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鍵核心技術為中國製造強筋健骨

關鍵核心技術為中國製造強筋健骨

7月12日,C919大型客機102架機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歷經1小時46分的飛行,平穩降落在山東東營勝利機場,順利完成首次空中遠距離轉場飛行。這意味著C919大型客機項目進入密集研發試飛新階段。

6月26日,「復興號」動車組上線運營滿1周年,累計發送旅客4130萬人次,單日最高客座率達到97.6%。京滬高鐵上的「復興號」為世界高鐵商業運營樹立了新標杆。

6月12日,經過近4天的海上航行,首艘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成功完成首次試航。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製造業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高質量發展步伐鏗鏘。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大飛機,被譽為現代製造業的一顆明珠,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製造業實力。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成為我國航空工業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經過10年磨礪,在老專家的幫助和帶領下,一批又一批的年輕設計師、工程師成長起來,在國家綜合實力保障和創新觀念的轉變下,我國民機產業迎來了春天。

40年改革開放,40年歲月崢嶸。

從總量規模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據世界銀行統計,2017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大體相當於美國、德國、日本的總和;

從產業體系看,我國製造業已經覆蓋了國際標準行業中製造業大類所涉及的24個行業組、71個行業和137個子行業,成為全球製造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

從產業結構看,傳統製造業技術改造和綠色發展步伐加快,新興產業發展邁入快車道,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增長53%和51%;

從質量效益看,製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逐年上升,2017年達93.7%,產品滿意度水平明顯提高;

從技術水平看,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1.75萬億元,居世界第2位,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鐵、核電、通信設備等走出國門。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製造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發展模式加速變革,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加速邁向製造強國

無須土壤,幾台水箱和一瓶營養液即可打造「家庭農場」;手掌大小的機器人也有「洪荒之力」,智能搬運「龐然大物」;與30多種語言實時互譯,人工智慧讓你輕鬆追逐「詩和遠方」……5月底,在安徽合肥舉行的2018世界製造業大會上,一批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企業利潤增幅等達到近年最好水平。消費品行業中,約5000種產品實現內外銷同線、同標、同質。從「貼牌」到「品牌」,從「製造」到「創造」,中國製造正實現歷史性跨越,向製造強國邁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面臨周邊國家低成本競爭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夾擊下,我國製造業規模仍然保持世界第一,而且製造技術和工藝水平大幅提升,先進位造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以智能化、定製化、綠色化為特徵的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建立。

值得一提的是,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讓中國製造在前沿科技、高端裝備等領域競爭優勢顯著增強。水電、特高壓等一批高端裝備成為中國製造新名片,北斗系統、超級計算機等領先全球。由我國自主創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高鐵更是領先世界的中國動力。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正與製造業日益融合,推動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擴大開放,是新時代大國製造的底氣與自信。走過長時期工業化進程,中國製造已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在聯合國公布的500餘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完備的產業鏈條、適應全球標準的品質保障體系、一批核心技術突破,為中國製造邁向中高端打下堅實基礎。面向未來,中國有底氣有信心在擴大開放中找准價值鏈新坐標。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何映昆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正是在不斷的開放與創新中,中國製造擁有了面向世界的海量供應能力。在實現高質量發展征程中,面臨新工業革命機遇,更需敞開懷抱,在開放包容中實現質量、效益、動力變革,增強競爭力,邁向製造強國。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

「預計10年內,純電動汽車將能夠實現自動駕駛功能,可以進行人臉識別、語音對話,甚至還有尋找周圍好友等社交功能。」吉利集團副總裁楊學良說,未來汽車的應用軟體一定會比手機更豐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