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過去一年63%的成年人一本書沒讀!讀書的魅力就這樣被遺忘了?

過去一年63%的成年人一本書沒讀!讀書的魅力就這樣被遺忘了?

編者的話:6月30日,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發布了一個數據,2017我國年滿18歲的成年人中有63%一本書也沒讀過,包括紙質書和電子書。在工作、學習之外的業餘時間,大家已經習慣了玩遊戲,刷視頻等,對一些人來說,很難靜下來好好讀一本書。面對這樣「扎心」的事實,我們不禁思考,讀書的魅力真的被人遺忘了嗎?

伴隨著人均閱讀量低的事實,是社會上的一些讀書無用論,讀了那麼多書,不還是一樣坎坷地過一生。而與此相對的是,人們總是滿足於瞬間刺激、即時反饋的樂趣,也期待著能用有限的時間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是不讀書的損失卻是伴隨整個人生的,讀書才是一個人最具眼光的「長線投資」。

愛讀書的人有定力、少焦慮

現代社會,焦慮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匆忙的生活節奏、物質發達的背後,卻是一顆顆煩躁而孤獨的心。不管經濟狀況如何,精神上的愉悅總是奢侈品。

人在某種程度上很容易被思維所困住,在眼前的困境中掙扎,心靈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自由的。如果花上兩個小時沉浸在書中,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長久積累下來,對心理狀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當生活漂泊不定的時候,特別需要有東西讓自己定住。

梁文道曾說,自己特別信任書,想知道一些不懂的事情,以及該如何面對身邊的事情,書都沒辜負過自己。是啊,人生中很多無解的問題,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即使沒有答案,也能帶給你坦然面對的決心,或者更多的思考。

觀察那些熱愛讀書的人,相對來說比較淡然,其內心的充實感能抵禦一些煩惱。怪不得楊絳先生說:「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讀書拓寬眼界,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除了擁有現實世界之外,讀書人還擁有另一個更為豐富的世界,一本本書充分展示了這個世界的豐富性、多樣性和複雜性。通過閱讀,一個人可以構建出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受邊界的制約,個個都不相同,這會讓自己更有存在感。

作家安·摩根(Ann Morgan)在TED演講中說,她一直以為自己算是讀書比較多,與時俱進的人,但是自己的書架上只有英國和北美地區的書。於是,她決定把自己閱讀範圍擴大到世界。在別人的幫助下,她如願讀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書。

通過這個行為,她明白了只有享受閱讀的人才能體會書籍的強大能力,讓一個人走出自己的思維局限,進入別人的思想領域。而尤其是當你讀那些在文化上與自己的觀念大為不同的書,能帶來巨大的啟發,這是其它事情無法帶給自己的體驗。

經歷過這樣世界級的閱讀,與不熟悉的想法產生碰撞,也會帶給你一些思維方式上的認知,在看世界時自己有哪些盲點,之前的世界觀有多狹窄。

讀書多的人好奇心重

一個真正愛讀書的人,通常不會局限於某一領域的書,可能同時對幾個領域的書籍都懷有興趣。他可能喜歡看中國文學,也喜歡看國外圖像小說;喜歡看中國史,也喜歡看關於德國的書;喜歡看心理學,也喜歡看設計類的原理。當一個人讀書的口味越來越廣,我們會發現他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抱有好奇心,願意去進行更神層次的探索。

愛讀書的人會在書與書之間形成聯結,哪怕是一個名詞、一個腳註都能將自己領入新的探索領域。這種由書而產生的聯結不斷驅動著一個人的好奇心,產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這樣的人不會滿足於現有知識,總是會朝著更廣闊的領域遨遊。這其實也是西方教育體系中「通識教育」的要求。

只看到富豪的錢,卻沒看他讀的書

這裡說的讀書不等於得到文憑。眾所周知,比爾·蓋次沒讀完大學,早早便從哈佛退學,但他一直保持著大量閱讀的習慣,經常向我們分享他讀過的書。而且,除了社會科學類的書,也總是向我們推薦一些精彩絕倫的小說。他還提過自己讀書的方法,平時看書會記筆記,更多地閱讀紙質書而非電子書,每天晚上都讀一個多小時的書。

「股神」巴菲特更是被合伙人稱為「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而扎克伯格、埃隆·馬斯克等矽谷大神,都是出了名的愛讀書。這些極其成功的人達到這樣世界級的智慧、眼光和水準,不僅僅是靠本身的智商,也靠著讀書,在日常生活中手不釋卷,源源不斷地汲取知識。

所以,與其談論「選擇大於努力」,感嘆生不逢時、讀書無用,不如踏踏實實地將讀書視為日常,找到自己的努力路徑。當你有足夠多的積累和見識,選擇也就自然而然地多起來。

讀書人的有趣,讓人從心底里愉悅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查令十字街84號》,這本書記錄了紐約女作家海蓮和一家倫敦舊書店的書商弗蘭克之間的書緣情緣。人與人在書中的相遇,產生的樂趣讓我們如此動容。即使無法碰面,精神上的交流也能讓人倍感愉悅。毫無疑問,書能將我們聯繫在一起,跨越政治、區域、文化、社會、宗教的隔閡,與讀書人的精神共鳴正如一場場奇妙的旅行,沿途的風景同樣迷人。

而在現實生活中,與讀書人的交流,總能給我們帶來思想上的驚喜。許多人都喜歡看《圓桌派》這樣的精彩對談,不管是聊現實還聊理想,總讓你有所沉思;或者聽高曉松侃侃而談,細說人類種種值得嘮叨一番的事情,用大寫的有趣擺脫日常的無聊瑣事。

這些節目之所以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就在於這些年長而思想豐滿的人物,長久的閱讀經歷為讓他們總能說出一些讓即使你在地鐵上也會忍不住點頭稱讚的觀點。而反觀從來不讀書的人,談話的範圍不外乎日常生活,也總是如蜻蜓點水一般,很難深入下去。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在哪兒?最根本的還是一種更寬廣的可能性,如果將思想局限於某一領域、某個階段,或許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對精神生活的探索。不讀書的人,即便走遍這個世界,也未必能看懂這個世界。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編整,圖片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成剛在路上 的精彩文章:

錄取不公?哈佛官司纏身,被指壓低亞裔錄取人數
這兩種能力遠比金錢重要,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TAG:周成剛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