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沉痛悼念我國著名病毒學專家、我國脊灰網路實驗室創始人張禮壁教授

沉痛悼念我國著名病毒學專家、我國脊灰網路實驗室創始人張禮壁教授

張禮壁教授,1933年9月20日出生,籍貫浙江寧波,中共黨員(1950年入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病毒病診斷室與脊髓灰質炎國家實驗室主任、研究員,2018年6月24日15點29分病故,享年84歲。

張禮壁教授在安徽省脊灰實驗室指導工作

張禮壁教授,1933年9月20日出生,籍貫浙江寧波,中共黨員(1950年入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病毒病診斷室與脊髓灰質炎國家實驗室主任、研究員,2018年6月24日15點29分病故,享年84歲。

張禮璧教授是一位既掌握醫學病毒學、分子病毒學理論和實驗方法,同時又注重研究解決病毒性傳染病爆發現場處置防控的醫學病毒學專家。先後做過乙型腦炎、病毒形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肝炎和病毒免疫等研究工作,從而使他具備了較全面的病毒學知識,為後期專門從事病毒病診斷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為我國在2000年實現無脊髓灰質炎(脊灰)做出了重要貢獻。

(1)張禮璧等自1992年起通過回顧性研究,完成了我國流行的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基因序列測定和分析,建立了我國本土脊灰野病毒基因資料庫。基於此項研究,迅速鑒定出了1995年、1996年和1999年三次國外輸入的脊灰野病毒,為衛生行政部門採取應急免疫和隔離措施,以及阻斷疫情擴散提供了關鍵的科學依據。

1992年張禮璧教授等組織建立了中國脊灰實驗室網路,由現在的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國家脊灰實驗室和各省級脊灰實驗室組成。省級實驗室的職責為急性馳緩性麻痹(AFP)病例糞便標本的病毒分離和血清型鑒定,國家實驗室負責複核和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型內鑒定,區分脊灰野病毒和疫苗株。

國家脊灰實驗室在張禮璧教授的領導下,自1992年成立後每次世界衛生組織(WHO)進行的盲樣考核都獲得滿分(100%),是西太平洋區唯一每次考核都得滿分的實驗室。1995年被WHO升格為WHO西太區脊灰參比實驗室。1998~2000年連續三年WHO派專家對地區參比實驗室進行現場考核,國家脊灰實驗室每年都以優異成績通過認證。

各省級實驗室都是在張禮璧教授的親自指導下組建的,為此他多次走訪了除西藏自治區外的30個省市,還親自參與了部分省市的實驗室設計。為了給各省實驗室配置先進的儀器設備,在當時衛生部的支持下,他爭取到了國際組織(如日本協力事業團,簡稱JICA)的資助,為各省實驗室配置了全套較先進的儀器設備,是全國第一批在網路實驗室中使用II級生物安全櫃開展病毒分離鑒定的實驗室,脊灰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在當時各個省內處於一流水平,並給每個省都爭取到了去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進行脊灰實驗室病毒鑒定等標準化操作學習的短期和長期進修機會。

在建立省級脊灰實驗室以前,各省級疾病控制中心(衛生防疫站)都未做過脊灰病毒學監測工作,不少省站甚至從未開展過病毒的病原鑒定工作。為了使各省實驗室迅速提高水平,保證全國脊灰病毒監測的質量,張禮璧教授編譯了WHO出版的《脊灰實驗室操作手冊》,並以此手冊培訓各省的實驗室人員。同時設計印發了全國統一的記錄表格,提供統一來源的國際標準的細胞和標準血清,每年一次由國家脊灰實驗室自製盲樣標本對各省脊灰實驗室進行盲樣考核,從而使我國脊灰實驗室網路的水平迅速提高。到2000年,除西藏自治區外30個省實驗室的考核成績均獲滿分。1997~1998年WHO派專家對省級脊灰實驗室進行現場考核,除西藏自治區外都被認證為WHO合格脊灰網路實驗室,並被納入全球脊灰實驗室網路。西藏自治區脊灰實驗室也於2010年通過了WHO認證,成為了全球脊灰實驗室網路的一員。

1995~2000年,全國脊灰實驗室網路每年對85000多例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的糞便標本(每年平均1萬份左右)進行病毒檢測和監測,共分離到2500餘株脊灰病毒,除發現6株輸入脊灰野病毒外,未發現本土脊灰野病毒。脊灰實驗室的這些研究數據是證實我國無脊灰的最重要的科學數據。2000年包括中國在內的西太平洋地區被WHO確認為無脊灰,這是公共衛生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中張禮璧教授做出了突出貢獻。1992年建立省級脊灰實驗室網路是我國首創,世界上並無先例,而多年來不斷培養的近200名科技人員現在是各省脊灰病毒學檢測的中堅,有很多已經走上了傳染病防控的領導崗位。20多年來,這些骨幹在省級各種病毒傳染病的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張禮璧教授建立的脊灰實驗室網路工作在消滅中國脊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受到國外同行的高度肯定和尊重。他還受WHO的委託,先後為鄰國培養病毒學和分子病毒學檢測的科技人員7人次,效果良好,受到WHO的肯定。

(2)20世紀90年代末張禮璧教授領導的團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自然界首先發現脊灰野病毒與疫苗株的重組和不同型別疫苗株間的重組,後者有毒力回升和局限性循環,引起WHO的關注。這是當時實現全球消滅脊灰進程中面臨的新挑戰。

2.突發疫情的應急處置

1985和1986年貴州沿河縣兩個村先後發生病因不明的傳染病流行,發病率達10.9%,病死率30.3%,人心浮動,村民外逃。經張禮璧教授等深入現場調查和研究,證實該病是ECHO3型變異病毒引起。1987年山東招遠縣、1996年吉林延邊地區發生病因不明的無菌性腦膜炎,前者2600多人發病,後者5000多人發病。張教授領導科室迅速鑒定出前者為ECHO29型和ECHO2型重組病毒引起,後者為ECHO新變異病毒所致。病因的查明為採取科學防控阻斷這些疫情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此後他又參與了山東發生的心肌炎、河南的格林巴利綜合征、海南的神經肌肉系統癱瘓、廣西乙腦暴發和重慶出疹性疾病流行等多起突發疫情的應急處置,明確了病因,均獲得可信的科學數據。

1995年廣東省某僑鄉發生原因不明的疾病,多人死亡,家畜成群死去,給當地的村民造成了極大的恐慌。經香港媒體曝光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省里專家組堅持認為是新型病毒病。張禮璧教授等經過深入調查,頂住壓力,堅決否定為新型病毒病,推斷可能是中毒。最後確診為氟乙醯胺中毒,犯罪分子受到嚴懲,安定了民心,挽回了影響。

3.常見病毒病的診斷和其它

20世紀60年代張禮璧教授對免疫熒光技術和80年代對單克隆抗體的研究都獲得了良好成績,並在當時都處於國內領先地位。1985~1990年張禮璧教授領導科室先後建立了檢測麻疹、脊灰、風疹、乙型腦炎等17種常見病毒病IgG 和IgM抗體的ELISA診斷方法,解決了上述傳染病的早期快速診斷,其中大多數為國內首先建立。檢測脊灰IgM抗體的ELISA法在當時處於國際領先。這些方法1997年被衛生部列入「十年百項」推廣項目,推廣後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益。1996年他被衛生部評為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此外還培養了6名碩士研究生。

張禮璧教授為人正直,工作一貫兢兢業業,事業心強,科研作風嚴謹,學術造詣深。1988年被人事部評為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1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獲衛生部、鐵道部、總後衛生部三部委聯合授予的全國衛生防疫防治工作先進個人稱號,1996年被衛生部評為「十年百項成果推廣先進工作者」,1999年被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2001年被衛生部授予「全國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病毒病所 祝雙利 許文波 供稿

本期編輯:Ton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病毒學界 的精彩文章:

2018年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值得收藏
三十五年一無所獲 艾滋病疫苗研發之路正確嗎?

TAG:病毒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