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們由於自私的本性而發生的利益鬥爭,最終會表現為權力的鬥爭,國際政治就是權力政治

人們由於自私的本性而發生的利益鬥爭,最終會表現為權力的鬥爭,國際政治就是權力政治

摩根索根據自己提煉的現實主義六項原則建構出一種全新的國際政治理論——權力政治理論。權力政治理論的內在邏輯簡單而言就是:人性從根本上講是自私的,每個人都傾向於將自己的利益置於他人利益之上。於是,人們相互之間的利益鬥爭變得不可避免,「一個人所希望得到的東西,他人可能希望繼續持有或也希望得到」。這種利益鬥爭是普遍存在於包括政治領域在內的各個領域中的。但是,政治領域較其他領域更為特殊的是,利益一般是通過權力來界定的,也就是說,利益最終是由權力的大小來決定的。因此,在政治領域(包括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人們由於自私的本性而發生的利益鬥爭,最終會表現為權力的鬥爭。可見,在國際政治領域中,各個國家的外交應當都是為了本國利益而服務,換言之,是為了保持、擴大和顯示國家權力而服務。概言之,國際政治就是權力政治,是各國為追求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權力鬥爭。為了驗證自己的這一論斷,摩根索曾經作過一項分析,他發現:「支配傾向是所有人類組織聯繫中的一個基本因素,貫穿於從家庭到聯誼社團、專業協會、地方政治組織以至國家的各個層面上。」根據這一發現,摩根索認為:「鑒於權力鬥爭在所有社會關係和各層社會組織中無所不在,國際政治必然是權力政治這一論斷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

摩根索的權力政治理論有兩個核心概念:「國家利益」和「權力」。在如今的國際舞台上,無論你是在制定某項外交政策,還是在分析某種國際關係,摩根索的這兩個核心概念都是經常被使用的,甚至可以說是使用次數最多的。有人說,這是摩根索的權力政治理論深入人心的最好證明。

摩根索認為,國家利益是由持續不變的、攸關國家生存的「最低要求」和「邏輯上與之相符的全部其他易變的和紛雜的涵義」所構成的。也就是說國家利益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指「最低要求」,或曰「其利益相對於其他單位的必要因素」,簡單地說就是「以其身份而……生存」,即「一國的領土、政治制度及其文化之完整」。如此界定的國家利益,即國家安全,是保證國家這一政治單位持續生存的核心,「對此,外交必須毫不妥協地,甚至不惜冒戰爭風險予以捍衛」。摩根索認為,對自我生存漫不經心的國家不可能在一個無政府的世界上長久存在。我們因而可以假設那些生存下來、組成了當代世界的國家是那些在意生存的國家。另外一部分國家利益是可變部分利益,即可以並應該成為與其他擁有自己合法利益的國家討價還價的對象。

摩根索雖然鼓勵一國爭取自己的國家利益,但並不支持它為達目的而無所不用其極的做法。他認為,爭取國家利益有一個基本的限度或曰前提——不損害他國的國家利益,這是政治道德的要求。「一國之國家利益不僅要明白自己的利益,也要明白他國的利益,一國之國家利益的界定應與他國的利益相協調」。要平等看待各國的國家利益。

摩根索認為,(政治)權力的概念是政治學中最困難、爭論最多的問題之一。幾乎每一位政治學者在研究權力時都要嘗試對權力概念做出自己的理解,摩根索自然也不例外。他曾在《國家間政治》中對權力和政治權力概念作了必要的廓清,他指出,在本書中講到的權力不是指「人類駕馭自然的力量,或掌握某些藝術手段諸如語言、會話、聲音、色彩的能力,或支配生產資料或者消費資料的能力,或自我控制的能力」。他所言的權力是指人對支配他人的意志和行動的控制力。這種權力具體到政治領域就是政治權力,它特指公共權威的掌控者之間以及他們與一般公眾之間的控制關係。這種控制關係實質上是權力行使者與權力施行對象之間的一種心理關係。前者通過影響後者的意志而對其某些行動有支配力量。這種影響可以通過命令、威脅、個人的權威或超凡魅力,或任何這些因素的結合來實現(馬克斯·韋伯也有類似的觀點)。

為了更好地理解權力的定義,摩根索作出了四種區分:權力與影響力、權力與武力、可用的與不可用的權力、正當的與非正當的權力。

權力與影響力的區分。美國國務卿就外交政策的實施為總統出謀劃策,假如他的意見被採納了,我們就可以說他影響了總統,這是一種典型的影響力的體現。但是國務卿並無權支配總統,沒有辦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總統。相反,總統卻有支配國務卿的權力,可以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國務卿,而這就是權力的體現。

權力與武力的區分。武力即實際使用的暴力,它的行使意味著政治權力讓位於軍事力量。換言之,實際使用暴力會使兩個人或兩個國家之間原有的權力關係(一種心理關係)被他們彼此間的身體接觸(武力相向)所取代。

可用的與不可用的權力之區分。核武器的出現使得這種區分變得尤為重要。核武器與常規武器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僅僅是一種權力的象徵,而不能被隨便使用。因為它的破壞性是巨大的,在毀滅對方的同時,也必然導致自我的毀滅。相比之下,常規武器則可用作外交政策的工具,因為「只要甘冒相應的風險有限地損害對方,一國就確實能夠把常規力量用作改變對方意志的適當工具」。

正當的與非正當的權力之分。所謂正當的權力,即獲得道德支持或法律認可的權力。而非正當的權力通常指那種以赤裸裸的方式來行使的權力。摩根索曾舉例說,警察憑搜查證搜捕人的權力與強盜持槍搜搶人的權力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摩根索認為,能夠獲得道德或法律認同的正當權力比同等情況下的赤裸裸的非正當權力可能更為有效。換言之,正當權力比同等情況下的非正當權力更能影響對方的意志。摩根索的這番精闢的分析就可以幫助我們解釋歷史上曾反覆出現的一種現象——為什麼一個國家喜歡用自衛或者聯合國的名義來實行某種政治行動?答案是這樣做「能夠比『侵略』或違犯國際法更為成功地行使權力」。在摩根索看來,意識形態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即賦予一種政治權力正當性。許多國家都喜好這麼做,例如,美國為了讓霸權披上正當性的外衣,它總是打著人權、民主、自由、文明等意識形態的幌子。

前面已經提及政治權力的行使可以通過命令、威脅、個人魅力或這些因素的組合來達到。在摩根索看來,這一定律在國內政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在國際政治中雖然不甚明顯,但同樣是真實存在的。他強烈反對一種傾向——認為在國際社會中政治權力的行使只能通過成功的武力威脅和強迫才能實現。摩根索認為,這種傾向忽視了個人魅力在權力行使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不考慮像拿破崙或希特勒那樣的領袖的魅力……我們就不能理解某些在當代尤為重要的國際政治現象」,摩根索如是說。

權力在政治領域中是如此重要,以至於摩根索堅持認為,權力在政治領域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像經濟關注物質福祉,法律關注合法行為一樣。可見,在摩根索那裡,權力始終是政治的核心,不僅在國內政治中是這樣,在國際政治中也是這樣。「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這兩種政治都是爭奪權力的鬥爭,它們的不同僅僅在於這種鬥爭在國內範圍和在國際範圍賴以進行的條件不同。」如果我們想要研究國際關係中某些不以權力為中心的因素,就應該研究國際經濟學、國際法或國際社會學而非國際政治。國際政治必然是權力政治這一事實在實踐中被反覆驗證。儘管如此,還是有學者、政論家,甚至政治家時常跳出來否認這一事實,在摩根索看來,這種行為就是「對政治權力的貶抑」。摩根索分析這些人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接受了如下的信念:國際舞台上的權力鬥爭只是一種偶然的、暫時的現象,一旦產生這一現象的特殊歷史條件被消除,它也會隨之消失。比如,傑里米·邊沁認為爭奪殖民地是一切國際衝突的根源,一俟殖民地獲得解放之後,國際衝突和戰爭就必然會消失。科布登和蒲魯東則認為貿易壁壘是國際衝突的主要原因,國家間的永久和諧會隨著貿易壁壘的消除而來臨。馬克思主義者相信資本主義是國際衝突和戰爭的根源,而國際社會主義將掃除國際舞台上的權力鬥爭並帶來永久和平。自由主義者深信腐朽的舊制度是產生權力政治和戰爭的溫床,民主制度和立憲政府的建立將確保國際和諧與永久和平。摩根索指出,那種認為可以從國際舞台上消除權力鬥爭的信念,曾在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等世界組織建立後變得更為堅定。比如,美國前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認為,聯合國的成立將意味著權力政治的終結和國際合作新紀元的來臨。英國前外交大臣菲利普·貝克也發表過類似的觀點,他說,英國政府「決心運用聯合國的有關制度來消滅權力政治,以使人民的意志通過民主的方法取得至高無上的地位」。

摩根索對上述信念進行了駁斥,他說:「不可否認的是,在整個歷史時代中,不管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如何,國家總是在爭奪權力的過程中彼此相遇。」摩根索承認,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可能不存在權力政治。但是誰能保證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普遍地營造出像原始部落那種生存環境,從而消滅全世界範圍內的權力鬥爭呢?摩根索發出這樣的疑問。如果只是地球上的某些民族做到像原始部落那樣超然於權力欲之上,而其他民族仍然抱有權力欲的話,那麼這不僅是毫無意義的,而且是極度危險的。因為那些已經擺脫權力欲的民族勢必將淪為另一些握有權力欲的民族的犧牲品。

還有些人承認國內政治中的權力鬥爭是長久的,而卻視國際舞台上的權力鬥爭為暫時的。在摩根索看來,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權力鬥爭。因此,他對這些人嘲笑道:「如果說權力鬥爭是國內政治所有領域中的一個永久性和必然性的因素,而同時又說權力鬥爭只不過是國際政治中的一個偶然的和短暫的屬性,豈非咄咄怪事?」

摩根索認為,之所以會出現上述貶低權力政治的信念和行為,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形成於19世紀的關於國際關係的哲學。19世紀是屬於資產階級的年代,資本主義制度開始大範圍地取代落後封建貴族政體。資本主義通過一套似乎是自由、民主、平等的法律法規掩蓋了過去貴族政體習以為常的權力鬥爭。而這一成功實踐後來被提煉成一種處理國內事務和國際事務的哲學。另一原因是美國的經驗。這種經驗包括三個方面:一、美國所作的獨特嘗試。美國在獨立戰爭勝利後建立了一種不同於歐洲的全新的資本主義政體,它自然也奉行一種不同於歐洲的外交政策。而在當時的美國總統華盛頓看來,擺脫歐洲政治就意味著擺脫權力政治本身。二、美國與19世紀世界衝突中心的實際隔離狀態。美國在建國後一直保有一種孤立主義傾向,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的外交政策使美國人得以保持旁觀者的角色。摩根索分析了當時美國人的想法,「從最壞的情況來說,他們會繼續旁觀別國進行的權力政治遊戲;而從最好的情況來說,隨著民主制度在世界各地的建立,終場的帷幕很快就要落下,權力政治的戲碼從此不再上演」。三、美國政治思想中存有的人道主義、和平主義與反帝國主義。這些思想是與權力政治格格不入的。

在這裡,還有一點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一般而言,國際政治不僅僅指代國家之間的政治來往,同時也會涉及除國家以外的諸多非國家性質的行為體,如民族主義組織、跨國公司、非政府國際組織等。但在摩根索的整個權力政治話語體系里,所提到的「國際政治」指的都是「國家間政治」,並不涉及其他非國家性質的國際行為體。換言之,摩根索所說的權力鬥爭只是發生在國與國之間。儘管摩根索三令五申地對此作了反覆解釋,但是仍有許多批評者不分青紅皂白指責摩根索的觀點——國際政治就是權力政治。批評者的理由就是,許多非政府組織之間的政治來往並不是為了權力。這些批評者不妨抽點時間翻翻摩根索的代表作《國家間政治》。該書的書名實際上就已經能回答這些人的疑問了,它明確限定了本書的研究範圍只是國家間,至於其他國際行為主體不在本書的研究範圍內。

摘自「大家精要」叢書之聶聖平《摩根索》

漢斯·摩根索,美國著名政治學者,現實主義的集大成者,權力政治理論的創始人,素有「國際政治學之父」之稱。《摩根索》生動介紹了摩根索的生平經歷,重點對其思想和理論進行解讀,並高度評價他的權力政治理論會繼續在國際政治學界牢固地佔有一席之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國際政治學人。

作者簡介

聶聖平,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比較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哲學等方面研究。在《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篇。參與《批判·啟示:西方近現代政治哲學流派研究》的寫作。主持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一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一般項目各一項,參與主持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一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那些充滿智慧的宋詩風貌
總社出版的兩部散文集榮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