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為什麼夏季出汗容易黏黏的?中醫說的「暑必挾濕」你真懂嗎?

為什麼夏季出汗容易黏黏的?中醫說的「暑必挾濕」你真懂嗎?

夏季雖然炎熱,但是也不乏雷雨,很多人覺得一出汗就是黏黏的,好像體內濕氣比較重,為什麼其他季節出汗沒有這種感覺呢?因為中醫認為,「暑必挾濕」「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所以,一到夏天,祛濕成了養生的熱點。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科普文章大談祛濕的方法,卻很少提到祛濕的分類,然而不同體質的人祛濕的方法有不同,如果方法選擇錯誤,不但祛濕效果打折扣,甚至還傷身體!

這裡為大家介紹三種常見的體質祛濕方法。


體內有寒濕需要溫中祛濕

寒濕是一種疾病。中醫認為寒濕包括外感寒濕和內生寒濕兩個方面。外感寒濕:外感寒濕邪氣,氣血運行受阻。內生寒濕:寒濕內困而損傷脾陽,或脾腎陽虛而寒濕內停。

外感寒濕以關節、筋骨疼痛為常見症的證候;內生寒濕以畏寒肢冷,腹痛泄瀉,或浮腫為常見症的證候。

可採用一些偏溫的藥材,少量吃一些龜鱉、熟地等滋膩的東西,以及五味子、訶子、烏梅等酸澀收斂之物,在煲湯、炒菜時可適量添加薑片、花椒等。


體內有濕熱者需要甘涼祛濕

濕熱,是熱與濕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濕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濕熱流注關節則謂濕熱痹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濕熱(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腸道濕熱等證。

這類人應該注意「甘涼祛濕,使濕去熱孤,濕熱之邪相繼而解」,因為濕與熱常相合傷人,濕熱侵襲人體,如油和面,纏綿難解,應多吃苡仁、杏仁、薄荷、檳榔、綠豆、扁豆、蓮子等偏涼的葯膳。

體內寒熱夾雜濕邪者需要辨證施治

體內寒熱夾雜濕邪者是最不好觀察的,他們既有寒濕表現,又有熱濕表現,既怕冷又容易上火,有疑似表現的人,可以找中醫辨證施治。

濕邪較重的人,應以祛濕為要,為後續的治療打開道路,避免葯膳過於寒涼或溫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養生快線 的精彩文章:

減肥真可能會抑鬱嗎?錢楓蔡依林都這麼說,女孩子更要注意

TAG:健康養生快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