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位「甲方爸爸」現身說「增長」

八位「甲方爸爸」現身說「增長」

流量貴有以下原因:

消費者的選擇太多,忠誠度隨之下降,流量運營成本隨之增加

信息過載,用戶容易流失,漏斗轉化率變差,點擊成本上升

不同的時代,流量紅利也是不一樣,很難預估下一個紅利到底是什麼?一方面要尋找紅利。同時,要把你自己擁有的流量好好利用和維護。

在流量貴、變現難的局面下,營銷究竟該如何實現快速增長?

在2018年6月29日由Forrester智慧支持,CMO訓練營承辦2018CMO技術增長峰會上,華為、貓王收音機、luckincoffee等企業營銷大咖就「增長」話題展開熱聊,現在就隨靠譜君一起來看看CMO們怎麼說。

企業從到1的流量池思維

luckincoffee CMO楊飛

品牌層面,我覺得有3點:

第一,充分注重品牌,品牌是最穩定的流量池。

第二,建立強視覺差異符號。以互聯網社交場景為主,進行本地化的使用,包括扁平化的小藍杯、日韓系的裝修風格、

第三,選擇較專業較有口碑的代言人,做出對傳統咖啡營銷的突破。

因此,luckin coffee整體風格更加年輕、都市化,調性跟傳統咖啡館相比有很大差異,不老氣橫秋,更加突出產品的年輕感和活力感。大量使用波點icon、藍色主色調,使得品牌建立後更容易被大家記住,推廣成功概率也更高一些。

企業如何從0到1建立流量池:

一、通過裂變手段,存量找增量,高頻帶高頻

2018上半年最火的一個營銷關鍵詞就是裂變。luckin coffee比較討巧的點在於咖啡本身是一個社交,在沒有微信的時代,大家用咖啡社交,現在有了咖啡又有了微信朋友圈,社交就變得更加容易。我們在裂變中用存量找增量,高頻帶高頻。高頻的產品能夠帶給你高頻的接觸,也能夠帶來高頻的分享拉新。

當luckin coffee開第一家店的時候,選了最偏僻銀河Soho店做冷啟動試驗。通過微信LBS做初期高成本獲客,通過裂變做低成本獲客。一共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銀河店成為當地商圈最火的一家咖啡館,讓我們感覺到數字流量的打法還有很多成功之處。

luckin coffee鼓勵用戶用咖啡去社交,因為這確實會更有趣、更提升同事感情。我們做了這樣一些技術開發:

裂變邀請,這個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就是免費送朋友,自己也可以得。

咖啡請客,隨時隨地,可以請朋友喝一杯咖啡。也可以送他多杯。

咖啡紅包,原來在微信裡面是發現金紅包,現在可以在微信里發咖啡紅包,特別適合公司微信群,一起開微信會、頭腦風暴等。

二、微信運營:技術+創意+福利

微信是一個重要的流量入口,包括小程序這樣的流量窪地。luckin coffee堅持一個原則:輕快爆,不要做太重的內容,很重的內容風險特別大,傳播效應也比較低。內容輕快,但是要有用戶趣味性,輕快爆的玩法使得luckin coffee公眾號的粉絲很快就接近了200萬,基本上每一期五分鐘左右到10萬+。

三、個人的3點感悟。

一切產品皆要可裂變,如果一個產品不夠性感、不能跟大家分享,這個產品就很難做大;一切創意皆可要分享,網易總經理前兩天還說,即時是網易,也感覺流量獲取太難了,那今天背靠微信社交鏈這樣的流量方式,我們一定要強化一切創意可分享;一切效果皆要可溯源,你通過數據分析系統,提高你對效果的洞察認識,了解你每一個獲客來源和成本,知道你的留存提頻方向,這樣你才敢在營銷上投入更大膽一些。

增長需形成有規模的拉新投放閉環

前每日優鮮CMO:許曉輝

近兩年,從矽谷傳過來一個概念,叫黑客增長。同時,這也是幾乎所有的市場負責人以及CMO共同面臨的一個話題——如何幫公司或幫項目實現一個低成本的引流和低成本拉新。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面臨一個巨大的疏忽,就是在做推廣項目時,無論是內容素材,還是渠道選擇,往往都會和用戶畫像不一致。

當我面臨一個推廣課題時,第一時間考慮的便是這次需要面向的人群是誰

男性還是女性?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的人群?這類問題的不同,將會對商品的選擇,創意的選擇,以及推廣渠道的選擇上產生巨大的不同。可以說,人群的畫像,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

這也是在過去幾年中,各個電商企業或是互聯網企業,一直持續發力努力和嘗試的方向。比如,企業建立自身私有的DMP(DataManagement Platform,數據管理平台),也在這個邏輯中。

DMP,就為了讓用戶的各項屬性和標籤,變得更加精準。這個過程,當然除了自身數據的積累外,也會引入許多第三方數據,來繪製更加精準的人群畫像和更新動態。

此外,在最終推廣的時候需要基於推廣的渠道來去考慮,比如到底是用什麼樣的形式去PUSH給你的用戶。

在這部分,就微信而言,因為基本上微信就代表了社交流量的一個絕大部分。我覺得核心場景有兩個,一個是朋友圈,一個是微信群

朋友圈中,其實大多數的信息可分為微商和社交分享。而朋友圈裡分享發布的形式,無非是海報、H5、視頻、二維碼交互、鏈接交互等等,以此把它拉回到站內來。而這個「場」的另一個場景,是基於微信群所帶來的。因為微信群和小程序卡片式視覺的結合,特別適合把微信群當成一個引流或者廣告投放推送的渠道。

「場」還有促銷的這種氛圍場。主要代表一個基於利益刺激、福利刺激的促銷氛圍。目前,這種氛圍對社交裂變或者流量轉化來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儘管這過程中,會有一些優質的、品牌感比較強的內容,可以實現較好的拉新或老客轉化的作用。

事實上,最容易發生轉化的,還是基於價格或促銷的強利益刺激下,藉助促銷場現場氛圍熱鬧感以及從眾感的包裝。在這部分,我覺得可能就要相對接地氣一些。當然該程中,娛樂化的內容、遊戲化的形式、視覺的設計等方面,都已經有部分的品牌感存在其中,但核心可能還是基於這種促銷的邏輯,價格的邏輯,來實現更好的流量轉化。

零售下一個增長點:是老用戶帶新用戶

某家電集團用戶管理中心總監

無論是B2B還是B2C企業,非常重要的一個趨勢是更加關注用戶的體驗,老帶新用戶是對產品質量、使用服務、後續交互體驗的認可,所以零售的下一個增長點,是維護老用戶關係,圍繞老帶新來實現。

另一個觀點是從價格關注到價值,傳統的打折和促銷,已經不能再去打動消費者了,關鍵點還是回歸產品本身的價值,產品能夠解決的用戶痛點是什麼,能夠代表的美好的用戶體驗是什麼。所以不要一味的降低成本,從商業邏輯來講,成本降的越低,給到用戶的產品價值越少。

我們前期在做CRM的時候,是圍繞產品做的。一開始全員做會員,包括拿一部分錢來劃積分,採購巨量的禮品,然後給用戶去兌換。結果發現一個問題,它可能就是你帶來十個好的口碑,可是架構服務給你一千個或者一萬個壞的口碑,所以用戶關係管理,往前挪到用戶在銷售階段開始的體驗。從銷售的體驗、使用過程中的體驗,還有未來售後服務的體驗,做到了用戶全生命周期的美好體驗,並且我們每一個體驗都做了相應的標準。

對體驗的標準,最大的一個難點在於,用戶真的出現了問題,要怎麼辦?我認為當下的客戶關係管理,就是你要成為用戶在企業內部的代言人,要有能力為用戶發聲,並且有能力驅動企業的各個節點,把用戶的滿意度、體驗,用戶的問題閉環做好。

所以用戶的CRM管理權重的話可能只佔三成,而前端的產品本身的管理,可能要佔到7成,如果前端的7成做好了,後面的工作才有可能成立。成立之後,有三個點是可以做的,一個是積分,一個就是權益,一個是日常的交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用戶KOL養成計劃,讓用戶變成代表,為你發聲。

從關注流量到用戶,進一步擴大用戶生命周期管理

老闆電器EMT、電商CEO蔣凌偉

五年之前,流量從一個足球場變成十個足球場,又變成一萬個乒乓球場,今天要解決的是一萬個乒乓球選手怎麼樣一對一的問題,原來通過流量轉化帶來用戶的方式已經成為過去式。

過去做電商或做品牌都有兩個顆粒度,UV和PV。但是從去年開始我們不講UV跟PV,我們講用戶。

案例:客單價高的產品怎麼營銷

老闆電器這種剛性產品的用戶經營,屬於中長期的經營,現在的銷售並不是一個短期的銷售行為,原來通過10-15天短期的方式來衡量一個用戶的UV價值放到現在是行不通的的,現在應該把整個UV的價值和用戶生命周期的周期進一步擴大。

從今年上半年數據上來看,直接從外部流量到內部轉化,我們整個ROI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明顯的提升。更為重要我們改變了跟用戶連接方式,我們整體諮詢的轉化率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流量管道估值,對每一個流量入口進行估值,不同的階段估值也是不同的,建立內部多流量管道體系,然後再去做相應的決策,從而實現最大的ROI。

增長的來源不是基於流量本身,而是如何把精準化的流量在跟用戶接觸中,把我們的場景植入進去,每個企業都要去尋找適合企業本身的流量池,提高經營自己流量池的能力。

CMO不要等別人給你推薦產品

韋博教育市場總監徐聞迪

尋找紅利,搭建專業化團隊獲取流量

前些日子我們做了一款社交工具,做了一個猜世界盃法國隊和阿根廷哪個會贏,結合我們藍白色的LOGO,但是需要關注我們的公眾號來做競猜,粉絲很快就積累起來了,費用比投入廣告低很多,其實還是有很多方法獲取流量,但是對團隊的創意和執行要求會比較高一點。

流量越來越貴,兩種選擇,第一繼續加價,第二控制預算,一個企業希望升級要控制好邊界,你一定要拿出10%到20%的預算做沒有效果但是要做的事情,這一點你要跟你老闆達成共識。

其次社群、裂變,其實效果還是可以的,但是它對於團隊的挑戰是很大。增長人員要具備運營能力、數據能力、分析能力甚至產品能力。

數據反哺到產品

現在的流量就像是把一個足球場分成幾個籃球場甚至很多乒乓球場,營銷人的焦慮不只是乒乓球場,因為未來乒乓球場還要變小。

以前我們是產品出來後再開展營銷工作,所以研發和銷售部門都會對營銷部門說,因為營銷沒做好,導致產品滯銷。

以前教育行業線下上課都是書面教材,固定空間,固定老師,而在線教育將課程和教材在線化了,學生們喜歡什麼樣的話題?喜歡哪個老師?這些數據都被採集下來了,而這些數據又能夠反哺到產品開發中。

以前我們做培訓滿意度調查時,當天做調查,大多數都是滿分,當培訓結束後幾天再來做調查,此時得到的數據會更真實,也更有利於優化你的業務模式和服務流程。

你想一次性把問題解決是不可能的,修修BUG營銷的時機就過去了,很多技術營銷公司專註在做產品,而在營銷上有所缺乏,所以對CMO來說,你需要去通過各種機會去了解和接觸這些產品,而不是等別人來向你推銷產品,因為一旦大家都普遍都在用的時候,這個時候紅利就消失了。

圍繞微信生態,我們重新定義了會員

綾致時裝新零售負責人劉東嶽

以前,我們需要在線下最好的商場里佔到最好的位置,這樣做銷售的同時又可以做品牌;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發現消費者接觸信息的渠道太多了,我們採用同樣的業務模式,已經沒辦法在消費者心裡佔到重要的位置。

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維護消費者關係的渠道也很多,所以必須要與時俱進,能夠適應這些變化。

當我們在談新零售和智慧零售的時候,我們想要回歸零售的本質,就是要提供最好的產品、更好的購物環境和服務,來贏得消費者的心。

綾致時裝最早維護會員的方式就是一個小本子,每個導購都會維護它,但是後來發現導購離職的時候會把小本子帶走,會把顧客帶到下一個公司,所以我們就開始優化會員管理方式,開始使用CRM等等這樣的會員管理系統以公司為單位管理會員。但是這樣也帶來很多問題,收到零售很多的投訴,比如會員溝通不夠個性化,服務不夠一對一,權益同質化。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加強我們的系統建設,在DMP中給所有的會員打標籤,然後基於標籤進行動態分組,希望不同的人群能看到不同的頁面,看到不同的文案,看到不同的權益。但是無論你做的多好,實際上也做不到真正的一對一的服務。所以另一方面,我們想做一個新的創新,把管理會員這件事重新下放給導購,不一樣的是,不再用之前的小本子,而是用圍繞微信的生態體系,並且我們重新定義了會員,是否有手機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夠更有效的再次觸達顧客。

所以現在我們做了一些工具,通過微信小程序把維護顧客的能力還給導購,和之前的區別在於這些顧客數據最終還是沉澱到公司,同時總部會提供更多的內容支持,而導購的任務就是更好的維護和顧客一對一的關係,做有溫度的隨身導購,並且我們希望將來導購,客服和CRM能夠建立一個新的,有協調的服務體系,從而給會員提供一個更好的售前,售中,售後的服務體驗。

對於大數據在會員管理上的應用,我們通過接入第三方的數據,做客群的畫像,了解一下我們的會員到底真正喜歡哪些APP,甚至在這些APP上喜歡哪些內容,比如我們研究了VERO MODA的女性客群,發現會員對健康、瑜伽興趣非常重,我們採買了一些瑜伽APP的權益,專門用於回饋我們的會員,對於頭部的會員我們免費送,對於非頭部的會員任意購買一個產品,就會送一個瑜伽的權益給你。總體的思路是通過更了解的消費者,投其所好,給他真正喜歡的東西,去拉動營銷增長。通過這個campaign我們發現效果還不錯,整體的轉化和會員活躍度的數據有了明顯的提升。

MarTech能讓我們在公司取得話語權

華為企業業務中國區市場營銷總監黃河

華為目前用得最多是數據分析,其他包括廣告、搜索引擎、訂單管理、營銷自動化等技術都在使用,但是到目前為止,組織內部的價值呈現在數據分析上,能夠為業務主管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從而幫助業務主管進行相應的一些業務決策。因為數據分析帶來的價值,超出了市場營銷的範圍,能讓我更多在業務部門面前多一些話語權。相對而言,其它技術暫時都停留在營銷部門內部,與其它部門溝通時,沒有數據是不行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其實數據分析是我們目前最為倚重的一塊。

市場中的工具非常非常多,我認為無論是國外的、本土的、老牌的、新型的都沒有本質性的區別。相反,作為一個甲方的營銷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是要用這些工具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例如,我為了在家裡的牆上打眼要買一個電鑽,要買博世電鑽、西門子電鑽還是宜家電鑽好都沒太大區別。因為對於我而言,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第一,為什麼要打這個眼?第二,這個眼要打在什麼地方?第三,打完眼之後下一步要做什麼?這些問題都搞清楚了之後,買哪家電鑽都是一樣的。回到MarTech角度上,作為營銷人員要想清楚的是:現在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增長點在哪兒?希望達成的目標是什麼?這些問題都解釋清楚了之後,就會發現只要能解決問題的工具都是好工具。

華為通過MarTech解決了「業務評價問題」。在各種展會上展示華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智慧城市、智慧校園、智慧交通等),之前從來沒有一個特別有效的方式來評斷到底誰更好,只是感性評價。

2017年我們嘗試用華為擅長的數據抓取的技術、人臉識別的技術對大會進行數字化的改革,後台實時監測每一個展台,精確到每個訪客的訪問次數、平均停留時長等,做出非常全面的分析。利用統計出的數字畫出不同的象限,科學的評選出最受訪客喜歡的展台和展廳。我們發現一種比較有趣的現象,有的展廳擁有非常多的訪客人數,但是每個人停留的時間都不長。這種展廳就叫霓紅燈展廳,形式很漂亮,但是解決方案吸引力不足,導致很多客戶看了一眼,覺得意思不大就走掉了。還有一種內涵展廳,訪客不多,但是每一個人平均能待五分鐘以上。這種展廳的內容乾貨相當多,只是從形式、創意或者引流的狀態上需要有一些提升。

所有東西都有詳細的數據支持,我們用實時圖形化的方式用表格在內部進行溝通,數據說明一切。MarTech也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營銷內容,所有這些工作都建立在強大的技術基礎之上。

用「標杆客戶思維意識」尋找調性契合的渠道

貓王聯合創始人&CMO戴明志

從只做專業市場轉向「非專」市場,這是貓王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洞察之一,這個有效的思考幫助貓王明確了更大基數的用戶人群。

「現在的大眾用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一群人?」要知道,年輕用戶說話的方式完全變了,已經變得更有趣、更二次元,我們面對的是新市場、新用戶格局,是不是應該說出新價值?說大眾用戶秒懂的語言?而不是只說用戶聽不懂的參數和專業術語呢?所以,我們改換了用戶溝通方式,把「手工原木、匠心、顏值、蓬蓬聲」這樣的關鍵詞提煉出來,與用戶進行溝通。

基於這些思考,2015年貓王在京東眾籌取得了接近360萬的銷售業績。當時我們看到,原有40至50歲的用戶群變為30-35歲的人群,這不得不說是一次漂亮的嘗試。緊接著,貓王在京東開了一家很「奇葩」的官方旗艦店,這店裡只有一個產品(貓王2),售價2598元,是一台收音機。旗艦店開業後,結果是好的,6月18日開賣,7月的時候把庫存都賣空了,貓王成為了音響品類中的新鮮玩意兒,成為吸引眼球的特別產品。

在線上業務起步的時候,貓王不敢單獨依附於任何一個平台和「工具」,我們同時下定決心要做全渠道。

剛開始團隊業務能力有限、經驗不足,應該怎麼做?銷售負責人提出「標杆客戶思維意識」。我們選擇了很少的店面與貓王合作,我們內部堅持一個原則——「讓產品出現在對的地方,並讓它發光」。確實,在早期貓王放棄了很多IT賣場和調性不符的客戶,反而,我們會主動去尋找調性很契合的渠道,雙方一起合作打造產品調性,共同打造非常漂亮的陳列空間來呈現產品。

在2015年,貓王獲得了100家線下店,雖然不多,但是這100家客戶對貓王幾乎零差評。因為服務比較密切,客戶對我們的反饋比較良性,集中在三點——「貓王在店面里(陳列)很特別;貓王員工經常會給店面的銷售人員打電話溝通業務;貓王的周轉率還不錯」。這樣一來,形成了口碑。口碑之下,慢慢有客戶主動來找貓王合作,這是一個變主動為被動的過程,在貓王品牌創業初期,全公司團隊不足30人,銷售只有幾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是這麼做線下的。2015年的大半年時間,銷售近1萬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MO訓練營 的精彩文章:

TAG:CMO訓練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