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要想「出帖」,得先做到這四個字
學習書法的三個步驟:臨帖、 悟帖、 出帖。
臨帖,對著書法字帖進行臨摹學習。悟帖,悟帖是臨帖的一個內在要求,悟得法帖的風格特點和內在規律,努力將法帖中內質的東西轉換成自己筆下活的靈魂。在前兩個步驟功力達到一定的基礎上,很多書法家就要出帖,出帖就是走出法帖,塑造自我風格。當你熟臨法帖、把握了法帖特點,能夠運用自如、自由書寫並具備了一定的功力後,再進一步向前走就是走出法帖,努力塑自己的書法風格。
如何才能做到「出帖」?答案全在這四個字上——「意在筆先」
如何做到「意在筆先」?那要明晰何為「筆意」。
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悟到,筆意,古人評某作品時常說「此作深得某家筆意」。所以筆意的第一層意思就出來了意指某種風格,或者用筆的節奏規律等。這第二層意思,就是「心手達情」,這個「達」字很重要,是要表達內心的一種感受,意境,這是「筆意」。
從臨帖中學「筆意」
都說書法要臨帖,那臨的是什麼呢?
初學「臨其形」
小學「解其法」
大學「得其神」
這是臨帖的三種高度,大多數人都是在學其「形」,而後學其「法」。前兩層很容易理解,就是通常講的法度嘛,字法筆法。
「筆意」就是通過用筆結字的變化,來表現出的心態的變化。所以能在《蘭亭》中看到一種歡暢放浪的用筆,能在《祭侄稿》中看到悲憤的情緒。
「筆意」在書家看來,就是「表達情緒」的過程。
而在學習者看來就是「學習表達」的過程。
最高級的臨帖是什麼樣的?
是像嗎?是通過千萬次的臨習去體會古人的書寫狀態!
體會到了古人的書寫狀態,可以說這本帖就臨到位了,臨精了,用這種狀態去寫字,寫什麼都像古人。如果用活了,那古人的東西就是自己的,這算出帖了。
如臨精了《祭侄稿》,懷著一種悲憤的心情,寫《蘭亭》文章都會寫的起伏非常大。
這是臨帖的作用。
「意在筆先」,關鍵是「意」在先。
所謂「意在筆先」,是什麼呢?
「意在筆先」其實是一種創作之前的必備狀態,比如,這幅作品想營造一種什麼感覺?
王羲之《提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乾研黑,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簡答說:意思就是今天創作想寫什麼,想寫成什麼樣,心裡要有數。
在創作之前,你想讓作品或單字或通篇,呈現一種什麼樣的形態,表現一種什麼樣的心境。
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和「筆意」是一個先後的概念。
先學古人「筆意」積累,學習多了之後創作之前要考慮成品的樣子,這就是「意」,考慮好了之後寫,寫出的字到位,節奏心態符合前人,則是得了「筆意」。
~歡迎點贊分享~


※正確控制好筆鋒,你已經開啟了成功練好書法的大門
※書法養生,琴棋養人
TAG:書法入門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