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黃帝內經》談喝粥、飲酒的療效

從《黃帝內經》談喝粥、飲酒的療效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鍼艾治其外也。

以上這段話轉載於《黃帝內經》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其中湯液即米粥,醪醴即酒類,文中說中古之人一旦有病不服藥,就用米粥和酒類,即能保身體的萬全。

可見古人是把米粥和酒類當做藥物來用的,那麼米粥和酒類是否有治療效果,這段話對我們今人是否仍舊有借鑒意義呢?

先來說米粥

人們往往認為人蔘、鹿茸、黃芪等是大補之葯,豈不知既平和又養人的不是這些貴重藥物,而是五穀。厚朴中醫堂主徐文兵曾經在節目中提到,一位與他交情莫逆的企業家剛剛做完癌症手術,家裡堆滿了探視來客送的名貴補品。見此,他一再囑咐到,大病初癒之人千萬不要動這些東西,一日三餐皆以小米粥為主。結果一年過後,此人仍身體健在,對徐文兵千恩萬謝說,「去年醫院那些和我同一時期動手術的患者都已不在了,您真是救了我啊!」徐答道:「不是我救了你,是小米粥!」

實際上,我們都有這個常識。一旦身體不舒服或生病都喜歡吃流食,比如米粥或麵湯。這是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已經不能承受高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代謝了。如果這個時候強行服用不易吸收的高營養食物,反而導致身體負擔加重,病情向惡化發展。這也是為何中醫大夫總要囑咐病人生病服藥期間要清淡飲食、不食生冷的原因所在。

《黃帝內經》講「五穀為養」。穀類多春種而秋收,得春木夏火季夏土及秋金之氣,其內含天地一息真陽,潛伏整個冬季後,至春再發芽。因此,穀類最有助於養生。虛損病人以五穀為粥,有調和胃氣,扶正固本之功。所以,無論大米小米二者都有補中益氣,溫暖脾胃之功,久煮效更佳。凡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弱、疾病初愈者,都非常適合服用米粥。陸遊極愛米粥,其著有《食粥詩》:「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語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

此外,在《傷寒論》里也提到用米粥輔助治療:在「太陽表"傷寒論第一方桂枝湯中有如下描述:「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黃帝內經》說:「人所以出汗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米粥在胃裡消化後變成養人之精氣,「谷」生成「精」後才能有汗源,才能有汗出。

《傷寒論》其它篇章,米多以「粳米」的形式出現於方劑中:治「少陰病,下利,便膿血」的桃花湯(赤石脂、乾薑、粳米),用它益脾胃而補虛;治「傷寒解後,虛贏少氣,氣逆欲吐」的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蔘、甘草、粳米),用它滋養胃液;治陽明經熱盛的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用它益胃、保護胃氣。

再說酒類

這兩年所謂「酵素」一炮而紅,而其根本就是發酵食品。而酒類正是典型的傳統發酵食品的代表。

首先古人說的「醴」,類似現在的酒釀,為蒸熟的糯米和酒麴釀製而成的一種甜米酒。糯米本身即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之功,但易於滯礙胃氣,增加濕濁。釀成酒釀後,其味甘辛,其性溫,得糯米的精華,而能補氣養血,健助中焦。

而「醪」即是醪糟的醪,是古代的濁酒。三國歌詞里的「一杯濁酒喜相逢」和武松在景陽岡喝的都是這個。相對來講,濁酒的酒精度數高些,甜酒的低些;所以前者通血脈、行氣血,治療血瘀等實證的效果要更佳,而後者如上所述兼有糯米的補性又有酒的行性,但以補性為主。

所以,古人是很講究的,用米湯來補虛養人,用酒類來通其血脈治其實證;所以二者配合確實可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而又是葯食同源自然健康。

最後說一下現代的酒

啤酒是啤酒花和大小麥芽釀造而成,度數很低,糖性很高,性涼味苦,適合陰虛陽旺之人。我認為啤酒有極佳的養陰效果,但性涼,如果再冰鎮服用容易傷陽。所以,最好於夏季常溫服用。

白酒一般度數高,內含糧食精華,其性熱,氣味俱陽。陰寒之體適量服之,可以通陽溫陽;若陽旺之人服之,陽毒之熱大旺,火愈旺則陰愈虛,真水愈弱,故高度白酒不可過服。另外,血瘀之人每天喝點白酒有活血行血之效;白酒辛散的力道更大,需要引葯上行一般用白酒。

黃酒度數適中更接近古時候的濁酒。其味甘性溫,能溫脾胃,補氣血,是一味非常重要的補虛葯,也能行葯勢,通經絡血脈,所以更適合日常服用或泡酒養生。

葡萄不僅是可口的水果,也是一味不錯的中藥,有補氣血、益肝腎、生津液、利小便之功。可用於諸虛勞損、氣血虛弱、肺虛咳嗽、風濕骨痛、小便不利等病症。用於秋後溫燥甚好,但葡萄性偏寒涼,中焦虛寒者建議不要多吃。現代科學研究葡萄酒可抗氧化,對心腦血管疾病有預防效果,但不同於糧食釀的酒,其性偏寒涼,體質虛寒者慎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中1醫 的精彩文章:

TAG:1中1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