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中的人性——讀《明朝的那些事兒》

歷史中的人性——讀《明朝的那些事兒》

從2010年到2018年,已經是讀《明朝那些事兒》的第八個年頭了。

2010年我上大一,算是和當年明月的「初遇」。

第一遍讀,聽故事,獵奇。感嘆原來歷史可以寫的這麼好玩兒。

第二編讀,敬佩裡面的歷史人物,遊走在王陽明、于謙、戚繼光、張居正這些大神的世界裡。

當時感覺是真正優秀的人,是無論什麼時候都會出類拔萃的,他們可以利用不完善的規則來完成自己的目的。

所謂環境和客觀因素都是借口,相信人定勝天。

後來兜兜轉轉也沒再讀他,買過的盜版全集也放在老家落灰了。

前幾天和群里的大神說剛剛看了《六神磊磊讀唐詩》,我說六神這本書,字裡行間彷彿能看到當年明月的影子,大神回說:六神還真不如當年明月寫得好。

一下子勾起了我重讀這本書的興緻,再一次翻開這本書,距離我第一次讀他,已經八年了。

工作幾年了,也多多少少看了幾本歷史書。

有句話叫做,你不是你筆下的人物,但是你筆下的人物都是你。

所以再讀《明朝那些事兒》,其實應該算是在他筆下的歷史人物里,思考當年明月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理解了包容了人性。

從寫朱元璋的恐懼來看,作者相信每個人都會恐懼,而真正的英雄可以戰勝恐懼。

身邊不乏跟自己過不去的人,他們痛恨自己懦弱,痛恨自己犯的各種錯誤。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懦弱的時候,每個人也都會有追悔莫及的時候,而勇敢的人,雖然害怕但是勇往直前。

自責悔恨?會有的,但是這不會讓他以後變成一個不敢做決定的人。

而包容,就是說他允許自己害怕,並且覺得這沒什麼,每個人都會有恐懼。

當你不糾結自己的恐懼,就能放下恐懼,理智的做些事情了。

除了理解恐懼,當年明月也理解人的自私。

有些讀書人容易清高,什麼都從極致完美的角度去看。為了夢想還收什麼錢啊?如果真是為了國家那為什麼要把錢往自己家裡攬?

作者不這麼想,做事情了,拿錢是理所應當的。當官賺的錢還不夠自己養家的,怎麼可能不貪呢?

聖人很少,要理解身邊的人都是有缺陷的普通人,這個世界也像我們自己一樣,都不完美。

他有自己的敬畏。

作者他曾經的歷史老師和他說明朝的那些文官啊,又迂腐又不通人情,妥妥的糟粕啊(以上語句為我的意譯)。

可是當作者讀過很多歷史書之後,發現這些人雖然有自己的局限,卻在自己所處的時代,盡全力的挽救朝廷的危局。

他們不完美,他們做的事兒有時候甚至想讓人掀桌子,但是他們有自己的善良和認真。

對每一個認真做事的人,當年明月都儘可能的去發掘他的閃光點。

比如海瑞,這個人實在已經摳門、老頑固到令人髮指了,但是當年明月寫他哭嘉靖的時候寫出了海瑞對明朝的真心。

又比如萬貞兒,這個婦人不知道害了多少后妃的孩子,作者卻盡量從一個膝下無子的沒有安全感的老婦人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妒忌。

至於張居正徐階高拱,當年明月也是不遺餘力的讚揚他們。

讀歷史很多年,見過太多對歷史人物痛罵一票的,誰誰誰又開了歷史的倒車,誰誰做這些事只是滿足了一己私慾。

一個人走在歷史的放大鏡里,缺點顯露無疑。要是揪住缺點不放,多厲害的人都能揪出一籮筐缺點。

這本書評價一個人相對客觀,優缺點掰開了說,不抵消也不能融合,優點缺點分開來看。

最後,佩服一下作者的文筆。

我們經常說,除了天才外,普通人要想寫出好東西來,就得有足夠的閱讀量,也要一直寫。

一個人到底讀過多少書,是能從文筆里看出來的。

文筆好絕對不是引經據典,而是他不管寫什麼,總能從腦子裡找出最合適的詞語和句子。

有的人(比如我)寫的東西,總有那麼幾句話說不出哪裡不對,但就是讀著不順,這就是寫得少看的也不夠。

但是有的人(比如當年明月),幾個簡單的句子,就能讓他寫的既簡單又有趣還含義深刻。

舉個例子:

什麼是知行合一?就是知與行的合一

評:廢話

類似這種句子,讓人產生一種「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感覺,不浮誇,也不堆砌,甚至也不文雅,但就是讓我有一種「驚為天人」的爽快感。

寫作和讀書哪有什麼捷徑,還是最笨的一個字一個字的走,才來的最踏實也最舒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事的張小蔥 的精彩文章:

TAG:故事的張小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