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灘土皇帝杜月笙:沒文化怎麼當流氓?

上海灘土皇帝杜月笙:沒文化怎麼當流氓?

杜月笙,上海灘的土皇帝,真正的黑幫大佬,黑白兩道都要敬他三分,但正如每個人都有多面性,這樣一個流氓頭子其實還是個「藝術大家」,不信?先看幾幅他的畫

(傳)杜月笙《英雄圖》

(傳)杜月笙《祝壽圖》

(傳)杜月笙《蘭》

這幾幅畫,花鳥雅緻、人物靈動、設色飄逸、水墨清幽,雖然比不上大家之作,但也足可見紮實的繪畫功底。一個流氓頭子是怎麼走上文藝之路的?萃花帶你揭秘黑幫老大的藝術人生。


從「杜月生」到「杜月笙」

要只從照片上看你絕對看不出,這是個叱吒上海灘的黑幫老大,無論是年輕時還是中年後,杜月笙永遠穿著乾乾淨淨的長衫,從頭到尾打理得規規矩矩。

年輕時的杜月笙

他非常注重儀錶,還要求手下人也這麼干,時刻保持衣冠整潔,極力擺脫「黑幫習氣」,言行舉止爭取向文化人靠攏。因為杜月笙非常尊重知識分子,他小時候家裡窮,不得已只上了5個月學,所以對有文化的人就格外敬重。成名後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其中就包括魯迅的老師、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本來不怎麼喜歡流氓頭子杜月笙,只是自己的侄子在上海租界與人發生點兒糾紛,他無奈只好找杜月笙幫忙,杜月笙二話不說擺平了這件事,還親自去蘇州拜訪了章太炎。謙遜恭敬、禮節周到,自此以後兩人逐漸加深來往,杜月笙還在章太炎的建議下改名為「鏞」,號月笙(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典出《周禮·太司樂疏》:「西方之樂為鏞,東方之樂為笙」。

中年杜月笙


不做杜老大,要做杜先生

改了名之後,大家都稱呼他為杜鏞,不過他最喜歡聽的還是別人叫他「杜先生」,這顯得他很有文化。因為小時候沒有機會上學,發家後的杜月笙就抓住一切機會學習,還在門廳高懸對聯:「友天下士,讀古人書」自勉。他勤練書法,書體骨勁有力,結構勻整渾厚,別具風韻。

語出《禮記·中庸》: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題識:和安仁兄四十榮慶 水墨紙本

為絨線編結大師黃培英題字「得心應手」

還聘請說書藝人長期為他講解從春秋到明清的歷史,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一直堅持了幾十年。杜月笙還不斷結交文化名士,贊助各類文化事業,興辦學校和圖書館,學者章士釗、名士楊度、詩人楊千里、才子楊雲史等文化界名人都是他的座上賓,久而久之他身上也流露出文人氣質。

徐悲鴻筆下的杜月笙:不像黑幫頭目,像個讀書人

行書七言聯 水墨紙本


喜歡京劇,娶了兩個名角兒

杜月笙平時不光喜歡讀書寫字,空閑時還喜歡聽聽京劇。後娶的兩位太太更是京劇名角兒,一位是四太太姚玉蘭,另一位是姚玉蘭的師姐、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前妻、人稱「冬皇」的京劇名角兒孟小冬。

姚玉蘭(前排右一)與孟小冬(前排左一)

杜月笙對孟小冬的情分早在1925年就開始了,但直到1936年孟小冬應杜月笙之邀為黃金大戲院揭幕剪綵,兩人的接觸才頻繁起來。後來,在四太太姚玉蘭的撮合下,兩人逐漸走到了一起,1949年,孟小冬隨杜月笙前往香港,隔年在香港完婚。

孟小冬在結婚當日拍攝的照片

孟小冬與杜月笙

這時的杜月笙已經病入膏肓,一年後(1951年)就去世了,終年63歲,骨灰葬於台灣,遙遙望著故鄉上海。一代黑幫大佬就此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萃 的精彩文章:

這麼簡單的線條,憑什麼躋身世界名畫?丨看懂名畫
女生收到情書會是什麼反應?—看懂名畫

TAG:藝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