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凡人」李安很「累」,但為「愛」生為「愛」累,他甘之如飴

「凡人」李安很「累」,但為「愛」生為「愛」累,他甘之如飴

也是在前不久,我才終於看了《色戒》

看罷第一反應,就是決定要把「李安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後的「之一」去掉

要按資歷作品、藝術成就來排輩,想數出牛氣哄哄遠超李安的大導演絕非樁難事,而其中值得我欣賞和敬愛的電影導演也絕非少數,但倘若真能做到看過的每部作品都能給我觸動內心的感受的導演,以我目前短暫的人生旅歷而言,真的只有李安

讀罷他的口述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後,我也有不少新的觸動和感悟,這裡便想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下這個可能會與你曾經眼中的「不一樣」的李安

Ang

Lee

一個導演的自我修養,一個男人的征服與溫存

「凡人」李安很「累」

但為「愛」而累,累得其所

「拍片給了我發言權。你不拍,大家就以為是現成的樣子;你拍的話,人們在現成之上又多了一種選擇……若我不爭取、不表達、不發言,徑直讓它過去,將來的歷史、大家腦海中的文化印象就是另一回事。藝文工作者就是要把它反映出來,讓世人看到人們真正的心聲。」

緣起

從小而始的文化衝擊,深埋下巨變的種子

「從小我就身處文化衝擊與調適的夾縫中,在雙方的拉扯下試圖尋求平衡」

這股源於心理的負擔和不平衡而生的掙扎,雖起初在童年之時是細微不可察的,但卻在他日後的人生里,伴隨著歲月增長和經歷豐富中,愈加激發出一種不可忽略的頑強的「求生欲」,這反映在他的作品裡則是像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思想內核:那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與不同文化衝擊的搏鬥中,不斷尋找新的平衡,然後浴火重生重塑新的認知,自生成一種獨有的和諧融洽,而這一切的根源自然與他的背景有密切關聯

他的身份是「尷尬的」,在台灣他是「外省人」,在美國他是「外國人」,在大陸他是「台胞」;而按照他的自嘲,他的身份也是「特殊的」,父輩時內戰的記憶是始終潛藏在他的生活意識里揮之不去的陰影,但二十多年的學居美國里所接受的知識教育和積攢的文化熏陶卻鑄造出能支撐著他和他的電影的血肉軀幹

「父親經歷的是內外慘烈的生死存亡,我面對的則是心中一場東、西價值無止歇的交戰。東方的一切,我逃不掉;西方的一切,也並非全部接納。」

課這樣的身份卻也賦予了他「得天獨厚的的自由」,使得他能夠恣意遊走在中西文化碰撞和衝擊中, 他人因為身份、立場而不敢輕易觸碰、難以啟齒的敏感話題,卻成為了他「耀眼」的銳器。在他的電影里,他渴求掙脫那些心靈上束縛歲月、種族、地域,也是在抗拒東西衝擊矛盾中,他不僅要化身做勇士,也更是先驅,他的影片觸摸著一片片東西歷史文化中的灰色地帶,並以一種細膩又深刻有力的姿態 ,獨樹一幟,獨當一面

「《冰風暴》與《與魔鬼共騎》分別觸摸了兩個美國夢,1973年與南北戰爭,都是美國時代變遷的轉折點,美國人避談,但我覺得必須面對。」

新生

電影,找到自己的舞台

電影賦予了他「從頭來過」的人生

—「我覺得我是屬於這方面的!」

他曾是升學主義的失敗者,本認為此生就是為最終能步上父親的「預設仕途」,可在父親嚴壓和高期望下,不堪承受的他內心總是又自卑又害怕,就在他以為就要如此庸庸碌碌、混混沌沌潦草一生時,電影卻讓他深信是看見了那深藏在自己骨髓里的強烈自信「不再六神無主地過日子」

吊車尾的人生,因為電影得以重新開篇,「到了藝專,我第一次可以拋開以往的價值觀,像個新生兒般地重新開始」

是電影讓自卑的他深信看見了那埋藏在自己骨髓里原始的衝突和強烈的自信,從噩夢中驚醒的他,藉由電影,他自信酣暢表達著他眼中不一樣的世界

拍片時我從攝影機的觀景窗望出去,我就知道我應該有天分因為那個世界跟我平常經驗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可以只選擇有意思的東西在那個世界裡,我可以盡情揮灑,並讓夢想顯彰

電影,不只是電影

「從童年到求學期間,我看了不少電影,每當心情低潮時,電影院就成了我的避風港。」

於是每逢感人之處總是忍不住潸然落淚的他,也從此奠定下了他的電影品味及要求—「希望能拍出感動人心的電影」不是精彩紛呈,不是妙趣橫生,也不是雄偉壯闊 ,只是,簡簡單單的,感動人心

不過小時候的觀影經歷只是娛樂,讓他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觸電」已是他在藝專就讀時觀看《畢業生》,這部電影中描寫的在面對人生沒有遊戲規則亦無標準答案,在權錢物質虛偽浮華的表象下,年輕一代想質疑反抗社會制約內心卻又迷茫無力的心態,與他的心境產生了共鳴,讓他覺得「腦筋開始有點想頭了」,但要說真正能給到他心靈極大震撼,讓他意識到藝術電影的力量,並感知導演這個角色的存在作用,還是始於伯格曼的《處女之泉》,而他也自此從戲劇轉向了電影,步上導演之路

命運

天賦異稟,卻仍一路受挫,

韜光隱晦不舍初心,幸得功夫不負有心人

畢業作《分界線》在NYU影展中榮獲最佳影片和導演,並讓他當晚就有機會簽約下美國三大經紀公司,一時可謂前途無限。卻萬萬沒料想到,在美國的企劃煉獄(「據說平均一個劇本從初稿到開拍要纏鬥五年,而這些還指的是千萬分之一順利成拍的劇本」)中,他接連不斷地被各種「機遇」一次次懸吊在半空中,直至最終企劃全部死光,人的氣才也好像耗到了盡頭,又「恰逢」趕上台灣電影市場的不景氣,這是心碎無數的六年,期間他也曾接過不少零雜活,卻笑話百出,只得出賣苦力,「我真的只會當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

若是自此消沉放棄,雖有無可奈何,卻也是人生常態,但真正「弔死」他的確是他內心割捨不下,無法捨棄的希望--他還是想做電影導演

「每個人都有他的時運,份大份小,要是時機來了,我抓不到,這輩子就很窩囊。」

他就這樣像個「活死人」一樣艱難的熬著,直至瀕臨心理崩潰的谷底才迎來了轉機,然而這些終究只會在歲月中幻化為風輕雲淡的一句話,誰都是如此

「許多人好奇我怎麼熬過那一段心情鬱悶時期。當年我沒辦法跟命運抗衡,但我死皮賴臉地待在電影圈,繼續從事這一行,當時機來了,就迎上前去,如此而已。」

李安在宣發比利林恩時的採訪

恩愛

註定牽手走一生

在他「一事無成」的六年里,他對太太最大的感恩,莫過於她用「她自己的獨立生活」一路支持他:給予他時間、空間,去發揮、去創作「找個事做,不一定非要是賺錢的事」,這無聲勝有聲的理解和信任,在李安心中卻是分外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他也由此悟得夫妻的相處之道是在適度調整中,以變化來保持不變,而不變的始終是,在家要謙卑

李安說,

「中國人造詞很有意思,「恩愛」,恩與愛是扯不開的。」

後來《喜宴》中許多讓人啼笑皆非,尷尬又真實生動無比的婚宴場面細節,很多都是他結婚實況的翻版

第二部分 :影片創作

書中接下來的部分詳細介紹了李安每部電影的創作過程,有他對自己每部作品的詳細解讀:他的思考理解,本意想傳達出來情感和最終作品完成呈現效果之間的差距,所經歷的挑戰和克服過的困難 ..我個人反倒覺得這些是更加有趣的,你可以從中看到他對電影的瘋狂和執著,也更加理解他的糾結和痛苦,而這林林總總的一切則讓他的才華橫溢更加真實可感,也帶給你我一些切實的人生感悟和思考,他的文筆總是謙虛真實卻又在底處蘊流著才情

電影:《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理性與情感》《冰風暴》《與魔鬼共騎》《卧虎藏龍》,電影收錄截止此書完成時

以下分享的是書中節選幾部影片經典點評的片段,可直接拉到最後有我個人對此書的簡單觀感~

「父親三部曲」

打響頭炮:《推手》

好兆頭的《喜宴》

想逃卻逃不掉的主題--孝順與家,真正朝向「父親三部曲」

武俠是中國人壓抑的宣洩口--卧藏的是「龍虎」(情慾)

玉嬌龍--人人內心裡那股完全不受管制的慾望

個人觀後感

李安是驕傲的,但也是謙遜的

(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谷,謙虛謹慎; 而不學無術、一知半解的人,卻常常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好為人師)

他知道自己並非天賦秉異的天縱鬼才,但是對於自己能有才華吃電影這碗飯,也的確是胸有成竹的,所以他自評自己雖非天才,但是絕對有被稱為高級人才的資格,可當我看罷他自傳里的心路歷程和經歷,目睹他這一路走來:曾克服各種迷茫焦慮和挫折打擊,艱難協調語言差異和文化認同,挑戰行業成見資歷背景,自洽自我藝術追求和商業市場上矛盾衝突...對呈現腦海中最佳的電影畫面效果的瘋狂執著所帶來的每部電影拍攝過程中經歷的勞心勞力、坎坷奔波..真的,真的是很苦,而他還算是電影生涯很順的了,但依舊那麼艱難...

人常言「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但我從中最大的感觸卻是:為什麼我們要理所應當的認為人生奮鬥拼搏後是應該有所回報和成就的小成功的(或者說「雨後見彩虹」),越努力並不會越幸運,而努力不過是因為這是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固然這裡不是要勸說努力無用),而是真實的坦然接受努力不會成功但是我仍然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去做,也許會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減少怨天尤人的消極情緒,這大概是「沒有躺贏的命的人」最基本要有的自我認知吧

媒體日益發達的時代,某種程度上能讓每個人擁有更多被「曝光」的機會,擁有了「被聽見的」話語權,甚者更是可能從不為人知的幕後,一躍走向萬眾聚焦之地。這其中絕不缺的是有才華的人,真才實學者也不乏其數,但卻鮮得有一些人能虛心運之並用心打磨,我私心想這會不會是因為對所謂「才華」缺少了一些該有的敬畏之心

|《十年一覺電影夢》|

編輯 |Jcclover

製作 | Jcclover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Jccloverrrrr 的精彩文章:

TAG:Jccloverrrr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