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你有多對,就有多錯

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你有多對,就有多錯

置頂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作者:楊小陽

圖片:Conducta

1

「你現在初三,還有半年就中考了。怎麼天天還跟沒事人似的,看小說、打遊戲、不學無術,你知不知道,一個人如果沒有文化,打苦工都賺不到錢?」

「你皮膚黑不適合穿純白色的衣服,否則顯得你更黑。穿那件耦色的衣服跟我出去不行嗎?」

「你走路不能挺直腰嗎?本來個子就矮,還馱著背,一點朝氣都沒有。」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不僅要上學,還要幫家裡干農活、做飯。就這樣,我的成績也在班裡名列前茅。你看看你,天天什麼不幹,就學習,還能考成那樣!你對得起誰?」

「以後不要跟小濤玩了。那個孩子,從小爹媽不管,學習又差。你跟他一起玩,能學到什麼?還是和小歡、小閆玩吧,那倆是好孩子。」

類似的話,當家長的你們有沒有說過?

我打賭,一句沒說過的家長,要麼對自己不夠誠實,要麼孩子還沒上學,要麼「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你是別人家的媽」。

所有說這些話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我是對的。說這些是為你好。

「初三了,要好好學習。有文化,才有好工作。」對嗎?對。

「皮膚黑,別穿純白衣服。」對嗎?對。

「走路要挺直腰。」對嗎?對。

「你天天啥也不幹,一門心思學習,應該考個好成績。」對嗎?對。

「不要跟那些學習差沒人管的孩子玩。要和好孩子玩。」對嗎?對。

問題來了。這麼正確無比的話, 孩子是怎樣反應的呢。

「行了,知道了。你煩不煩?」當耳旁風,左耳進,右耳出。

「小劉怎麼不好了?我就喜歡跟他玩。你能不能別管我?」當攻擊力,辯解之,反抗之。

「......」當嫌棄詞,沉默臉,心受傷。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你太對了,太喜歡證明自己對了。

而且為了證明自己的對,不惜貶低孩子的審美、判斷、相貌和擇友能力。

這樣的溝通,只能是不歡而散。

2

海姆.G.吉諾特說,十幾歲的孩子對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感到憤怒。

他們努力讓自己顯得成熟、獨立和自主。

他們就像一個需要貸款而又希望自己財務獨立的人一樣。不管父母的銀行多麼樂於助人,這些十幾歲的借款人都會對借款利息感到怨恨。

這就是「不知好歹」的青春期,也是「混亂痛苦」的青春期。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學會閉嘴和共情,真的沒有更好的溝通方法。

閉嘴,是不說孩子的缺點。

讓孩子注意自己的缺點,就像用刺眼的聚光燈照著孩子一樣。

他的缺點會讓我們看得更清楚,但他自己卻看不到。他的眼睛會被聚光燈晃得睜不開。

他的心會因眼睛一過性失明而受傷。或者,為了維護尊嚴和邊界與父母對抗到底。

共情,是認同孩子的感受。

是一種能真誠地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做出回應而又不被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所感染的能耐力。

認同感受不等於認同行為。

但是,認同感受一定可以改變孩子的行為。

這種改變是悄悄的積極的有利於親子關係的。

3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成為別人的複製品,最願證明自己的獨一無二。

他們努力讓自己看上去與父母不同。

而一些父母卻過於執著地向孩子證明父母是對的,以及怎麼對了,哪裡對了,以及為什麼對了。

你得按我的要求做,因為我是對的。

這樣的溝通,並沒有帶來彼此想要的結果。只是帶來痛苦和失望,或者是隔裂和鬥爭。

過於堅持自己的對,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大和孩子的弱小,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孩子的從屬,掩飾自己的恐懼和孩子的成長。

再說,你確定自己是對的嗎?對錯的標準是什麼?

既然只是大眾的標準,為什麼就不能放下執念,相信孩子的選擇?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段美好也最敏感的時期。

父母若不懂孩子的心思,沒關係。

只要你能放下自己的評判標準,放下自以為的「對」,放下控制與指責,就這樣,陪伴左右即可。

4

或許青春期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作為從青春期走過的我們,肯定希望父母是這樣的:

當我回首青春年華,你們的存在尤如溫暖的港灣,靜靜地張開懷抱,似乎什麼事也沒做,只是默默地守望著我的背影,等待遊子的歸來。

這一幕,將是我最大的願景,最真的期盼。

我真的不需要一個不停介入我生活的父母。

我真的不需要一個不斷提醒我缺點的父母。

我真的不需要一個不斷證明自己有多麼正確的父母。

我真的不需要一個拿別人家的孩子和我比較的父母。

我需要一個真誠友好的父母。

我需要一個提供支持的父母。

我需要一個尊重孩子的父母。

我需要一個不斷成長的父母。

請相信,我從錯誤中得到的成長,一定勝過父母的千萬次說教。

我也一定能安然度過這一特殊時期,不負時光,不負自己。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課堂 的精彩文章:

不得不了解,大數據背景下父母教育的新思維

TAG:兒童心理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