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水泥粉磨產量低與設備之間的關係

水泥粉磨產量低與設備之間的關係

1、產量與研磨體之間的關係

當水泥粉磨設備出現產量低、產品細度粗時,說明研磨體裝載量不足或研磨體磨耗太大,此時應該添加研磨體。

當水泥粉磨磨機出現產量不高,產品細度粗時,說明磨內物料流速過快,粉磨能力過強,而研磨能力不足,是平均球徑過大所致。此時應該適當減少大球,增加小球和鍛煉以提高研磨能力,減少研磨體之間的空隙使物料在磨內的流速減慢,延長物料在磨內的停留時間,以便得到充分的研磨。當一倉經常出現滿磨和磨內物料流動不暢,同時產量低,產品細度細時,有時還要停止喂料,說明水泥粉磨磨內粉磨能力不足,這是可以增大大球,取消部分小球,以增加一倉粉碎能力。但要注意其他因素,若是入磨物料水分過大而引起的滿磨現象,則不能採取加大秋的方法,而應當控制物料水分。若磨機產量高,產品細度又細時,說明研磨體的裝載量和級配都合理。

根據磨音判斷:在正常喂料的情況下,一倉鋼球的衝擊較強,有嘩嘩的聲音,若第一倉鋼球的衝擊聲音特別洪亮,說明地一倉鋼球的平均球徑過大或填充率較大。若聲音發悶,說明第一倉鋼球的平均球徑過小或填充率過低了,此時,應提高鋼球的平均球徑和填充率。第二倉正常時能聽到研磨體的刷刷聲。

水泥粉磨檢查磨內物料情況:在磨機正常喂料的情況下,同時停止喂料和磨機運轉,打開磨門觀察磨內球機情況。

根據生產經驗,一倉中的鋼球應露出半個鋼球與料面上,二倉,研磨體應覆蓋著10-20mm的薄料層,說明鋼球級配是合理的。如一倉鋼球外露太多,說明裝載量偏多或鋼球平均球徑過大。反之,說明裝載量偏少或鋼球平均球徑過小。球料比較小,物料流速慢,粉碎能力不足。同樣原理如二倉球面外露,則加秋過多,若二倉料層過厚,說明球過少。

2、循環負荷率與選粉效率的關係

選粉效率是與循環負荷有關的。對於同一種磨粉系統來講,水泥粉磨設備的效果是隨著循環負荷增加而增加的,隨選粉效率的提高而提高。而選粉效率則隨著循環負荷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既不能片面的追求選粉效率,也不能過多的提高循環負荷。必須在合適的循環負荷下,提高選粉效率才能有效的提供高粉磨效率。

水泥顆粒是一種人工顆粒,水泥的群體顆粒具有高必表面積與多分散性的兩大特徵。水泥的粉狀狀態一般表達:磨細程度、顆粒分布和顆粒形狀。

水泥的細度:水泥的粒度就是水泥的細度,水泥細度直接影響水泥的凝結、水化、硬化和程度等一系列的物理性能。

水泥細度的作用:水泥粉磨工藝的參數之一。眾所周知,在水泥熟料,組成穩定的條件下,對於水泥粉磨來講,為了達到水泥質量的穩定,是通過水泥細度的變化來調查進料量,風量等磨機工藝參數。同時,水泥磨的越細,其水化性能提高,但是實際生產過程中通過水泥細度的設計和控制,實現的主要的粉磨效果與粉磨成本之間的平衡。通過細度的和合理控制,不但能夠穩定提高水泥質量,而且對節能降耗也具有現實意義,因此細度是水泥粉磨的工藝參數。調整水泥的性能。水泥磨得越細,水化速度越快,強度越高,但與此相對應的是水泥需求量增大,干縮增大,施工性能變差等負面影響。在熟料礦石組成,水泥組成固定的情況下,這些就只有通過水泥細度在一定範圍內調整。

我國水泥粉磨水泥標準規定水泥產品的細度80μm方孔篩篩余不得超過10%。控制細度的方法簡單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藝條件下,水泥強度與其細度有著一定的關係。

在水泥粉磨站中,不是均勻的單顆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徑的顆粒體-粒群,所以在評述水泥細度時若只用篩余這一簡單的表示方法,差不多有90%多的水泥顆粒都通過篩孔成了篩下物,然而這些篩下物的顆粒大小並不清楚,所以篩余相同時比表面積也會出現很懸殊的現象。

平均粒度有幾種表示法:如算術平均直徑,幾何平均直徑,調和平均直徑等。水泥顆粒的平均粒度是表徵水泥顆粒體系的重要幾何參數,但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則非常有限,因為兩個平均粒度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又不一樣的粒度組成。

水泥比表面積:國外水泥標準大多規定比表面積指標,一般都採用勃氏比表面積儀測量水泥比表面積,我國的硅酸鹽水泥和熟料的國家標準規定已經與國外的標準一致。水泥比表面積與水泥性能已經存在著較好的關係。

但是用比表面積控制水泥質量時,主要還有下述兩方面的不足:

第一:比表面積對水泥中細顆粒含量的多少反映很敏感,水泥粉磨有時比表面積並不很高,但是由於水泥顆粒級配合理,水泥強度卻很高。

第二:摻有混合材料的水泥比表面積不能真實反映水泥的總外表面積,如摻有火山灰混合材料,水泥比表面積往往會產生偏高現象。

水泥的顆粒級配:眾所周知,即使篩分細度相同或比表面積相近,水泥的性能有時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其原因是粒度分布可能不同,因此研究水泥粒度的象徵,探索與水泥強度更精確的定量關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泥技術 的精彩文章:

TAG:水泥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