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四史人物點評-禹

二十四史人物點評-禹

禹的故事已經成為典故。典故比普通的史書故事更加經典,更加親民,更為深入人心。這個典故就是大禹治水。

上古時期,洪水泛濫。四大文明都是依水而生,水帶來了肥沃的土壤,卻也免不了發洪。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難以避免,近幾百年間,有記載的洪災不下百次。

治水不是一件容易乾的活。禹的父親鯀也曾被指派為治水之臣,花了好多年都沒能治好,最後被舜流放到羽山而死。

所以說,舜其實是禹的殺父仇人。但禹並沒有想著報自己的殺父之仇,而是把悲痛化作力量,在治水這件事上嘔心瀝血,遂有所成。

比較為人所傳頌的就是禹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史記原文是這樣的: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禹的治水是鞠躬盡瘁,殫精竭慮的,十三年間沒有任何懈怠,足跡遍布九州。他的努力和閱歷讓他的權力得以擴大,治水工作到後期已經不是單純的治水。由於對地方情況十分了解,以及在地方的聲望,禹開始負責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為各地規定貢品種類和進貢的路線。由於對氣候和地理的了解,禹還涉足了農業科技領域,引入新的農作物-水稻,要知道,農業是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由於政治力量的上升,他開始命令之前的同僚后稷和益來協助他的工作。

我們可以看出,禹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父親的罪原來是他的劣勢,治水的任務原來是燙手山藥。他卻化悲痛為力量,化重擔為重權,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源,最終成為夏王朝的鼻祖。治水成功後,禹的威望之大我們可以從他和舜的對話中看出來:

帝曰:「毋若丹朱傲,維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於家,用絕其世。予不能順是。」禹曰:「予娶塗山,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於五千里,州十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各道有功。苗頑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

這段話里,作為天子的舜談到了德行的問題,試圖引導部下修好德行。但是禹卻把話題引向了自己,說自己無私有德所以才能成功,還讓舜別忘了三苗還沒有歸附,需要去收服。這話一點也不客氣,看似順著舜的德行修養的話題,但卻是吹捧自己的功勞,最後提到三苗更是不客氣,像是給舜下指令。面對這樣的語氣,舜卻沒有辦法,只能自己找台階下,在自己的德和禹的功之間做了個平衡。

這段交鋒後,重臣皋陶也臣服於同為臣子的禹,用刑罰來為禹來立威,名義上是貫徹舜的以德治國的理念,實際上卻是以禹治國,把禹個人的行為作為法律,儼然禹才是天子。

治水這種活,很辛苦,也很難成功,吃力不討好,鯀還因此而被殺了。但是治水很重要,能夠接觸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能夠調度各種各樣的資源和人力,是發展自己的機會。

《史記》里並沒有對鯀的治水方法進行介紹,但卻用很多篇幅寫了禹的治水方法,大體說的是禹的工作做得全面、深入且細緻。他不僅遍訪九州,還用尺丈量山川河流,統帥治水的隊伍,任命地方的官長。政治權力產生公眾的需求,大災難會讓公眾的需求爆發,他們需要安定,需要果腹,此時滿足了公眾需求的人,自然能在民眾中得到聲望,進而獲得更多權力,例如人事任免和資源調度,這也是為什麼在戰爭中,武將比文臣地位更高。

另外,為什麼禹沒有把殺父之仇放在第一位,對舜直接進行報復呢?

首先,國人之所以重視殺父之仇,主要因為這是家族矛盾。舜和禹同屬一個大家族,黃帝和顓頊是兩人共同的祖先,所以舜殺鯀不是家族間的仇恨。再者,舜沒有直接殺鯀,而是將他流放到羽山,鯀在羽山的死,可能只是因為心情抑鬱。最後,鯀確實沒能治好洪水,有負於眾托,所以需要謝罪,這怪不了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律諮詢Legaladvice 的精彩文章:

TAG:法律諮詢Legaladv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