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上海記憶,海派文化見證:石庫門

老上海記憶,海派文化見證:石庫門

石庫門

Shikumen

石庫門作為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記錄著上海人熟悉卻正逐漸遠去的生活方式,洋溢著這個城市最本質最淳樸的氣息,散落城市各處的石庫門裡弄彰顯著這個城市的文化特點——「海納百川,兼容並蓄」。

中共一大會址(樹德里)

?

PART I

石庫門的源起

石庫門作為上海里弄住宅某一時期的基礎單元,其發展與上海里弄住宅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里弄住宅最初出現在上海,是租界人口發展的結果。「里」是住宅片區的名,「弄」又稱巷子,二者共同構成住宅片區的支架結構,建築單元呈聯排式布局。

上海里弄住宅(大德里、恆安坊)

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軍攻佔上海縣城以及後來太平天國攻打上海,上海縣城和附近其他縣富人恐慌,紛紛湧入他們認為相對安全的租界,英商抓住機會,打破「華洋分居」局面,為逃往租界無房居住的富裕華人建造了大批英國倫敦毗連式的木板房,成為里弄住宅的雛形。鑒於木板房易燃且安全性低,人們開始思考更好的替代建築形式,石庫門應運而生。

石庫門,分為早期石庫門和後期石庫門。

?

PART II

早期石庫門

19世紀70年代,早期石庫門誕生,其建築形制源於江南傳統民居,採取立帖式木構架承重,一般是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樣式,平面布局延續傳統民居中軸對稱特徵,大門位於中軸線上,進門後是天井,正對客堂,兩側廂房,客堂後面是橫向樓梯,緊接著是後天井及灶披間,二層和一層大體類似。

早期石庫門平面形制(三開間、五開間)

外觀上,也頗具江南民居特色,如粉牆黛瓦、落地長窗、花鳥磚雕及帶有雀替的門、馬頭形式或觀音兜壓頂的封火牆等。

石庫門因脫胎於傳統江南民居,更能給上海地區的人們帶來親切感和愉悅感,也更能被接受。因其烏漆實心厚木大門外有一圈石頭門框,所以被稱為「石箍門」。後因寧波、紹興語言口音「箍」、「庫」不分,「石箍門」就訛作「石庫門」了,這就是後來所稱的早期石庫門。

早期石庫門歷史照片

?

PART III

後期石庫門

20世紀10年代,上海人口進一步增長,由於社會發展,傳統家族聚集居住演變成了小家庭分居模式,為了滿足不同階層的住房需求, 單開間戶型逐漸增多,三開間兩廂房和兩開間一廂房逐漸減少。此階段,雖然建築整體外觀保留了早期石庫門裡弄住宅的形式,但單套平面布局和房屋外部裝飾都出現了明顯的中西合璧趨勢。

平面布局方面,後期石庫門增加了後廂房的布置,因而長方形後天井面積縮小。在灶披間上加蓋亭子間,位於樓梯轉彎處,房間的面積很小,因為通常朝北不見陽光,冬冷夏涼,通常做儲藏間或傭人房;在亭子間上方加建曬台,作為夏季乘涼、晾衣曬被、種植花草的室外活動場所。

在這個階段,從總體上講,每戶住宅的中心軸上還基本保持著由天井-客堂-後天井-附房的空間構成。天井雖小,但具備江南傳統民居中天井的特徵,外牆對外的封閉性還較強,甚至此時的房子可以看成是江南傳統民居更加緊湊地搬到西式聯排布局後折衷而成。

後期石庫門平面形制(單開間、兩開間)

後期石庫門平面形制(三開間)

外部裝飾方面,石庫門門楣大多採用西式山花裝飾,除了半圓形、三角形門楣外,還增加了長方形門楣,並且鑲嵌有西式柱頭花飾和線腳。早期石庫門的馬頭牆、觀音牆也被改成了歐式建築風格的山牆,並且多採用巴洛克風格並配嵌西式裝飾紋樣。

吉慶里

建築細部裝飾(吉慶里)

斯文里(上海最大的石庫門裡弄)

由於這些變化的產生,人們把這一時期的石庫門統稱為後期石庫門。

?

PART Ⅳ

新式里弄

20世紀20年代,上海開始出現新式里弄(不算作石庫門裡弄),新式里弄以磚牆承重取代了石庫門的立帖式木構架承重。

平面布局方面,新式石庫門總平面注意通風、採光,一般做到盡量朝南向,總平面布置呈橫向聯列式。單體平面雖然仍是單開間和兩間一廂,但是內部起了變化,原來石庫門的客堂、前樓、廂房改進為起居室、卧室,還增設衛生間;開間與進深的比例,老式石庫門1:3,新式石庫門改進為1:2,流行開間闊、進深淺的平面;橫向後天井改進為縱向後天井,以利對面鄰屋有較大通風和採光空間;層數向三層發展。

新式里弄平面形制(單開間、兩開間)

外部裝飾方面,新式里弄以磚牆承重,屋面架人字木屋架,山牆上做西洋花飾和線腳。外牆採用清水牆和水泥粉刷牆,石庫門取消門楣,外觀簡潔,門框改用水泥,門套有水泥、汰石子還有西式柱。

高福里

怡安坊

?

PART Ⅴ

小結

20世紀20年代以後,新式里弄、花園裡弄和公寓式里弄接踵而至,石庫門的形式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花園洋房及別墅,但石庫門裡弄這一風靡一時的建築風格早已在上海這座城市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石庫門是上海「海派文化」發展史的見證者,而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融匯中國吳越文化與西方文化因素的「海派文化」也造就了石庫門的輝煌。石庫門的建築形式中西合璧,自由組合;建築元素包羅萬象,兼收並蓄;建築符號深入生活,成為市井文化;建築裝飾的虛浮與建築設計營造的精明實效,矛盾統一。

石庫門,不僅見證了上海近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同時也在我國建築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不可磨滅的一筆。

【參考文獻】

[1]趙李娜.當代上海石庫門的文化功能與精神內核[J].文化遺產,2016(05):56-63.

[2]吳亞生.石庫門裡弄——上海區域文化特色的源起與展望[J].裝飾,2016(04):34-36.

[3]季國良.城市化背景下上海石庫門裡弄住宅的特質[J].民俗研究,2015(02):155-160.

[4]王潔.歐洲建築文化對上海石庫門裡弄的影響[J].公共藝術,2013(02):79-82.

[5]華贇傑. 上海石庫門裡弄的現狀、困境與發展對策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2.

[6]徐景達.石庫門——典型的上海民居[J].住宅產業,2012(01):68-72.

[7]萬勇,葛劍雄.上海石庫門建築群保護與更新的現實和建議[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51-59.

[8]張鷹,王沫.淺析上海石庫門裡弄建築的演變及裝飾特點[J].美與時代(上半月),2009(12):73-77.

[9]黃岩松.上海石庫門住宅的特徵和變遷過程[J].安徽建築,2006(06):41-43.

[10]楊秉德.早期西方建築對中國近代建築產生影響的三條渠道[J].華中建築,2005(01):159-163.

[11] 姜慶共,席聞雷.上海里弄文化地圖:石庫門[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03):174-159.

[12]陳海汶.上海石庫門[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01):67-171.

[13] 曹煒.開埠後的上海住宅[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24-40

(審讀:叢綠編輯:俞菲)

微信名: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

微信ID:SJTU-IRCAH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