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葯食同源,食補祛病

葯食同源,食補祛病

【健康常識】葯食同源,食補祛病

食補與食療、葯膳意義相近,它是指用食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以食代療,達到強壯身體和延年益壽目的的養生方法。《素問·臟器法時論》指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它說明了食補的內容及目的,即除了用藥物祛邪治病外,還必須利用谷、肉、果、菜等食物來補益精氣,滋養身體,調節機能,增強抗病能力,通過扶正而達到祛邪的功效。

1

食補的作用

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類必須攝入食物,才能維持生命。合理營養是健康的保證,完善的飲食和充足的營養,是維持機體健康所不可少的。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而營衛以賴之。」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無機鹽、維生素、水分等,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是人體生命活動中許多重要物質的組成部分,人體通過攝入食物以保證體內新陳代謝所需的能量供給,機體又通過不斷汲取食物中的營養而增強了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要強壯身體,防病抗病,延年益壽,必須重視食物補養。

金元時代名醫張從正說:「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靠葯攻。」唐孫思邈指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食療不愈,然後命葯。」這些論述,闡明了人體患病後的治療原則。即先以飲食作為調養機體,防止病情加重或並發其他疾病的重要措施;當飲食治療效果不滿意時,方可運用藥物治療。許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藥材,既有營養價值,又有藥用價值,況且食物沒有藥物之偏,對機體的副作用很小,俗語所說的「葯補不如食補」,其意義正在於此。

2

食補的特點

食補不同於現代醫學中的「營養學」,它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總結了歷代食療營養的寶貴經驗而形成的,所謂「醫食同源」就包括了這個方面,因此食補既有「醫」的特徵,又有「食」的特色。

01

預防為主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特點之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種理論體現在食補中,即通過平時的飲食營養衛生,不斷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避免和消除各種致病因素對機體的危害,以保持身體健康。當機體患病後,則更應注意飲食營養的合理,用食補來調治疾病,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在治療過程中,當藥物控制了病情時,就應以飲食調養正氣,祛盡余邪,以免藥物損傷機體的正氣,這便是《素問·五常政大論》所指出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注意飲食營養衛生,無病防病,有病防其惡化,是食補的基本原則之一。

02

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之一是辨證論治,食補也應根據這一原則進行。《金匱要略》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疚。」這便是選擇食物在配合治療上的重要性。當身體有病時,若選擇食物合理,則促進機體康復,反之,則會加重病情。

如何選擇合理的食物呢?這應取決於辨證的結果。辨證配膳的首要問題是根據人體脾胃消化吸收和運化狀態選擇相應的膳食。因為脾胃功能的強弱,對於協調人體陰陽,強壯機體,扶正祛邪等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通常的情況是,在大多數疾病的過程中,脾胃功能是減弱的,因此應忌進食過多,增加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而加重病情。對於身體虛弱者或老年人,常有脾胃功能減退,食欲不振,運化失調,所以,儘管需要飲食調養,但不能以滋膩味厚的食物滋養,而應給予清淡的,容易消化的補養食物,以增加食慾,逐漸加強脾胃功能。

辨證配膳還應根據病「症」的陰陽、虛實、寒熱,分別選擇相應的食物。食補要根據《內經》提出的「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進行。對於虛症,用於補養的食物,首先須辨明是陰虛,還是陽虛。對陰虧精損者用厚味之品補益精血,對陽氣虛弱者用甘溫益氣之品使陽氣旺盛,對於陰虛火旺者應用甘涼清補食物,而對於陽虛不足者則應用辛甘溫補食物。

03

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性味的偏性,因此可以被用來調整人體陰陽,扶正祛邪。食物具有辛、甘、酸、咸、苦五味和寒、熱、溫、涼四性。但食物的四性通常只分為溫熱性與寒涼性,介為兩者之間的為平性。能減輕或消除寒症的食物屬於溫熱性食物,能減輕或消除熱症的食物屬寒涼性食物。配膳時必須注意的是食物的性味應與疾病的屬性相適應,如寒症應忌生冷、瓜果等寒涼性食物,而適用溫、熱性食物,熱症應忌溫、熱性食物及辛、辣、姜、蒜等,適用寒、涼性或平性食物;陰虛宜清補,陽虛則溫補。此外,食物的五味各有其治療作用,辛味行氣血,甘味補益和中,酸味收斂固澀,鹹味散結軟堅,苦味宣洩燥濕。配膳時應辨明疾病屬性選擇相應性味的食物,切不可張冠李戴,以免損害身體或加重疾病。

04

食補要注意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各人的嗜好亦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人體,其體質及氣血盛衰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特點。而不同性別、年齡、體形的人,飲食更是不同。因此,食補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如老年人的飲食,通常適宜溫、熱、熟、軟、忌寒涼生硬;體形肥胖者多疾濕,故適宜吃清淡化痰食物;體形消瘦者多陰虛,**虧少,故宜吃滋陰生津食物。

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食補的內容有所不同,正如清朝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記載的,正月宜減酸增辛,助腎補肺,養胃氣;二月宜戒酸增辛,助腎補肝;三月宜減甘增辛,補精益氣;四月宜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五月宜減酸增苦,益肝補腎,固精氣;六月宜節飲食;七月宜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八月宜減苦增辛,助筋補血,養心肝脾胃;九月宜減苦增甘,補肝益腎,助脾胃,養元和;十月宜減辛增苦,養腎氣以助筋力;十一月宜絕咸增苦,靜攝以迎初陽;十二月宜增苦減甘,補心助肺,調理腎臟。進行食補時應注意借鑒前人總結的經驗。

食補還要根據各個不同的地域而採取不同的方法。因為不同的地域,其自然條件各有不同,因而對人的體質,飲食習慣,疾病發生、發展與轉歸及治療均有不同的影響,所以,食補的方法亦應有所區別。此外,不同地域所產的食物有所不同,就最常用的粳米來說,有南北之分,赤白之別,《本草綱目》指出:「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在選擇食品時應注意區別不同產地的食物的性味,以避免盲目選擇食物的錯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燕瑜養生會所 的精彩文章:

TAG:燕瑜養生會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