洧川人民的抗日鬥爭

軍歌嘹亮
空
張衛
00:00/05:11
2018年,對於古鎮洧川來說,註定有一個難忘的記憶。80年前的193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軍侵佔洧川,對這座中原腹地的古城實行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從此,洧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2018年7月18日中午,洧川南城牆上,驕陽似火,空曠寂寥,我靜靜的立在五百餘歲樹齡的古柏之巔,傾聽著古柏發出的歷史強音——洧川是歷史文化名城,更是抗戰英雄之城!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兩次侵入洧川縣境:第一次是1938年6月4日,侵佔尉氏日軍盤踞於洧川縣境的朱曲、韓佐一帶,伺機對洧川縣城實施突襲;第二次是1944年4月22日,日軍從中牟縣南下佔領洧川縣城,並陸續對縣域全境進行殘酷統治。
日本侵略軍佔據洧川期間,大肆收羅當地漢奸及土匪武裝,對洧川人民實行血腥統治,對抗日力量進行殘酷鎮壓。
面對無惡不作的日本侵略者,洧川人民奮起抵抗,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抗日篇章。
洧川中學的抗日活動
1937年7月7日發生的「七七事變」,掀開了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序幕,也激起了中國人民積極抗戰的鬥志。
1937年8月,河南大學畢業學生趙以文被聘來到洧川中學(今尉氏三中洧川校區前身)擔任校長職務,他一掃當時學校死氣沉沉的景象,聘請進步青年教師李志英、曹秉中、趙西林和韓光佛等到校任教,以洧川中學為基地,組織宣傳隊、抗日歌詠隊、讀書屋、街頭抗戰劇團、青年讀書會,並創辦抗戰刊物《抗日救亡報》等進行抗日救亡活動。
同年10月,中共新鄭苑陵中學黨組織先後派彭勃、張葆和到洧川中學,組織建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組織。在短短的幾個月內,經過宣傳教育和思想發動,全校一百五十多名學生,就有九十多人參加了民先隊組織。
1938年2月,該組織選派洧川中學學生趙桂馨、劉運如、杜樹芬、趙一心等十餘名同學(大都是民先隊員),到確山縣竹溝鎮新四軍留守處抗日軍政教導處學習,趙桂馨、劉運如、趙一心三人加入了中共黨組織。5月,趙桂馨、劉運如和杜樹芬學習結業返回洧川,在洧川中學建立了黨小組,趙桂馨任組長,並在師生中發展中共黨員。
1938年暑假,學校黨小組號召民先隊隊員回到家鄉、深入農村,廣泛向群眾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揭露日寇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激發群眾的民族自尊感。同時積極發展抗日組織,壯大抗日隊伍。先後在縣域大馬鎮、侯家集、榆林趙村、紙坊村、徐王趙村等四十多個鄉村建立了民先隊分隊或小組。
1938年10月,中共洧川中學黨支部為了進一步提高廣大隊員的思想覺悟,首先抓隊員們的政治學習與組織生活,除在校內成立讀書會、圖書室和辦黑板報外,每周由黨支部負責人張葆和、趙桂馨分別給隊員們講國內國際形勢,大眾哲學,毛澤東、周恩來關於抗日戰爭的指示,游擊戰和游擊戰術,蘇聯十月革命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等。同時,學校還成立了抗日宣傳隊、歌詠隊和抗戰劇團,民先隊員分別參加,經常深入農村、集鎮和廟會進行抗日宣傳活動,抗日救亡工作在全縣搞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
洧川中學街頭抗戰劇團在洧川縣古橋鎮向群眾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時,扮演逃難女孩的學生陳自新演唱時聲淚俱下,悲憤萬分,觀看的農民群眾流著淚憤恨地說:「日本鬼子真可恨,把我們同胞欺負成啥樣子啦!不抗日,日本兵來到咱這裡還不是和他們一樣受欺辱!」
1938年10月31日,洧川中學街頭抗戰劇團赴大馬鎮大馬村古剎大會,演出《鐵蹄下的東北同胞》《我們不做亡國奴》和《老鄰居》等節目,當看到日本侵略軍竄到各村老百姓家裡,搜查東北抗日聯軍,掠奪財物,殺人放火,強姦婦女等胡作非為的暴行時,觀看的群眾氣憤極了,對台上的「日本兵」和「漢奸」投擲磚頭石塊。台下的學生引導群眾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我們不做亡國奴!誓死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許多群眾也隨聲高呼,抗日怒吼響徹雲霄。
當時,在洧川縣境內的農村、學校,到處可聽到「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工農兵學商,一齊來救亡」、「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等激動人們心弦的抗日歌曲,這首首抗日歌曲,激勵著每個洧川青年走出田莊、課堂,投入到中華民族抗戰的洪流中去。
石庄伏擊戰
193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軍第十六師團由尉氏西犯,佔領洧川縣東半部朱曲一帶。洧川中學被迫停課,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劉運如、王修道等30多名同學在中共洧川中學黨組織趙桂馨、趙以文的領導下,以縣城西北段庄觀音寺學校為根據地,組織當地群眾,建立了抗日救亡隊。幾日後,日軍和漢奸30多人沿洧新(洧川至新鄭)公路西犯新鄭縣,途徑洧川縣西石庄、劉合集一帶時,遭到抗日救亡隊的伏擊。日軍驚恐萬狀,被迫撤退到洧川縣城。
日機炸洧
1938年6月1日,蔣介石在武漢召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以水代兵,抗拒日軍西進。7日,國民政府軍新八師蔣在珍部,奉命在鄭州黃河花園口決堤。9日,黃河大堤被掘開,豫東地區一片汪洋,尉氏大批災民壓境洧川。日軍被迫東撤洧川縣境,但日軍飛機對洧川縣城不斷實施狂轟濫炸,造成大批洧川百姓傷亡,舉家流離失所,逃亡他鄉——這是日本侵略者對洧川人民犯下的又一大罪行。
張碾狙擊戰
1938年6月上旬,侵華日軍由開封南下,經過尉氏直指洧川。國民政府洧川縣自衛隊在縣西魏徵廟、張碾(今四合村)、馬庄一帶布防,互為犄角之勢,準備迎接來犯之敵。
日軍採取迂迴前進的策略,繞過洧川縣城,徑奔長葛。當日軍行至長葛官亭時,得知鄭州黃河花園口被炸掘堤,滔滔黃河滾滾南流,被迫調整部署,準備從官亭經洧川縣城向開封一帶北撤。
洧川縣自衛隊獲悉情報:6月18日下午,將有200多名日軍從洧川西倉劉村附近過雙洎河東撤。於是,洧川縣自衛隊決定在張碾村附近打一個狙擊戰,部署14名自衛隊員掂著「漢陽造」「老套筒」等武器,提前埋伏在張碾村東一片墳地里。隨後,又有幾十名隊員相繼趕來,決定待日軍進入伏擊圈後,一起向敵人開火。
這天下午4時,日軍進入洧川縣境,橫衝直闖如入無人之地。正興沖沖走著,猛然一聲「打」,頓時槍聲四起,喊殺聲震天。日軍被這突入其來的槍聲一下打蒙了,摸不著東西南北,也搞不清槍聲是從哪裡打來的,驚恐萬狀,像被掏了窩的馬蜂一樣,「嗡嗡」叫著亂成一團,慌忙架起小鋼炮漫無目標的亂打起來。洧川縣自衛隊又乘混亂之際繞道來到馬庄村頭,向日軍掃射起來。日軍深感情況不妙,不敢戀戰,丟下幾具屍體,在炮火的掩護下快速向東退去。
雙洎河岸伏擊戰
1944年上旬,日本侵略軍從中牟縣境渡過黃河南下。4月22日,日軍攻陷洧川,洧川全境淪陷。部分日軍繼續南進,以圖進佔長葛。
此時,南退的國民黨軍范東琴部獨立第一縱隊,在洧川東南的朱曲、南席一帶節節抵抗。當得知四五百名日軍正沿門樓任村南下,斷定其必在朱曲南花李村過雙洎河南犯。於是將部隊埋伏在朱曲東南山字、仝庄村一帶。當日軍進入伏擊圈時,我方槍聲大作,日軍猝不及防,倉促應戰。激戰一個多小時後,日軍在一架飛機掩護下,被迫沿原路退回。後此戰稱為「雙洎河岸伏擊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洧川縣城光復,洧川百姓歡聲雀躍,慶賀抗戰徹底勝利。
70多年過去了,洧川不會忘記——那些在這片土地上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先烈們,他們是大洧川揮之不去的英雄!
在洧川縣從事地下抗日鬥爭工作的部分老同志於1984年12月合影:原水電部副部長古楓、外交部司長杜雷、化工部科研局局長陳自新、正軍級幹部劉廷良、鄭州大學教授趙以文、郭培森、王修道、杜書芬、杜淑芬、李芳傑、劉新河等13人。
70多年過去了,洧川人民時刻不會忘記這段刻骨銘心的苦難歷史,有國才有家,只有祖國強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緬懷先烈,振興中華!
———————————————
感謝您的指導和關注,讓我們彼此探討學習
挖掘洧川厚重的歷史記憶,展示今日的發展,
支持洧川原創作品,盡享新聞文學藝術的魅力


TAG:洧水文學創作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