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道「德系」湘菜名菜,不是湘菜大師都能做好的!

這道「德系」湘菜名菜,不是湘菜大師都能做好的!

這道「德系」湘菜名菜,

不是湘菜大師都能做好的!

一些流行菜,往往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風水輪流轉,大多是幾年下來壽終正寢。而常德的一種腸子菜,在長沙流行了十來年後大部分不見蹤影的時候,唯有一家腸子館始終紅火,其連鎖店已經開到了8家,並還將繼續擴大,她,就是「聚鑫朋腸子館」。

聚鑫朋腸子館是一家專門經營常德拆骨肉肥腸為招牌菜,輔以常德缽子菜,農家小炒的特色餐飲門店。

在幾代湘菜大師的指導下,聚鑫朋人發誓要把「拆骨肉肥腸」這道菜賣給「從不吃肥腸的人」作為奮鬥目標,堅信要改變他們對肥腸這一食材的偏見,以此為契機將「德系湘菜」走出湖南,把這道常德本土美食結合地方文化推廣出去,並發揚光大。為表彰並見證他們在傳承和推廣常德地方名菜方面所作出的大量工作、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取得的可喜可賀業績,近日,中國餐飲文化大師、湖南省食文化研究會黨支部書記、副會長劉華武;中國餐飲文化大師、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安鳴;常務理事熊先進先生等人,冒著高溫酷暑,為湖南聚鑫朋腸子館餐飲管理公司授牌、頒證。

肥腸這一食材廣受全國人民青睞,清朝光緒年間。由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首創,將豬大腸焯水後油炸,再灌入十多種佐料,用微火煨制而成,成菜具有酸、辣、甜、香、咸五味俱全、色澤紅潤。又名『紅燒大腸」。據《石門縣誌》記載,此菜最先於石門土家族青年覃正村所作。覃正村系石門縣所街鄉麻納峪覃家台村民。1986年從軍在營房當炊事員。1974年複員後回鄉務農,後經人介紹到縣供銷部門掌廚,他少言寡語,但喜愛廚藝,在當地農民物質缺乏年代,想吃一頓肉太難。便想出用豬頭肉、肥腸烹煮出肉的味道。就決定採用土家族傳統的方法炒制肥腸來燉著吃,經過一段時間研製後,便有了如今的拆骨肉肥腸。在有著十多年五星級酒店行政總廚從廚經歷董事長蔡淵大師的指導下,並多次向老一輩鄉廚請教,結合傳統烹飪手法,經過上百次的調試,終於讓這道菜成為了聚鑫朋食客不離不棄的心中所好。

董事長蔡淵用多年在五星級酒店做行政總廚的經驗來辦社會餐飲,這是「聚鑫朋腸子館」的經營特色,也被業內人士讚譽為「殺雞用牛刀」。「聚鑫朋腸子館」率先在細分品類中第一個將一個地方菜品進行系統設計、進行標準化操作流程、樹立行業標準。他們將老師傅傳承下來的肥腸清洗方法(三翻三洗)去除多餘油脂,使成品無異味,又有效保留肥腸的原味,又符合現代飲食健康追求,採用常德地區手工製作的辣醬來炒制肥腸,這樣作出的拆骨肉肥腸先清香,後微麻的成菜特點,用新鮮豬頭肉吊湯,增加醇厚感,拆骨肉入口化渣,肥腸糯而清爽,肉香味濃郁,深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他們將這道菜的器皿採用老生鐵鍋,而不用通常的陶缽,因為這種生鐵鍋比陶缽的保溫性能要好,更不易開裂、久燉不粘鍋。還能釋放一定量的微量鐵元素,促進人體的消化,促進造血機能。

與此同時,他們的拆骨肉肥腸,必須採用本土的老壇酸菜(採用乳酸菌發酵滿6個月)無添加,純天然;烹制肥腸所用的青椒來自安鄉的專用辣椒基地。

從營養學方面來考量這道招牌菜拆骨肉肥腸:全瘦肉拆骨肉富含蛋白質;肥腸油而不膩;老壇酸菜富含膳食纖維,這是一道營養平衡、葷素搭配合理完美結合的湘菜。

好酒不怕巷子深。聚鑫朋腸子館幾乎都開在很不顯眼的小巷內,卻獲得了很多媒體美食節目的爭相報道:

2014年與《湖南娛樂頻道》拍攝專題常德美食節目。

2017年與中央電視台所屬的《中國星品牌》聯手拍攝拆骨肉肥腸的美食專題紀錄片。

2017年12月參與《湖南經視頻道》拍攝年味記憶美食節目。

有趣的是,他們在長沙四方坪開的兩家聚鑫朋腸子館相距僅百米左右,兩家都是顧客天天爆滿排隊,成為長沙餐飲業「自己搞自己」的笑談。

湖南食文化微信公眾號,

由以下飲食文化傑出品牌

特約刊發(排名不分先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南食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湖南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