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00多年前一把壺上的絕美書法,真文雅!

2000多年前一把壺上的絕美書法,真文雅!

漢字,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沒有之一。漢字里蘊藏著很多函待破解的上古密碼,無心者鄙之,有心者得之~~~

懸針篆——百度詞條里的注釋:「懸針篆是小篆的一種,也稱垂針篆,是篆書的異體。懸針是指豎劃收筆出鋒,像鋼針一樣懸起。懸針篆中國古代錢幣錢文的書寫風格之一。懸針筆畫纖細,宛若懸掛的針。主要見於新朝王莽錢幣,如「六泉」「十布」。」

懸針篆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介於西周晚期大篆(包括鐘鼎文與籀文)和秦小篆之間的一種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鐘鼎文(金文)。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過渡性文字。懸針篆書寫方法上鋒芒畢露,起勢鋒芒如刀、收筆狀若懸針。新朝時期王莽鑄幣也曾借鑒此書風格。

中山王方壺於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是「中山王三器」中的一件(另兩件為中山王鼎和中山王圓壺)。此壺具有很強的戰國中晚期方壺器型之特點,器物上有多條雕龍作為裝飾,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美感,在壺四壁上鐫刻精美的篆書銘文也是極為寶貴的書法資源。

中山王璺壺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今河北省平山縣一帶),曾在列國的縱橫爭霸中扮演過重要角色。隨著中山王三器的出土,中山國文字才開始被人們發現和關注,可謂填補了研究中山國史料的空白,對於研究戰國時期的歷史和書法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山王璺四齣脊夔龍飾滿刻銘文雙鋪首銜環方壺

中山王方壺也稱中山王璺(讀「錯」音,有措置得當之意)壺,準確的稱謂御凰品冰島認為應該是「中山王璺四齣脊夔龍飾滿刻銘文雙鋪首銜環方壺」,是戰國時期中山國國王命令其相國鑄造的一件酒器。壺上的銘文大約刻於公元前314年,數量長達448字之多,是至今出土僅次於中山王鼎刻有金文字數最多的一件青銅器物。

壺身銘文特寫

該壺銘文記載:「擇燕吉金,鑄為彝壺,節於禋,可法可尚,以饗上帝,以祀先王。」道出了鑄造此壺的用料(燕吉金,燕國所產的優質銅料)和動機。銘文中稱此種器物為「彝壺」,是一種用來祭祀的酒器。此外銘文中還記載了先王的功業事迹等情況。

壺身銘文

這些銘文整體感覺工整優美,章法上文字排列整齊,布局均勻,字型屬懸針篆,流暢修長,重心都較為偏上,兩側筆畫向外略開張,縱向的筆畫基本是以尖筆收尾,筆畫雖纖細卻有著如鐵絲般剛勁的力量感,而且此壺刻工精細,注重輕重虛實的對比,主筆較重,其他筆畫則輕,使得整個銘文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和裝飾趣味,給人以搖曳多姿的美感,是戰國晚期金文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

超級震撼的書體局部特寫

鐵畫銀鉤,勁道靈動。

然而,此種書體的難度太大了!自出土至今50年來,學者眾而成者寡。修長瘦勁,彎如屈鐵的銘文書體,不是所有人都能駕馭的。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揭開沉睡千年古玉的神秘面紗
慢賞40件古玉珍品,回味無窮!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