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照片: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點,外灘1973年

老照片: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點,外灘1973年

蘇州河之名,始於上海開埠後,部分愛冒險的外國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吳淞江直達蘇州,就順口稱其為「蘇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台麟桂在與英國駐滬領事簽訂擴大英租界協議時,第一次正式把吳淞江寫作了「蘇州河」。由此開始,「蘇州河」之名逐漸流行。

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蘇州河一直是上海通往臨近城鄉的主航道。主要原因當然是當時的陸路運輸網路遠不及水路發達和便宜,大量的消費品、燃料和工廠原料、成品,都需依靠水運。上海近代最早的修造船、麵粉、棉紡織、絲織、化工、冶金機械,甚至水電煤器具的加工廠,都陸續出現在蘇州河兩岸。

1845年上海道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劃定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廠(今北京東路、圓明園路一帶)以南之地,准英國商人租地建屋,後稱租界,次年定西界於界路(今河南中路)。1848年英國領事阿禮國與蘇松太道麟桂商定將租界擴展為北至蘇州河,西至周涇浜與蘇州河畔蘇宅之間的一條直線(今西藏中路)。

1854年7月,英法美3國成立聯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從聯合租界中獨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併為公共租界。 在租界中,外國人投資公用事業,興學辦報。租界當局負責市政建設,頒布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規。租界也成了中國人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個窗口。

外灘是上海的象徵,也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點。外灘東起黃浦江西岸,西至中山東一路和中山東二路西側人行道,南起東門路,北至蘇州河南岸,濱江岸線長2.6公里,是上海最具標誌性、最經典的城市景觀區域,也是城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

上海闢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迅速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於汪偽政府,外灘也隨著上海結束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一直以來被視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和城市歷史的象徵。

外灘矗立著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素有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之稱,是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上海重要的地標之一。 現在外灘大樓大都經過改建,但基本風格不變。當今的外灘防汛牆呈廂廊式,可抵禦千年一遇的潮水。廂內能停放300多輛汽車,廂面是綠化景點和沿江步行道。

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樑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樑。由於處於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

外灘中行大樓具有莊嚴、祥和、典雅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在外灘諸多西式風格的大廈中十分顯眼。屋頂為平緩的四方攢尖頂,上蓋綠色琉璃瓦,樓檐用傳統斗拱裝飾,檐下圍以獨特的凹凸對應的如意雲紋;清一色米黃金山石外牆,顯得溫暖而明亮。---【上海記憶,1973年。攝影:哈里森·福爾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影閣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武漢1980年
老照片:三十年代天津衛,非租界地區的生活

TAG:舊影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