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在十八線城市做自媒體,可能和你的想像不太一樣

我在十八線城市做自媒體,可能和你的想像不太一樣

文丨鹽太咸 來源丨新榜(ID:newrankcn)

起家於廈門的「十點讀書」,壯大之後北上,與「咪蒙」「有書」「軍武次位面」等優秀同行會師京城。「一條」在上海,「黎貝卡的異想世界」在廣州,「夜聽」和「深夜發媸」都在深圳。

在我們印象中,似乎優秀的自媒體人都在一線城市。但我們又很清楚地意識到,內容創業的火種早已燒遍神州大地。

「十八線」只是一個調侃,我們只是想說,有太多新媒體同行其實遠在我們的視野之外。

在一線城市閃爍霓虹照不到的地方,那些散佈於廣袤國土之上的新媒體同行,他們有著怎樣的焦慮和喜悅?又怎樣利用網路給萬千大眾帶去片刻的歡笑或者揪心?新媒體又怎樣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甚至命運?

這次我們不談爆款,只講故事。

名字:大雄

年齡:85後

地點:雲南某縣城

職位:該縣城本地號創始人

從業年限:4年

「十八線有機會,但我們縣只有一個。」

我們號有40多萬粉絲,多是本縣人,也有同行或者在外地的本地人在關注。從2014年一直到現在,已經是本縣甚至本市最有影響力的賬號,新榜500強,去年年榜排400多。年收入就不透露了。

我在上海做了快10年的廚師,當過網路論壇的站長,也幫朋友搞公眾號註冊和認證,一直對互聯網都很有興趣。

2013年底回老家縣城開始創業,開了一段時間的外賣服務,時間不太對吧,那會兒美團、餓了么都沒在縣城流行起來。

後來又開了一家便利店,做公號和這段經歷有直接關係。當時守店太無聊,刷了好多公眾號,時間長了就想著:要不自己做一個。

開始是沒想賺錢的,很迷茫,那會兒特別流行「XX微生活」、「掌上XX」,我就琢磨發布一點家鄉信息和本地便民信息,一是服務本地,二是給在外地的本地人看看。我打工這麼久,特別理解思鄉痛苦。

我們早期用過萌寶漲粉,漲了4萬多,更暴力的WiFi啊,娃娃機啊沒用過,地推也沒做,就是靠發內容漲粉(出於各種原因,已經刪除),通過社群、朋友圈轉發擴大影響力,挺原生態的。

目前頭條打開率20%左右,粉絲黏性非常高,一個月會出四五篇10w+,歷史最高閱讀量100w+,近一年最高閱讀量40w+。我們的內容特別接地氣,比如突發新聞、政府發布的最新通知,第二天就能成為老百姓們的談資,他們經常不睡覺都要等著看我們的推送,農村裡面,不會用手機的老人也知道我們平台。

公司能做起來純粹是因為抓住了2014年那個時間吧,官方新媒體還沒起步,我們縣城人口又特別多,極其需要一個本地信息發聲筒,交通上我們離地級市特別遠,整個發展都比較獨立。

目前的盈利主要來自於廣告,一種是軟文,頭條給外地商家1.6-1.8萬,本地商家1.2萬,但我們從來不統計過轉化率。廣告還是地產、活動比較多,不太喜歡食品類廣告,我們粉絲這麼多,黏性又高,肯定有很多人去買,風險挺高的。另一種是文內貼片,地產、商場等,一個月1萬左右,一篇最多四五條。現在還有相親版,我們做紅娘收服務費,一人98—398不等,現在有400多VIP。

未來會深耕本地吧,相親、招聘、親子、美食等等。還有電商,但那是後續的事情了。

關於複製,我覺得有機會的。越是不發達的地方,消息越閉塞,如果有個比較好的平台網羅地方資訊,市場潛力挺大的,一定要接地氣。不過,我們縣只有一個。

目前本地團隊5個人,兼顧公眾號、App、相親版和市場。我希望團隊要有20個人,包括編輯,市場,視頻,運營,策劃,設計,只要候選人能勝任,我可以在他原來工資基礎上加2000。

但是,招人真的好難啊!

你不是在新榜工作嗎?幫我挖點人吧。

名字:王玉明

年齡:90後

地點:山東威海

職位:「樂威海」創始人

從業年限:4年

「他們覺得自媒體像在搞著玩。」

「樂威海」是2014年起步的,性質偏民生,有25萬粉絲,「威海吃貨」15萬,現在應該算是威海本地第一。團隊有20個人,年營收兩三百萬,純利潤一半左右。在當地來說,這不算什麼賺錢的生意。

我原來在北京,做過門戶網站及團購網站的運營,回威海後就一直想做互聯網項目,正好趕上公眾號興起。當時我就很想做(公眾號),但本地論壇、電視台都不做,他們覺得自媒體像在搞著玩,因為推廣合作都免費嘛。

「樂威海」第一年通過商家合作,粉絲漲了10萬,沒自己做地推,也沒投過印表機和WiFi。接過一點廣告,不過都轉化成粉絲福利來合作了。

商業上以廣告為主,頭條廣告報價5000,在當地同行中是最高的了,流量主就忽略不計了。電商是今年才開始的,接過幾次大活動,效果還行,今年會繼續推進。

威海現在的自媒體環境比以前好多了,同行友好,商家也認可。以前的問題就在於商業環境,商家意識不到自媒體的作用,這是個慢慢培育市場的過程。

困難啊,現在回想,當時的困難也不算什麼困難,已經做出來了。現在的困難就是用戶黏性一直在下降,打開率5%左右,以前有10%。

一二線城市自媒體都在向小程序和短視頻轉型,我們不一樣,當地人對小程序不太認可,用戶的打開和使用很少。我們也做小程序,但是培養用戶習慣的時間很長。

如果要說環境的不同,我覺得一二線城市好處在於人口基數大,商業模式成熟。小城市雖然競爭小,但廣告價格低,比大城市低多了,威海人口二百八十萬,城市人口只有七十多萬。

我覺得自媒體在小城市潛力不太大,太受城市體量限制,所以我想帶領現在的團隊,往視頻方向走一走,做一些不受城市限制的項目,做幾個IP出來,現在正在做的短視頻原創,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姓名:支曉峰

年齡:80後

地點:呼和浩特

職業:「掌上內蒙古」創始人

從業年限:5年

「呼市市場太小了,年輕人少,城市活力相對比較小。」

「掌上內蒙古」有20多萬粉絲,偏民生,在內蒙古排前十。我們做得早,以前影響力挺大,現在一些做音樂等細分的號起來了,我們就落後了,今年開了美食、親子等矩陣號。

我大學學生物工程的,不太喜歡,畢業就轉策展行業了。2010年玩兒過新浪微博,發一些內蒙古資訊,有十幾二十萬粉絲,當時算是大V。

從2013年開始做公眾號,我一個人做了3年。第一年都沒有收入,住在同學家。因為覺得公眾號有一點前途,而且辭了職不想找工作,挺浮躁的。

當時沒有原創意識,發些冷笑話、網文連載,什麼推廣都沒做過,膽子小,怕被封,就靠內容慢慢漲。也不知道可以通過做公眾號賺錢,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現在內容以當地資訊,新聞、民生信息為主,有轉載,也有本地政府的公開信息,或者是全國媒體信息的整合,偶爾當地媒體也轉發我們的內容。

我們對內容挺嚴謹的,有突發新聞的時候,會等傳統媒體核實以後再發,爆料很少發,除非是愛心求助信息。

我在今年才有了6個人的團隊,都是做內容的,除了主號就是寫矩陣號內容。工資開得算高的,3000加績效,老編輯有6000以上,中等偏上了,留不住人啊。

現在招人特別難,年輕人都不願意做新媒體,能勝任的人少,他們心氣還高。

最近一年多打開率一直在降,粉絲增長也慢。我們的定位是全內蒙古,對呼和浩特就沒有集中關注,本市有了新的競爭對手。

呼市市場太小了,玩微信的年輕人少,和東部城市相比,商家對新媒體廣告投放的需求很少,捨不得花錢投廣告,唯一好處是競爭也小。我們下一步會計劃改善當地意識,做一些企業新媒體沙龍,開發更多市場機會吧。

盈利不太好的時候也想過退縮,但只是焦慮一下。粉絲快到天花板了,今年繼續做垂直吧,招點人來分區域做社群運營。多做原創,嘗試做美食、旅遊類短視頻,也會試水電商。我還沒想過到別的城市擴地盤,內蒙古這麼大,城市和城市之間隔得好遠啊。

名字:曉夢

年齡:95後

地點:山東膠州

職位:「膠州人」在線、「膠州探店」編輯

從業年限:8個月

「做自媒體實現了我的記者夢」

我2017年畢業後才入職的,主號「膠州人在線」2014年起步,現在有15萬粉絲,主要發當地新聞資訊和民生信息,現在是膠州最有影響力的自媒體之一。2017年開了美食、親子、房產等六七個賬號。整個團隊有十幾個人,我就主要負責美食號「膠州探店」,一年盈利多少我不太清楚,得問老闆。

我們公司主要靠廣告盈利,主號的頭條報價是3000-5000,在當地中等偏上,主要接美食、地產和本地活動,很多商家都是來做品牌形象的。其次就是內文貼片,500一天,一篇只貼一個,貼多了閱讀體驗不太好。我們還有個App「大膠州」,有開屏和信息流廣告。此外就是服務性收費,包括廣告、策劃等。

我現在做「膠州探店」,餐廳探店和美食推薦嘛,有1.5萬粉絲,基本都是年輕人,不像「膠州人在線」,男女老少都有。

旺季的時候,一周5天都有探店,一篇2000-3000字左右,圖片拍得特別細,文字也要求原創。

探店確實是廣告,有兩種形式,一是商家提供菜品和套餐給我們做粉絲福利,我們來引流;或者是做品牌形象,頭條報價是圖文1500,也有3000檔。提供直播和視頻服務。

我們做過地推漲粉,比如掃碼免費領棉花糖,贊助本地節日「糖球會」等,還有朋友圈轉發領福利,都想要福利嘛,所以會轉發到朋友圈,效果都還可以。

我大學學的財會,也就是父母眼中比較安穩和輕鬆的工作,但我一直有個記者夢。大學做了兩年校園新媒體,畢業回膠州,找的也是媒體相關。現在每天吃吃喝喝寫寫也很開心的,算是圓了我的記者夢。

膠州這類城市人口少,市場也小,當地人對自媒體有個接受的過程,雖然願意用新媒體形式推廣的人越來越多,但多數人還是很好奇,不知道自媒體是做什麼的。

現在一個月工資4000左右,包括提成和獎勵,在膠州的新媒體行業算很高了,同行差不多2000-3000左右。而且這是我剛(畢業)出來第一年,在我們班兒也算比較高的。

還沒想過換工作,我挺喜歡現在工作狀態的。

姓名:野菌

年齡:80後

地點:湖北某縣城

職業:某縣城旅遊攻略公眾號創始人

從業時間:4年

「如果不做公眾號,我能看到自己60歲的樣子。」

公號做了4年了,主要發布當地資訊,對接外地遊客的諮詢,只有幾萬粉絲,說出來有些丟人。遊客佔一半多,以至於取關率比較高,但我們在湖北旅遊榜上排名前五。團隊有4人,都是兼職,包括2個大學生。營收還可以,去年創了新高,刨除成本有50萬。

做公眾號之前,我在東部城市做了6年手機遊戲開發,2個公司都被全資收購了。12年的時候家裡讓我回去啊,爸媽都是公務員,他們想讓我過安穩的生活。所以回來了,在基層工作。

工作很穩定,但我大概能看到自己60歲的樣子。

這裡是個旅遊城市,生活特別安逸,如果我已經45歲了,肯定不會有衝勁兒。但是在外面(東部城市)待了這麼多年,我還是想做點什麼,好在工作時間比較靈活。

回家後我考察過,當地有過好幾個本地號,還有外賣服務,發展都不太好,城市常駐人口才8萬呢。所以2014年開了一個旅遊攻略網站,想通過網站擴大家鄉的影響力。基於以前的經驗,還是想做PC端。但是微信風口起來之後,就在年底做了公眾號。

由於地域限制,我們基本上不靠公眾號線上流量盈利,一個月接2-3篇本地商家廣告,頭條報價才2000左右,流量主更微乎其微。收入一方面來自相關部門的補貼,更主要的是線上預訂。我們提供私人定製旅行,並與本地酒店、餐飲、租車、戶外等商家多方合作,收取中介費用,算是通過公眾號的線上影響力轉化成線下收益吧。

剛開始兩年是沒錢的,那會兒還想繼續做下去,我能說是情懷嗎?那會兒有一些鐵粉,每條都看。我們也不願意辜負他們。當然,我和法人都不靠公眾號養活,這也是原因之一。

我們這裡新媒體發展比較滯後,地方小,內容量比較飽和,還有大批競爭者,最終堅持下來的不到5個號了。

其實我們有過風投,15年有投資人看好當地旅遊產品的潛力,但當時不知道能做到多大份額,也沒有系統的目標,最終拒絕了。後來也有人談過收購,但合作形式不太理想,所以到目前還是獨立運營。

從旅遊市場來說,我覺得未來潛力不小,線上增加內容的豐富性,擴大影響力之後再帶動線下訂單吧,靠公眾號賺錢不太可能。但我們還沒探索出旅行垂直號的商業模式,希望有機會和其他優秀創業者多多交流。

五個故事講完了,那麼你呢?你在哪裡做新媒體,有什麼感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媒圈 的精彩文章:

《中國好聲音》終於回來了,但想回歸「C位」還得有新招
北京文化多維一體專業影視服務,護航《我不是葯神》燃炸暑期檔

TAG:傳媒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