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與冰塊 不得不說的秘密

古人與冰塊 不得不說的秘密

大家好,我是老古。

上次跟大家聊了一下古人避暑的幾個方法。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沒講,那就是——冰!

對!古人夏天是有冰的!

冰從哪來?又是如何保存?古人怎麼用冰?今天,我們一一來說。

一、你從哪裡來~我滴冰塊~

01

藏冰:冬存夏用

古人沒有電,也沒有冰箱這類制冷機器,所以他們不能用電製造冰塊。但是,冬天的時候會下雪會霜凍會有冰呀。

於是,機智的古人在冬天的時候,從冰封的河道池塘里開採大塊冰塊,放進有一定深度的冰窖。冰塊底部鋪上新鮮的稻草、蘆席,周圍再用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覆蓋,最後密封窖口。由於冰窖密封性好,因此保溫性也很好,可以一直將冰塊保存到來年夏天。

《天龍八部》里虛竹被天山童姥逼著破戒,跟西夏公主幽會的地方就是西夏皇室的大冰窖。

「冬冰夏用」這項技能,古人在商周時期就已經get了。根據《周禮》記載,周王室有專門負責采冰、儲冰的部門,叫「冰正」,部門的負責人,叫「凌人」。

《夏小正》「頒冰」《傳》云:「頒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每到夏天,周天子會舉辦「頒冰」儀式,把冰塊頒發給官員,供他們避暑。可以說,這是最早的高溫補貼了吧。同時,這個儀式上還要有獻牲(羊羔)祭祀的內容,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冰塊的重視程度。

到明清時期,頒冰的日子定在立夏暑伏時節。《燕京歲時記·頒冰》:「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清代按官階發冰票,從入伏一直發到立秋。官員憑票領取冰塊,根據官員品級不同,收到的冰塊數量質量也不同。

02

意外之喜:硝石

藏冰,固然讓古人在夏季有了避暑的冰塊,但是又要采冰、又要挖地窖、又要儲冰,過程還是很繁雜的。那有沒有更方便的方法呢?

有!

唐朝末期,工匠在開採生產火藥的硝石時,無意間發現了硝石的隱藏技能——製冰!

對!硝石可以製冰!

硝石,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主要成分是硝酸鉀。喜歡呆在低溫的牆腳下,顏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稱為「牆霜」。在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水溫降低,甚至結冰!於是,古人順勢解鎖了人工製冰功能!

二、冰塊妙用

01

冰 鑒

有了冰,在屋子裡放點兒,就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古人還專門給冰塊設計了一個容器——冰鑒。

青銅冰鑒,被發明於春秋戰國時期。冰鑒的外部箱體兩側有環,可以用來拎著移動。頂上有蓋板,還開了雙錢孔,可以用來散發冷氣。冰鑒內部分兩層,外層放冰,內層放冰鎮果蔬。又是空調,又是冰箱,機智如古人呀!

青銅器畢竟太沉了,到了明朝時候,出現了黃花梨冰鑒和紅木冰鑒。

慈溪太后就很喜歡吃冰鎮食物。在金易先生所著《宮女談往錄》書中記載慈禧太后夏天很喜歡吃「甜碗子」:新採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甜瓜裡面的瓤去掉籽,兩者配在一起;再把青胡桃砸開,將裡頭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最後冰鎮了吃。"

聽著貌似很好吃的樣子,材料現在也都買得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動手試試看哈。

02

冷 飲

作為舌尖上的中國人,有了冰塊之後自然要用到吃的方面。

《楚辭·招魂》記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早就知道,加了冰塊的糯米酒,喝起來才更加醇香、清涼。

到了生活富庶的唐宋,還出現了「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則賣。

到宋代,冰品升級,《武林舊事》也記載,宋朝街市出現了「雪泡豆兒水」、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綠豆水、荔枝膏水等各色「冰水」。真豐富,難怪《宋史》里說宋孝宗吃冷飲吃到拉肚子……

宋代還出現了「冷飲專賣店」。北宋汴京的冰店有賣「冰糖冰雪冰元子」,南宋臨安街上主打「雪泡梅花酒」,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才打烊,生意火爆的呀!南宋詩人楊萬里詩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畫家劉松年的《鬥茶圖》也將賣涼水繪入畫中。

元代時候,雄踞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喜歡把果汁、奶、冰混在一起吃,做成「冰酪」。後來來了一位馬可·波羅,把我們的冰酪配方偷偷寫在書里,帶回了義大利,這才有了現代的冰淇淋、刨冰。所以,冰激凌其實是咱老祖宗發明的呀!

清末,市面流行「荷蘭水」,也就是大家現在常喝的汽水。清末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中有詳細介紹:「以碳酸氣及酒石酸或枸櫞酸加糖及其他種果汁製成者,如檸檬水之類皆是。」這不就是我們現在的可樂雪碧嘛!

老古說

夏天吃冰,簡直人生一大樂事!但是冰品雖好,可不要貪吃喲,要不然你就會跟宋孝宗一樣鬧肚子了呢,哈哈。

古人避暑專題,我們已經講了兩篇了,下期還有最後一篇,關於古人的避暑穿著,不要錯過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譚 的精彩文章:

高溫天,且看古人花式避暑

TAG:古今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