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福州造!工程師陣容豪華【組圖】

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福州造!工程師陣容豪華【組圖】

原標題: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福州造!工程師陣容豪華【組圖】


台海網7月22日訊 據海峽都市報報道 大家都知道,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但很少人知道,馬尾也是近代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1918年,中國第一家飛機製造廠在這裡成立,1919年,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在這裡試製成功。



我國自製的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1919年8月)


「灰機,灰機」已經在福州叫了整整一百年。這一期的「海都博物館尋寶記」,我們帶大家去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看「灰機」。

兩位「飛機之父」與福州馬尾


在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廣場上,一架鐵制的飛機十分惹眼,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按接近1∶1比例建造了飛機模型(由馬尾造船廠製造)。


▼▼▼



而在博物館四樓展廳內則有一架按照1∶4.3的比例製作的木質飛機模型。


▼▼▼



這兩架飛機模型的原型就是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它有一個樸實的名字「甲型一號」。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甲型一號」的研製背後的故事。


1915年,北洋政府命海軍總長、福州人劉冠雄從海軍中挑選人才,派出十二人赴美學習;而留英的巴玉藻、王助等十餘人後轉往美國深造。巴玉藻、王助、王孝豐、曾貽經四人因成績優秀,被選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


巴玉藻,祖籍內蒙古,出生於江蘇鎮江;王助,河北人,出生於北京(北平)。這兩位是當年的航空學霸,前者被錢學森稱為「中國航空之父」,後者被稱為「波音飛機之父」。


左為巴玉藻,右為王助


從麻省畢業後,國內政局紛亂,他們不得不留在美國,巴玉藻被美國通用飛機廠聘為總工程師,後又被寇提司飛機製造廠聘為設計工程師;王助在波音公司(當時稱「美國太平洋飛機公司」)任第一任總工程師,至今波音公司在西雅圖的博物館還有王助的銅匾像,並刻上「波音公司第一個工程師」。



波音公司博物館雕有王助肖像的銅匾


1917年冬,國內局勢稍穩,巴、王以及一大批航空才子紛紛回國,報效國家。他們雖不是福建人,但命運卻把他們與這座東南沿海的城市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他們最為重要的貢獻是在福州馬尾開辦了中國第一家飛機製造廠——馬尾海軍製造飛機處,研製了這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


為何選擇馬尾?


因何選擇馬尾辦飛機製造廠?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大概與當時海軍中福建人才眾多不無關係;而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我國並不生產製造飛機用的鋼、鋁等金屬材料,但其他材料如木材、油漆等,福建生產得又多又好。


當時曾考察天津大沽口、上海高昌廟等地,最後海軍部以「福州馬尾地段最寬,足敷展布,廠所汽機,尤足為興辦基礎」(《海軍大事記》),提出建廠議案。總之,1918年初,福州船政局掛上了「製造飛機處」的牌子,巴玉藻任主任,王助、王孝豐、曾貽經為副主任。


馬尾海軍製造飛機處擁有當時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4位航空工程師,這在當時是少有的,可以媲美美國最著名的波音公司。


1918年,馬尾海軍製造飛機所創辦


「甲型一號」,一架雙桴雙翼水上教練機。機身木質,高3.88米,身長9.32米,幅長13.70米,最大時速126公里,空機重量836公斤,載重1063公斤,飛行高度3690米,可航行3小時,航距340公里,乘員2人,可載炸彈4顆。其性能不亞於當時歐美產飛機。



1919年8月,「甲型一號」下水試飛


第一次試飛的時間較為確切:1919年8月。至於是否成功有兩個版本——


一種說法是失敗了,試飛時因操縱不慎墜水,機身損壞,直到第二年「甲型二號」研製成功,由一位英國飛行員試飛才取得成功。


另一種說法是:有個英國人在馬尾製造飛機處參觀後,不屑一顧地說:「這種飛機只能供人觀賞,哪能飛上天空?」(《馬尾船政局首制水上飛機概述》)當時親自試飛「甲型一號」的是孫中山的侍從武官、航空局局長楊仙逸,當時萬人空巷,人群擠滿了馬尾海岸,飛機成功飛起。


這個版本之後還說,消息傳到北平,徐世昌特頒發命令,給巴玉藻晉陞官資……


後來的「巴王」

無論哪一種說法,在中國東南角的馬尾,中國飛機飛起來了,飛機製造業也得到了緩慢式的發展(正處于軍閥混戰時期),從建廠到1828年,巴玉藻們製造出了12架飛機,而且飛機的質量完全符合當時的國際標準。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內的展板資料


1928年夏天,巴玉藻前往德國柏林參加世界航空展覽會,會後又去英、法等國考察。回到馬尾,巴玉藻即感不適,全身酸痛,面部浮腫,病發時口吐白沫。據說,他被送到馬尾一家醫院求治,被誤診為小腸炎,最後船政局花重金用軍艦專程從上海請來法國名醫,診斷的結果是腦中毒,但已回天乏術。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當時有人疑是在舞會時遭國外間諜下毒,「中國航空之父」1929年逝世時未滿37歲。


王助接過了巴玉藻的棒,在製造飛機處繼續經營了兩年,當時國民黨限制馬尾船政局的作用,要將飛機廠遷往上海,王助憤而辭職。(《福建文史資料》)


不過,離開馬尾的王助在新型飛機研製中,繼續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外航空界將他發明的飛機尾輪,命名為「王助輪」。1949年,在美國的錢學森希望回國,被軟禁長達五年,而期間王助給了他很大的幫助。錢學森在晚年曾親手寫下對自己影響深刻的17名老師,其中對於王助的備註是「經驗設計」。



錢學森(左)與王助


值得一提的是,王助娶了薩鎮冰的孫女薩閨琛為妻,他們過繼了巴玉藻之子鍾英為義子,更名王鍾英。1965年王助在台南去逝。

背後的福州人


當年,和巴玉藻、王助一起進入麻省理工學習的還有一位福州學霸——曾貽經。無論是「製造飛機處」經營還是「甲型一號」研製,都有幕後英雄曾貽經的功勞。



曾貽經,字稔畲,閩侯人。在麻省,他的研究方向是發動機。經巴玉藻介紹,他進入了美國寇提司公司學習飛機發動機,很快就成為出色的航空動力學專家。



「戊三」水上,機前為巴玉藻(中)、王助(右)、曾頤經(左)


「甲型一號」機體設計製造由巴玉藻等人負責,曾貽經則負責飛機動力;「製造飛機處」他的職位是副主任。在一百年前,從這位福州學霸口裡說出的飛機一定是「灰機灰機」。王助離開製造飛機處後,接任者正是曾貽經。


1931年,馬尾飛機廠遷往上海併入江南造船所,曾貽經擔當起了遷廠職責,飛機廠很快在新址形成生產能力,至1937年,曾貽經主持的製造飛機處在上海共造出水陸兩用飛機、陸地教練機等10架,其中1934年7月製成了配套「寧海」號軍艦的艦載飛機「寧海」二號,首創了國產的艦載飛機,還仿造組裝了美式雙翼陸上教練機12架。


抗戰爆發後,曾貽經主持修理及製造了大量的各式飛機,為抗擊日寇做出重大貢獻,在當時空軍界贏得「馬尾派」之稱。抗戰勝利後,由他創建的空軍飛機三廠奉命派出一批包括馬尾出身的人員到台灣接收日軍各工廠,在台中組建起了一家飛機製造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峽在線 的精彩文章:

阿拉斯加犬出逃惹事 懂犬民警「溫柔」制服
台灣將成為棄子?

TAG:海峽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