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再見,江油中壩鎮!33張老照片勾起回憶,認出3張才算老綿陽……

再見,江油中壩鎮!33張老照片勾起回憶,認出3張才算老綿陽……

原標題:再見,江油中壩鎮!33張老照片勾起回憶,認出3張才算老綿陽……


關注


18日上午,江油市舉行了隆重而簡樸的撤鎮設街道授牌儀式。根據江油市委、市人民政府相關文件精神,宣布該市中壩鎮撤銷,中壩街道正式設立。



江油中壩鎮,原名「中壩場」,因地處江油中間地帶而得名。亦名「雙流場」,因涪江、昌明河從東西兩側流經而過。據史料記載,中壩場始建於元代,興盛於明朝。歷來為工商雲集之埠、人文薈萃之地,屬四川四大「名鎮」之一(其餘三鎮分別是:金堂縣趙鎮、射洪縣太和鎮、渠縣三匯鎮),為川西北的重鎮,素有「小成都」之美稱。


清乾隆年間為原江油縣第三甲管區。民國2年設中壩場團防局,代理行政事務維持地方治安併兼管商務。民國14年改中壩場為中壩鎮。1935年紅軍北上抗日途經江油,建立中壩鎮蘇維埃政府。紅軍西進轉移後中壩鎮改設聯保辦事處。1949年12月22日江油解放,成立中壩鎮軍事管制委員會。1950年3月改為「第三區人民政府」,轄19保。1951年5月,江油縣人民政府由武都遷中壩,改為城關鎮。1954年改名城關區。1955年城關區改為城關鎮,下轄10個居委會。1958年江油、彰明兩縣合併。彰明縣的太平場、三合場併入城關鎮,下轄10個居委會。1981年複名為中壩,1985年金輪鄉撤消,合併到中壩鎮。


為什麼「撤鎮設街道」?



這次撤鎮設街道,將掀開「中壩」發展的歷史新篇章。據了解,雖然鎮的建制撤銷了,但中壩街道管轄區域依然維持原狀。這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於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建設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中壩街道的設立,更有利於加強對基層組織的管理和監督,保證黨的絕對領導;更有利於圍繞群眾需求做好民生改善各項工作,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讓群眾感受到改設街道辦事處後帶來的變化和實惠。



今天就跟著小綿一起來回憶


這裡33張江油老照片


認出3張才算老綿陽!

以前的江油城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伴隨著舊城改造,大多數都成了遙遠的記憶,對於年輕人來說,有些幾乎沒有老江油的概念。看看在這些黑白顏色之間,能否找到時光流逝的痕迹,勾起你記憶的年輪。雖然那些年代樸素無華,但是相信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一段江油的故事……



燈光球場▲



八九十年代的小橋和昌明橋▲



魚市口▲



紙市橋▲


昌明橋▲



供電大廈上俯拍南門▲



老茶館,曾經最聚人氣的地方▲



老茶館,曾經最熱鬧的地方▲



職中老街(未定)▲


紀念碑▲



華華旅館(解放街上典型的四川老公館建築)▲



江油縣百貨公司▲



江電初建成▲



江油老大禮堂▲


解放街(紀念碑與北門之間)▲



林間老茶館(遛鳥聚會場所)▲



老火車站▲



老體育場(現川信小區處)▲



老自由市場(匯星商場後大門處)▲


美術公司門口▲



棉紡廠▲



太白公園的燈會▲



太平場民居▲



文化館圖書館▲


文化街小學後操場▲



魚市口紅太陽店▲



魚市口到南門老街▲



魚市口的一口鐘老店▲



江油縣血防站▲


竹市街▲



中壩典型老宅▲


楊家店街


楊家店街以楊姓所開老店得名。形成於清光緒年間,後改名葯市街(今勝利上街)。楊家店最初是歇腳騾馬的腳店,相繼開設有聞喜生、太成店、利昌店、成順店、得勝店、馬姓腳店、洪太店、洪順生、三興店等十餘家腳店。腳店供應客人食宿,後院有馬廄,並售騾馬草料,堆存轉發貨物,代辦函電,代客購物,代墊運費等業務。省外莊客有長年住在腳店的,其中如利昌店、得勝店,信譽好、管理嚴,不準客人在店內吸食鴉片,如發現青年莊客中有嫖、賭和吸食鴉片等行為,立即函告對方商號,因而博得莊客的稱譽。隨著腳店的興旺,藥店亦不斷增加,至民國30年(1941),即發展到40多家。        


火炮街


火炮街(原生產上街)從城內崔家橋起,向北延伸至福音堂一帶。上世紀20年代中期,有張登富、張永弟、楊宗彥等十餘戶火炮作坊,產品多銷往甘肅省。30年代後,有的因業務蕭條轉行,有的遷往北外大場口,有的遷往大河壩,於是火炮街便空有其名。


皮房街


皮房街位於中壩城外西左側順城街一帶。這裡的商戶大多以硝牛皮為主,其它獸皮(如狗皮、羊皮、鹿皮)都可硝鞣,有同業15家,如周輔臣、楊正清、楊正開等,逐漸形成了皮房街。


篾市街

篾市街位於中壩小西街(原勞動街)右側,緊傍城牆。住戶以編製篾器為業,諸如大小篾包、篾筐以及生活日用品,如大小筲箕、簸箕、撮箕、筷篼、刷把和小孩使用的竹床、轎椅,大小竹凳、竹椅、玩具等。這個同業公會的負責人馮銘清,有會員16戶。  


順城街


順城街在中壩城南外左側,後稱南街,是中壩鹽業運銷商的集中區域。江油不產食鹽,所銷鍋巴鹽來自綿陽、射洪,再轉銷平武、青川和甘肅一帶。中壩的鹽業會員最後發展到92戶,其中資金最雄厚的為邱文煜的凱涪公司,具有壟斷市場的能力。


油房街


油房街在糖市街之下,從天燈壩至太平場口,40年代中期有李慶吉等榨油商20餘戶,生產菜油、花生油、桐油等。菜油除供江油、彰明兩縣之外,還沿涪江運至三台、射洪、遂寧、合川等地銷售。        


神仙街


神仙街(後改為和平街),是一條窄小的街道。上世紀20年代,這裡聚集眾多測字、算命、看相、占卦攤子。算命先生多是盲人,人們一般以「小神仙」呼之,「神仙街」因此得名。隨著市場的發展,筆墨、刊刻業替代了這些算命攤子,經營延續至新中國成立後。      


荒市街


荒市街位於中壩南外右側,二三十年代屬於城市貧民居住區,多為草房,居民以收購爛布、爛棉絮、布筋子和破銅爛鐵為業。爛布多製成布殼,售與布鞋業或居民製作鞋底,曾發展到30餘家。40年代初期,組織同業公會,以劉培榮為代表,解放後併入布鞋社。  


成衣街


成衣街原屬彰明縣太平場,成街於清朝光緒年間。成衣來源於當鋪的死當物資,另一來源是從成都會府和皇城壩市場選購。當時經營業者有25戶,如陳冠蘭、陳棟才、賀鏡如、賀積武等。二賀先後任過成衣業同業公會主席。


糖市街


糖市街位於太平場成衣街與油房街之間。江、彰不產食糖,商品來源,均由資陽、內江、德陽黃許等地採購而回,零市銷售,也賣批發。30年代末,有糖商30餘戶。40年代末期,已發展到48戶。同業公會負責人陳載之,其他如王集生、吳樂生等,均是經營老手,無不累財巨萬。


除上述各專業街道外,還有自然形成的市場十餘處,如靛市街、竹子市、附子市、紙市、木材市、柴草市、豬市、牛市等。大大小小的市場,形成網路,為人民生產、生活提供了方便。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巨大發展,市場日益繁榮興旺,商業網點星羅棋布,傳統的商業街市被完全取代。


綿陽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元松、謝小東(江油)


請老照片作者聯繫小綿,以奉稿酬


點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綿陽日報社 的精彩文章:

TAG:綿陽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