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軍狂轟上百萬炮彈,讓日軍1萬人慘遭全滅,卻被志願軍打到絕望

美軍狂轟上百萬炮彈,讓日軍1萬人慘遭全滅,卻被志願軍打到絕望

原標題:美軍狂轟上百萬炮彈,讓日軍1萬人慘遭全滅,卻被志願軍打到絕望



美軍打仗,往往給人一種「炮彈不要錢」的感覺。


在歷次戰爭中,美軍往往憑藉其強大的火力來減少己方士兵的戰鬥傷亡。

為了清除一片懷疑有敵軍的灌木叢,一個作戰小隊竟可以呼喚空中支援。


那美國這種簡單粗暴的「奢侈」打法,就無法剋制嗎?


不然。美軍這種用炮彈開路的手法也有失靈的時候。


奧妙就在一種作戰方式——坑道戰


在太平洋戰場上和朝鮮戰場上,不乏有守軍依託地形構築坑道來與美軍打消耗戰,從而使得美軍傷亡大於守軍傷亡的戰例。


庫叔以兩個經典戰例,看看坑道戰是否就是對抗財大氣粗的美軍的良方。

文 | 王致遠 王正興 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


編輯 | 黃俊峰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同讓美軍吃盡苦頭的兩場仗,結局卻不同


上甘嶺戰役,大家耳熟能詳。


這是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中,「聯合國軍」於1952年10月向中國人民志願軍上甘嶺附近高地陣地發動進攻而引發的一場大戰。是役志願軍投入4萬餘部隊;對方投入兵力超過6萬,大炮300餘門,坦克170餘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


戰役持續40多天,「聯合國軍」向志願軍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我軍陣地山頭被削低2米,雙方反覆爭奪陣地近60次。


而戰役的最終結果,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成功守住了陣地,也進一步保障了志願軍戰略要點五聖山的穩固。與此同時,志願軍以1.15萬傷亡的代價,造成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聯合國軍」——主要是美軍和韓軍——傷亡高達2.5萬人(即便以美方報告,美韓軍損失也近1.7萬人)。這一戰果在當時大大震驚了「聯合國軍」方面,此後再不敢發動營級以上的攻勢。



上甘嶺戰役以志願軍的勝利告終


貝里琉島戰役,很多人並不熟悉。但這場島嶼攻防戰,在二戰太平洋戰場上其實十分特殊,因為它是太平洋戰爭中,第一次美軍傷亡人數多於日軍的戰役。


當時,盟軍取得節節勝利,日軍被迫全面進入守勢。在北太平洋,尼米茲實施的「跳島」戰術已經收到巨大成效。1943年11月美軍佔領了塔拉瓦島,1944年初攻佔了馬紹爾群島,同年8月攻佔了關島、塞班島和提尼安島。現在,尼米茲和他的美國海軍又將目光瞄準了硫磺島和沖繩島,並把日本本土作為最終目標。


從日方角度來看,自中途島戰役以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此時必須轉變思路,該慎重考慮本土的防禦措施了。

其結果就是所謂的「絕對國防圈」,這條界線就是日本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拚命死守的防禦線,屬於帛琉群島的貝里琉島正處在「絕對國防圈」上。



紅框為貝里琉島的位置,其像一顆釘子一樣插在菲律賓和新幾內亞島中間,具有重要戰略價值


戰役從當年9月打響,美軍為了佔領貝里琉島,在島上投入了陸戰1師和八十一步兵師將近三萬人的兵力,卻被島上日軍打得傷亡過半。小小的貝里琉島給予美軍重大的殺傷,牽制了美軍兩個師還有大量艦艇,日軍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戰果(當然這並不能阻止日軍在後來的戰役中兵敗如山倒)。


戰鬥慘烈到什麼程度呢?看看這些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的回憶就能了解:

「那段時間裡的每一天都重複著同一個噩夢。我們攻擊日本人的堡壘,用各種手段對他們進行屠殺:地面的步兵用噴火器燒;大炮直接伸進洞穴轟;把上百枚手榴彈一股腦扔進敵人的掩體或碉堡;天上則有飛機隨時投下凝固汽油彈。必要時,我們還可以叫來推土機或攜帶TNT炸藥的爆破隊,直接把日本人活埋在他們的堡壘或洞穴里。」


「當然,也有面對面的時候。日本人往往會在夜裡派出偷襲小隊。我們不得不用槍打,用刺刀刺,用匕首割斷他們的喉嚨,有時甚至徒手扭斷他們的脖子。那種時刻,人總會很殘暴,我們會摳出他們的眼睛,按住他們的頭在石頭上撞個稀巴爛,或者活生生地把他們扔下懸崖。」

「日本人的狙擊手最可恨。當我們聽到槍聲時,身邊總會有一個人倒下。其他人除了趴在地上咒罵、哭泣,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用盡辦法想把他們找出來,如果知道子彈是從哪個洞穴里飛出來的,我們完全可以用迫擊炮或野戰火炮將其摧毀。但很難找到他們。單獨一個日軍狙擊手,往往會在殺傷我們三四個人(有時會更多)後才能被發現並鎖定。」

……


不過日軍最終還是沒能守住島嶼。

11月22日,美軍動用了大量的火焰噴射器與凝固汽油彈,對日軍最高指揮官中川州男的指揮所發動了總攻。激戰到24日下午,指揮所的日軍守備部隊傷亡嚴重,彈藥耗盡,已經無力阻止美軍的攻擊,下午16點中川最後發電第14師團司令部,表示將成為凋謝的櫻花,燒掉軍旗和機密文件後切腹自殺,並因此役於死後被連升兩級,成為陸軍中將。


而島上一萬餘日軍戰後僅存活六十人,堪稱太平洋戰場上最血腥的戰役之一。


至此,不算日軍在後來的小股部隊的游擊作戰,貝里琉島戰役歷時近三個月後基本結束。


同樣是面對「彈藥無限」的美軍,這兩場戰役都讓美國人「以火力換傷亡」的經典模式完全落空,在絕對的火力優勢下,付出了比守軍更為慘重的代價。


然而,看起來相似的兩場仗,守軍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志願軍最終守住了陣地,而日軍則以全滅丟島告終。


2


表面陣地下面有玄機


兩場戰役守軍為美軍強火力「量身定做」的戰術就是——坑道戰


守方利用有利地形,在鞏固表面陣地工事的同時,修築坑道工事,打消耗戰

上甘嶺地區,位於朝鮮中部的山地,地形崎嶇,地域狹窄,非常不利於美軍機械化部隊展開。志願軍依託山體,在山脊的反斜面構築表面陣地工事,這樣我方人員可以隱蔽投彈,而敵方步兵的直射火力不能威脅到我方投彈手,有效地減少了美軍火力的殺傷。上甘嶺戰役的第二階段,已經完全轉入坑道戰的形式。



上甘嶺地形


志願軍在戰役中既有表面陣地工事也有坑道工事,坑道工事是我軍為了對抗敵優勢空炮火力而專設的。以597.9高地為例,該高地共有三條大坑道,八條小坑道和三十多個簡易防炮洞。當時三條大坑道和五條小坑道都在守備部隊控制下,其中8連進入的一號坑道是主坑道,位於1號陣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長近80米,高1.5米,寬1.2米,左右還各有一個叉洞,頂部是厚達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兩個洞口都向北朝著五聖山方向。



597.9高地坑道戰示意(圖片來源見水印)


為了確保坑道的安全,志願軍指戰員還在坑道口修築工事,進行偽裝。


開始時,志願軍在坑道口設置了碉堡,但容易被敵軍摧毀,人員傷亡很大;隨即改變了方法,用彈藥箱裝土壘在坑道口上方,使從山頂滾下來的手榴彈和炸藥包被擋住,在坑道口兩側則壘兩堵交錯的短牆,中間留出人員進出的空隙。這樣既可以擋住敵人投來的手榴彈,又可以作為射擊的依託和掩體。


後來志願軍又在坑道口挖了個深1米左右的坑,並在坑內挖溝通到坑道外,使落進坑道內的手榴彈和炸藥包順溝滾到坑道外爆炸。若坑道口被炸塌,志願軍官兵會不惜一切代價重新挖開坑道口以避免全員窒息身亡。同時,炮兵對坑道口周邊進行測距和試射,有效地殺傷了企圖破壞我軍坑道口的敵軍。由於坑道口已經逐漸與我軍的交通壕連通,後勤和補充人員可以冒險進入坑道。(但由於美軍的火力封鎖極其嚴密,上來增援的單位傷亡率居高不下,常常是一個班只活下3、4個人。)


而貝里琉島是日本在一戰後從德國那裡奪得的,經過三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島上修有機場和港口,是日本在南太平洋上重要的立足點。這個珊瑚島地勢較為低平,日軍佔據山地構築工事,形成對美軍自上而下的火力網。

貝里琉島的南端和東部地勢低平,絕大部分區域都覆蓋有灌木樹叢。美軍選擇的登陸的沙灘上也是茂密的椰子樹。機場的北部是烏默布羅格山,位於島東北約三分之一處,山上滿是崎嶇陡峭的珊瑚礁和石灰石山。沉洞,露頭,峽谷和峭壁在山嶺上呈蜂窩狀分布,岸邊的懸崖海拔僅60英尺,但烏默布羅格山海拔卻有550英尺。烏默布羅格山外,地勢較低的山嶺地區覆蓋著茂密的叢林。然而美軍的情報部門對地形的複雜性卻一無所知,甚至認為這裡只是低矮起伏的山丘。



貝里琉島俯瞰及美軍轟炸日軍陣地


日軍巧妙地利用這裡的懸崖峭壁,並且因為島上有磷酸鹽礦,在開發時留下了許多礦洞,於是修建了各種防禦工事,大量水泥改造的碉堡和地堡遍布全島,每一個洞穴基本上都被改造成戰術支撐點,洞穴之間以隧道連通,形成交叉火力並且相互支援。如果攻擊其中某一個據點,必然會使自己暴露在其他據點的火力之下。烏默布羅格山的複雜地形完全是進攻者的噩夢,防禦者的天堂。


美軍在這兩場戰役中,對守軍坑道工事的偵察極為不足,準備更欠充分,這將使他們付出血的代價。


3


坑道戰不是死守不出


成功的坑道戰不是死守坑道工事,而是坑道與表面陣地、攻勢與防禦有效結合的「積極防禦」戰術。


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對此進行了完美詮釋。


他們並沒有單純地依靠坑道作戰,而是表裡配合從而發揮巨大的威力。志願軍的作戰形式,通常是利用坑道避開敵強大的火力,保存自己的實力;依託表面陣地工事,在後方炮火支援下以短兵火力有效打擊殲滅進攻之敵。


志願軍在上甘嶺作戰


為了提高組織統一性,增強坑道的防禦能力,45師師長崔建功特別要求各部打破番號編製,以坑道為單位成立黨支部,後來證明,黨支部成為坑道指戰員最信任的團結和領導核心。同時,崔建功還命令各部加緊訓練新的後備連隊,炮兵要及時準確地支援坑道部隊,特別是打擊破壞坑道的敵人。


因此,作戰時,志願軍能夠協調一致,對退守坑道時機的把握非常成功

在兵力和彈藥不能保證擊退敵人衝擊,並且在短時間內不能得到後方部隊增援的情況下,志願軍部隊會果斷退守坑道。


反之,如天色已近黃昏,敵攻擊已成強弩之末或增援部隊即將到達的情況下,這時轉至坑道外作戰,佔據主動地位。

而戰役進入坑道戰階段後,敵人(主要是韓軍第8師)除了通常的炮火封鎖和直接摧毀外,還用石頭和鐵絲網圍堵坑道口,用土工作業的方式對坑道進行爆破,用汽油彈、毒氣彈、燃燒彈甚至是火焰噴射器等手段,千方百計對坑道進行破壞。


這個階段在兵力使用上,我防守部隊一般分為三部分:三分之一兵力用於坑道外作戰,三分之一的兵力機動,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于堅守坑道。同時確定了「量敵用兵」的原則,根據敵人進攻規模增減兵力

在敵軍火力準備時,我防守分隊除少量觀察員外全部進入坑道。同時,坑道式火力點內的輕重機槍做好射擊準備,負責抗擊敵人衝擊的分隊也要做好出擊準備。


在敵軍進行炮火延伸後,觀察員將敵軍的路線、人數報給指揮員,然後出擊分隊立即佔領野戰工事,輕重機槍一起開火,配合後方火炮支援盡量將敵軍攻擊陣型打散。

如此,我軍可用較少兵力扛住大量敵軍的進攻。例如12軍31師91團8連當年11月2日堅守597.9高地主峰一天,該連兵力以半個班為單位梯次向前補充,堅守一整天殲敵1100餘人,守住了陣地。



由於減員過多,在堅守597.9高地1號坑道的過程中,我軍官兵以坑道為課堂,


將補充過來的炊事員、運輸員、機關勤雜人員從不掌握作戰技術的生手,一舉訓練成善打冷槍的老兵,圖為8連連長李保成教新兵射擊。


除了冷槍殲敵外,堅守坑道的我軍各部還化整為零,在後半夜敵人懈怠之時,對敵人發起大膽襲擊。例如134團第四連,在堅守坑道的十幾天里,共發動32次夜襲,以3人傷亡的代價消滅70餘敵人,以至於敵人談坑道色變,根本不敢接近志願軍的坑道。


可見,志願軍的坑道作戰完美演繹了「積極防禦」這一作戰理念:在擊退敵軍攻勢的同時,大膽進行夜襲,殲滅敵有生力量,為戰役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而貝里琉島的日軍藉助地利,也使用坑道戰讓美軍吃盡苦頭。


守島日軍的計劃,是遵循科羅爾島總部於1944年7月11日發布的《帛琉地區守備軍制勝訓練》訓令的具體措施,進行海灘防禦的同時對腹地進行縱深防禦。


該訓令認為:

「訓練的最終目標,一是在敵登陸前的艦炮和飛機轟炸中,把我方的損失降到最低;二是在敵軍登陸當晚,趁敵軍立足未穩,武器裝備沒有完全到位時一舉摧毀他們的灘頭陣地。」

同時訓令中還強調:


「敵軍的艦炮和飛機轟炸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每個士兵和軍官應該保持鎮定,在前進時要集中精神,注意利用敵人轟炸的間隙和地形的優勢。」


中川大佐完全領會了訓令的精神,充分地利用了數量眾多的珊瑚洞穴和沉洞,尤其是在烏默布羅格山脈地區,中川的防禦措施發揮到了極致。



日軍最高指揮官中川州男大佐


經歷了瓜島、塞班島全滅的日軍學聰明了,深知美軍巨大的火力及機動優勢,因而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防禦策略:一是在灘頭和腹地精心布防;二是摒棄以前的進攻方式,不再瘋狂地集體猛衝無謂地消耗犧牲,而是相互協作進行局部小規模的持久反擊戰。同時,灘頭陣地在良好的偽裝和堅固的工事中,也大大減少了美軍艦炮對陣地的破壞


註:有證據表明,在戰役後期,島上日軍指揮層之間產生了分歧。有軍官打算集合所有剩餘部隊對機場發動最後的衝鋒以壯烈殉國,而中川卻不同意,堅持貫徹防禦計劃,堅守在防禦工事里做盡量長時間的抵抗。


美軍第一波登陸正好在日軍預先判斷的地點。美軍自以為經過狂轟濫炸的日軍已失去戰鬥力,然而他們擠滿灘頭後,離他們只有三十米的碉堡同時開火,不遠處高地上飛來日軍雨點般的炮彈。美軍第一波登陸就損失了一個營的兵力,只能撤退。陸戰1師的第一波登陸以失敗告終。


此後美軍在日軍防禦最薄弱的地方登陸成功。隨即日軍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反撲。日軍步兵在18輛坦克掩護下橫穿機場北部,強勢出擊。不過這次反撲並不是以前那種送死衝鋒,而是採取了更為協同的形式,步兵個個鎮靜,剋制,訓練有素。不過令人費解的是,日軍的隊形僅僅保持了一瞬間,隨後就土崩瓦解了。美陸戰5團部署在此的火炮、重機槍以及坦克在空中支援的配合下,將反撲的日軍基本消滅。


但美軍佔領機場後,卻遭到愈加激烈的日軍抵抗,前進一步都困難。美軍第一時間立即進駐了自己的飛機,然而其完全控制的只有幾百米的跑道,美軍飛機起降都遭到日軍的掃射和凝固汽油彈攻擊。這種場面在太平洋戰場上絕無僅有。


陸戰1師左翼的陸戰1團更是舉步維艱,從登陸開始就遇到了集結在烏默布羅格山附近的日軍縱深防禦主力部隊。為了讓在困境中的陸戰1團「保持衝勁」,師長魯伯特斯少將在登陸的第二天抵達灘頭的指揮所,調派7團2營增援1團。然而在陸戰1團進攻的過程中,官兵們發現戰前的航拍照片完全沒有反映出山脈地形的猙獰特徵,日軍無處不在的冷槍手、龐大而複雜的坑道防禦網路讓美軍損失慘重。在登陸的第四日,陸戰1團已經形同虛設,傷亡人數達1749人,比全師在瓜島戰役中的傷亡總人數僅少6人。此後美軍將失去戰力的陸戰1團調回帕武武島,派遣81步兵師321團級戰鬥隊替換。


貝里琉島的日軍利用完備的坑道防禦工事,結合連續不斷的小部隊襲擾,也讓美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4


集中靈活使用有限火力,以小博大


美軍吃到如此苦頭,確實是他們撞到了真正的「硬茬」——


上甘嶺戰役他們面對的是志願軍十五軍和十二軍。我軍入朝的部隊中,多數官兵剛剛經歷了解放戰爭的洗禮,具有相當高的戰術素養。到1952年,我軍部隊大部分已經有與美軍作戰的經驗。在戰役過程中,志願軍運用三三制衝鋒、夜襲等戰術得心應手,給美韓聯軍造成很大的傷亡。


而貝里琉島上的日軍,主要由日軍第十四師團組成。該師團屬於日軍在二戰前編成的十七個常備師團之一,裝備精良。在1937年被部署在華北,於1938年的蘭封會戰中,由臭名昭著的土肥原賢二擔任師團長,大殺四方,欠下了中國人民累累血債。更重要的是,島上的十四師團並沒有像大部分隸屬於南方軍的師團一樣被拆得只剩空架子,而是全建制調動,僅僅為了方便運輸放棄了一部分重武器。


不過,無論是上甘嶺的志願軍,還是貝里琉島的日軍,其手中的火力遠不及對面的美軍。但是他們都能夠將不多的重武器集中起來使用,在局部範圍內形成對美軍的火力優勢,從而達到最好的殺傷效果。


志願軍在上甘嶺投入的炮兵部隊有:炮兵第二師、炮兵第七師、火箭炮第二零九團,第六十軍炮兵團,共11個炮兵營,計山、野、榴炮133門、火箭炮24門、迫擊炮292門);高炮部隊有:高炮第六零一團、六一零團各一部,高炮獨立第二十營、獨立第三十五營,計高炮47門。



志願軍炮擊「聯合國軍」陣地


在貝里琉島上,日軍雖然進行了輕裝化,但島上仍有日軍陸軍第818野戰炮兵第一大隊,配有8門75毫米火炮和4門105毫米榴彈炮;此外,還有一支輕型高射炮部隊,第33、第35、第38機關炮部隊,配有20毫米機關炮;兩個迫擊炮中隊,每個中隊配有10門81毫米迫擊炮;外加一個配有4門150毫米的迫擊炮中隊。


海軍方面,警備隊配有8門120毫米的雙聯跑、3門200毫米的岸防炮(沒有彈藥);第114和第126高射大隊配有單管和雙管25毫米自行火炮(約30門)以及13.2毫米機槍。從損毀的飛機上拆下來的12門20毫米機關炮,安裝在臨時搭建的基座上,架設在機場周圍。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將炮火用於清除坑道口的敵軍和反衝鋒,高效使用,幾輪齊射能夠摧毀敵方70%以上的工事,為志願軍奪回有重要價值的高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貝里琉島戰役,日軍則通過高地上的火力點對在一處山谷集中的美軍進行火力覆蓋,並組織了步兵與坦克進行反衝鋒。美軍幸虧有8輛謝爾曼坦克穩住陣腳,才沒有全線崩潰。



日軍的反衝鋒


不僅如此,兩場戰役的守軍合理運用重武器外,也十分重視對單兵火力的發揮。在上甘嶺戰役,四十五師在23天的戰鬥中,就消耗10.65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餘根爆破筒,這還不包括搜集敵方遺棄的手榴彈、手雷。至於日軍,配備到小隊的擲彈筒更是美軍的大麻煩。



日軍的擲彈筒,很好地增強了200米以內的火力


5


為什麼中國軍隊的坑道戰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雖然這兩場戰役有著相當多的共同點,但為何會出現貝里琉島上的日軍被幾乎全殲、島嶼被美軍佔領,而志願軍雖然付出較大傷亡,陣地卻巍然不動的兩種不同結果呢?


其一,兩支守軍堅守陣地的決心及處境不同


五聖山是至關重要的戰略要點,上甘嶺是通往五聖山的門戶,具有相當的戰略意義;同時,上甘嶺戰役是面對「聯合國軍」進攻的一次堅決回應。上下官兵都憋著一口氣,想要打出威風。而事實也是如此,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再也不敢發動營以上的進攻。這場戰役,打出了中國人的脊樑。


同時,志願軍對坑道人員及物資的補充極其重視,就算冒著再大的傷亡也要保證坑道的可持續作戰能力,這對維持士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戰鬥中,有時一個運輸排四五十人執行運輸任務,能活著回來的只有兩三個人。有時返回的運輸人員還要負責將傷兵運輸下火線,更增加了通過敵火力封鎖的難度。在一次夜間作戰中,134團8連炊事班奉命給1號坑運送彈藥,被敵火力點阻擊後只能返回;後來帶上1挺輕機槍和爆破器材後將敵火力點炸毀,才得以進入坑道。


除了物資,運進坑道的還有許多精神食糧,一位戰士在信中寫道:

「我們除了戰鬥以外,就是說笑和娛樂,談著我們的勝利,談著祖國的偉大,還唱著歌曲。我們的心情永遠都是愉快的,絲毫沒有因為被敵人封鎖和破壞坑道口而感到恐懼,因為我們知道任務的重大,明確戰鬥的意義,堅信我們一定勝利!」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憑藉高超的戰術素養和完備的工事,還有高昂的戰鬥精神以及極強的耐力,扛住了「聯合國軍」一次次的衝鋒,完滿地完成了任務。



坑道中的志願軍官兵


而日軍不同。


日軍在當時的太平洋戰場的戰略是建立所謂的「絕對國防圈」——由菲律賓為核心的內圈和與馬里亞納群島為邊緣的外圈組成。日軍將精銳派往外圈的塞班島、拉包爾等地,內圈多為編入很多新兵的「架子師團」。然而,隨著美軍「蛙跳」戰術的施行,許多島上的精銳日軍陷入被孤立的境地。1944年上半年,美軍已經攻克塞班島,轟炸機已經可以抵達菲律賓和日本本土,而內環的日軍也根本不可能突破美軍的封鎖到達貝里琉島,島上的日軍實際是守著一個幾乎被拋棄的島嶼


美軍的封鎖也使得島上的日軍彈盡糧絕,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9月22日,帛琉主島的日軍第14師團決定向貝里琉派發援軍,當天下午10時三十分第14師團步兵第15聯隊第3大隊1個中隊250人,從主島搭乘海上機動第1旅團輸送隊第1中隊的6艘舟艇先行出發,23日上午5時竟奇蹟般地衝過美軍封鎖線在貝里琉島登陸成功,只傷亡了14人。9月23日晚8時30分第14師團步兵第15聯隊第3大隊主力以及500名搬運工共計1200人攜帶大量補給物資前往貝里琉島登陸,但中途被美軍發現,日軍攜帶的補給品全數被毀,僅幾百步兵攜帶少量彈藥與貝里琉日軍匯合。此後由於美軍加強巡邏,帛琉主島日軍再也無法給予貝里琉島任何支援。



美軍在貝里琉島上的機槍陣地


所以,貝里琉島戰役中,孤立無援的日軍幾乎毫無勝算。日軍早知貝里琉島最終會落入美軍的手中,他們的坑道戰不過是更加有效地消耗美軍,並希望藉此來爭取足夠的時間為議和增加籌碼而已。


其二,志願軍的頑強進攻與日軍的自殺式衝鋒有本質區別


有許多人覺得,志願軍面對敵軍優勢火力還敢於衝鋒與日軍的「萬歲衝鋒」有相似之處,但其實這是個謬誤。


志願軍的無畏衝鋒,往往是面對一個極有價值的目標才會發動。在衝鋒時,有嚴格的戰術要求,如三三制等梯次增加兵力法。在上甘嶺戰役的坑道作戰階段,志願軍縱深部隊為支援坑道部隊,先後以二到五個連不等的兵力對537.7高地組織過七次反擊,曾三次奪回了全部陣地。在597.9高地,以兩個班到九個排的兵力組織過五次反擊,曾一度佔領主峰。這些反擊,都使坑道部隊得到了物資和人員的補充,增強了坑道的力量,為大反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志願軍的夜襲行動


日軍的「萬歲衝鋒」,往往是在無法守住陣地亦或是彈藥用盡的情況下,面對敵方優勢火力,沒有己方火力壓制的情況所進行的自殺式衝鋒。雖然如塞班島等戰役,由於美軍輕敵將陣地設得過於靠前而讓日軍得手,但多數情況下,既然是毫無戰術可言的自殺式衝鋒,許多日軍像火雞一樣被美軍的子彈「點名」。受「武士道」思想荼毒的日軍士兵,往往會受到上級或者同伴的逼迫而進行自殺式衝鋒,從而使日軍損失了大量的機動兵力,也為後期日軍的兵員素質下降埋下巨大隱患。


在貝里琉島戰役中,雖然日軍一開始冷靜而剋制地進行步坦協同作戰,但是在進攻過程中有士兵沉不住氣,把隊形跑亂了。不僅如此,日軍在對反擊的時機把握做得不盡如人意。日軍的反擊不是在美軍尚未在灘頭立足、物資堆滿灘頭之時,而是在美軍已將重武器運上島、嚴陣以待之時。這種反擊對於整個戰役來說,只能是聊勝於無。



日軍萬歲衝鋒


所以說,志願軍的衝鋒表現的是大無畏和對勝利的渴望,而日軍的「萬歲衝鋒」表現的是瘋狂的絕望,兩者有本質區別


6


合理利用坑道戰,避開敵軍鋒芒


從這兩場戰役來看,面對遠比自己強大、甚至火力「無限」的敵軍,守軍只要具備人員精銳、合理利用地形、合理分配火力、保證有一定數量機動兵力的投入等要素,是可以成功堅守,直至完成阻擊任務的。


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二戰時那種大兵團突擊和火力覆蓋的思想早已過時。鑽地炸彈的技術成熟、精確制導武器的大規模使用,逐漸將坑道作戰的弊端放大。坑道工事存在著很多缺點。


首先就是構築極為費時費力,構築過程中遭敵火力襲擊和發生的事故會造成一定的傷。志願軍第一線陣地的坑道歷時半年才完成。各部隊在緊張的戰鬥間隙抽調出大量人員來構築坑道,有的部隊出工率達99%,少的也在50%左右。在堅硬的石質山體中構築坑道,對缺少現代作業工具的我軍來說十分困難。長時間的高強度勞動使志願軍戰士體質下降,加之在坑道內很少見到陽光,許多部隊患上了維生素a缺乏症和夜盲症,影響了我軍戰鬥力的發揮。


其次,坑道工事本身射界窄,火力死角大,對發揚火力不利。坑道工事除了坑道口可對敵進行觀察外,對坑道外情況很難了解。坑道位於山體內,對無線通訊有較大的阻隔作用。一旦表面陣地失守,堅守坑道作戰就會變得極為被動和艱苦。空間狹小、空氣渾濁的坑道很容易使守軍患上疾病,疾病也更容易傳播。坑道本身作戰功能較弱,退守坑道後如果不採取積極的戰鬥行動則不能夠拖住敵人,形成消極防守。


最後,坑道作戰對後勤保障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很容易被敵軍封鎖補給。補給一斷,坑道的抵抗力量將會成倍減弱。不過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技術的進步,上述難題正被我軍逐一攻克。


但是即便在現代戰場上,面對「不對稱」的戰局,坑道戰的優點顯而易見。


防守人員能夠依靠堅固,隱蔽的防禦工事大大提升在敵方火力下的生存率,為表面陣地作戰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即使敵方火力再兇悍,要徹底打贏一場戰爭也並不能光依靠強大的火力。而坑道戰的特點就決定了進攻方難以大規模展開部隊,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戰鬥。


所以,坑道戰是消耗進攻方人力、物力、財力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能夠對進攻一方的人員造成相當大的精神壓力。而久攻不下也會在國內引起相當不利的輿論


例如,在阿富汗戰爭中,游擊部隊依靠阿富汗崎嶇複雜的地形構築了龐大的地下網路,坐擁主場之利,不斷地給予漂洋過海而來的美軍連續的殺傷,讓美國深陷戰爭泥潭。


戰爭向來不是僅靠在戰場上定勝負。在戰爭中,如果較弱的一方能夠穩住陣腳,認認真真打一場消耗戰的話,結局未免一定會是強勢一方勝利。


所以,就算現代戰爭的技術如此發達,能夠合理地採用坑道戰,避開敵軍鋒芒,發揮自身長處,仍然不失為當代不對稱戰爭中一種很好的作戰思路。


參考資料:


《抗美援朝戰爭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貝里琉島1944——煉獄之戰》【英】吉姆·莫蘭 【美】戈登·L·羅特曼;


《山體內的搏殺——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坑道攻防作戰》 竇超;


《鐵血豐碑——從《上甘嶺》看志願軍坑道防禦作戰》 竇超;等。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這才是戰爭 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81年前的今天,與日寇激戰的西北軍拿的是大刀,吃的是棒子麵
不破樓蘭終不還,解放軍也有此壯舉,600騎兵建奇功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