅雨季節拉開帷幕,田野里到處都是辛苦插秧的農人。所謂「芒種」,「忙」、「種」也。時雨即來,天意不測,收割的要抓緊,播種的也要搶時間。不然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可能一年的收成就要泡湯了。
目光掠過長江,「栽秧割麥兩頭忙」,又至黃河,「收麥種豆不讓晌」。芒種已過,便是盛夏節氣的正式開始,溫度再度提升,驕陽烈日,世人汗流浹背,但卻是田野里的莊稼生長的最佳時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緊迫的搶收過去,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到了播種最忙的季節。
春爭日,夏爭時,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管理。「芒種前後麥上場,男女老少晝夜忙。」「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芒種不種,再種無用。」「五月栽紅薯盤大墩,六月栽薯一把根。」這些諺語充分彰顯了農田的繁忙和緊迫感。
一年之中,希望所在
一年之計在於春,那是播種和希望的開始,一年之收在芒種。芒種連接了收和種,也決定著一年兩度的豐收和播種。
五黃六月,一片片黃金麥粒匯聚而成的海,芒種似魚游弋其中,忙得不亦樂乎,黃昏下的麥田跟夕陽西下交織出一幅如夢似幻的美景。
插秧的人,低頭勞作,「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繁忙的勞動,詮釋著大道的精髓與精要。你越謙虛、越努力,收穫與感悟便越豐厚。
上一個秋天老螳螂產育的小螳螂破殼而出;喜陰的伯勞鳥跳躍於枝頭,應時而鳴;善於鸚鵡學舌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從此不再鳴叫。——動物感應天地,人亦如此。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總源頭。在這個希望所系的年中時節,有很多完成或未完成的事情,有很多亟待把握最後時刻播種的希望,都要一一付諸實施。
青梅煮酒,日子成詩
「青梅煮酒論英雄」,《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的典故在人們的津津樂道的口口相傳中一代代活色生香,青梅時節,兩位英雄摘下最新鮮的青梅,投入酒碗,煙火繚繞之後,梅香四溢,邊飲酒邊談論天下英雄時勢,從此成為千古佳話。
青梅是這個時節最有靈氣的果子,顏色鮮綠可愛,香氣清雅淡香,晏殊《訴衷情》詞曰:「青梅煮酒鬭時新,天氣欲殘春。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古人把青梅「擺」上桌,是為了彰顯文人的詩人氣質與儒雅風範。而且青梅性甘,能夠緩解情緒,消除疲勞,調節血壓,酸甜可口之外,還有生津開胃,怡神曠心的功效,是慵懶初夏里醒神提氣的最佳選擇。
如今,佳話已成為歷史的閑談碎語,唯有一份亘古的情懷傳之於世,且漸漸被人們演繹開來,煮梅成為一種習俗,也成為一種花樣多變的民間文化。加工青梅的方式在科技的擠不下,更有了許多,鹽漬、製作蜜餞、取汁、熏制、釀酒、製藥等。
煮梅的方法更多了,有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晒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千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裡面加人紫蘇。在這其中,尤以北方產的烏梅最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植、冰糖一同煮,便製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芒種一過,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成習,因此這個時節,也適合調暢情志,以順應陽氣的充盈,利於氣血的運行,保持心境平和,寧靜暢達,也可取得「心靜自然涼」的效果。
草生芒種後,葉落立秋前。芒種如一年之中的最盛年華,珍惜芒種,當如珍惜自己的青春時光。
-END-
圖源網路 侵刪致歉
編輯:進步文化 | 轉載聯繫後台


TAG:鴻H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