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耳朵眼」堪稱天津三絕良心,價格略貴但並不像狗不理那麼離譜

「耳朵眼」堪稱天津三絕良心,價格略貴但並不像狗不理那麼離譜

津門「三絕」,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耳朵眼炸糕,都是百年老店,在當下來看,實力最強的是桂發祥麻花,已是上市公司;最貴的是狗不理包子,老百姓吃不起;最好的是耳朵眼炸糕,是目前天津除了煎餅果子之外,少數能不輸於全國各地小吃的一種天津風味,是外地人來天津必吃的小吃。

清末光緒年間,小販劉萬春在北大關、鼓樓一帶走街串巷,現包、現炸、現賣黃黏米面炸糕,人稱「炸糕劉」。1892年,劉萬春跟外甥張魁元爺兒倆,在北大關東側「耳朵眼衚衕」旁買下一處小門臉房,開了「劉記炸糕鋪」。30年代,劉萬春給「劉記」起了個字型大小叫「增盛成」,但這個字型大小不好記,反而是旁邊「耳朵眼衚衕」辨識度更高,炸糕出了名,天津人直接管它叫「耳朵眼」。

「耳朵眼」堪稱天津三絕良心,價格略貴但並不像狗不理那麼離譜

任何一種小吃,要想揚名,最關鍵在於選料和操作工藝。耳朵眼炸糕的選料、配料、手工操作都有嚴格標準。首先來說是黃黏米,要用天津楊村河西務一帶的北河、津西霸縣一帶的西河兩地的黃黏米,非上等不取,非黏品不要,在水裡泡漲之後,用石磨磨成糊狀,裝在布袋裡,經淋水、發酵後,兌好鹼,做成麵皮。

天津出產的硃砂紅小豆煮爛,用細銅絲羅搓沙,加入熬好的紅糖汁,一斤硃砂紅小豆兌一斤七兩五錢紅糖,加入玫瑰、桂花,炒製成豆沙餡,口感細膩、沙甜。

炸的時候是重點,要用全部的小磨香油,這還真不是吹,有史可查。溫油下鍋,勤翻勤轉,改大火炸透,一不能焦糊二不能漏餡,色澤金黃,外皮上還要有「爆刺兒」,吃起來外皮酥脆不艮,內里柔軟糯粘,豆餡細甜爽口,別有風味。劉萬春還琢磨出不同季節的不同標準,如兌鹼標準、時間標準、火候標準,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真可謂精工細作。

「耳朵眼」堪稱天津三絕良心,價格略貴但並不像狗不理那麼離譜

50年代中期公私合營,商業部門為耳朵眼炸糕鋪修繕了店堂,樓下加工,樓上賣座。天津市成立油脂公司、食品公司、糧食供應公司,這些公司為幫助飲食行業保持食品特殊風味,供應了必需的材料,因為耳朵眼炸糕必須用芝麻香油炸,才能保持老味道,所以物資部門專門為「耳朵眼」特批供應香油,當時炸糕賣九分錢一個。

60年代經濟困難,傳統投料的香油被雜油、雜豆取代,操作也日漸粗糙,耳朵眼炸糕質量下降,失去了風味特色。直到1978年,天津市飲食公司正式將店名定為「耳朵眼炸糕店」,逐漸恢復傳統。

「耳朵眼」堪稱天津三絕良心,價格略貴但並不像狗不理那麼離譜

仍有不少老顧客反映,耳朵眼炸糕的傳統特色風味還沒有完全恢復,不如過去味道好。「耳朵眼」回應,事實確是如此,原因主要是原材料供應不足,過去耳朵眼炸糕店用的香油、黃黏米一直由糧食部門專門供給,現在沒了,只能用江米代替黃黏米,豆油代替香油,甚至使用棉籽油。60年代以前炸糕售價每個九分錢,可是80年代價格壓到七分錢,和其他炸糕鋪價格一樣,想提高質量也不容易。

但耳朵眼炸糕店仍在努力改進,每100個炸糕的投糖量,由二斤增加到三斤,用油由一斤六兩增加到二斤半。聘請了退休老職工擔任技術指導,把鋼磨換成石磨,使磨出的江米面質地細、有粘度、起酥皮。每鍋由下炸糕300個減少為160個,實行水磨發酵、煮豆過絞刀、熬糖炒餡、溫油下鍋等傳統操作方法,炸糕皮面外酥里粘、豆餡黑細香甜,風味特色日漸突出。不過恢復風味也意味著漲價,耳朵眼炸糕優質優價,一兩一個,售價一毛一分錢。

「耳朵眼」堪稱天津三絕良心,價格略貴但並不像狗不理那麼離譜

80年代是耳朵眼炸糕的第二個黃金期。1983年年底,天津市舉辦優質食品展銷會,有349種食品參加,評選出最佳食品10種、優秀食品21種。最佳食品包括:耳朵眼炸糕、大福來鍋巴菜、桂發祥麻花、芝蘭齋糕乾、明順齋燒餅、川魯飯莊什大酥、桃李園飯莊宴席點心、塘沽大眾飯館如意年糕、起士林餐廳大板巧克力、狗不理包子。

當時,耳朵眼炸糕店每天接待近2000名顧客,其中不少人是外地遊客。因為炸糕鋪不設座位,只好舉著炸糕在路旁吃。後來炸糕鋪壓縮了製造室,騰出房間,擺上四張餐桌和椅子,裝了吊扇,提供了一個小店堂,可以坐下來吃東西了。

為了讓老百姓能就近購買,「天津三絕」還分別在各區建立分號,桂發祥麻花店建立了六個分號,狗不理包子鋪設立了五個分號,耳朵眼炸糕店設立了八個分店。

「耳朵眼」堪稱天津三絕良心,價格略貴但並不像狗不理那麼離譜

這段時間耳朵眼炸糕太火了,甚至出現了「炸糕黃牛」。七八個小玩鬧守在河北大街耳朵眼炸糕店門前,每天清晨五點鐘店門一開就擠上去,四個男的排隊,三個女的輪流夾塞插隊,一共要買100多斤炸糕。那時候耳朵眼炸糕店每斤炸糕售價一塊八毛,「炸糕黃牛」轉手賣兩塊五到三塊,每人能賺十幾塊錢。炸糕店將一次限購由五斤改為三斤也沒用,規規矩矩排隊的顧客和售貨員都十分生氣,售貨窗口數次關閉,但窗口只要一開,「炸糕黃牛」就會擠上去,非得等他們買夠了數,售貨窗口前才能恢復正常秩序。

90年代初,耳朵眼炸糕店改為公司,又辦起了耳朵眼飯店,建成了耳朵眼食品廠。1997年,耳朵眼炸糕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華名小吃。「耳朵眼」還曾跨界生產麻花,獨創了「耳朵眼豆餡酥條麻花」,選用優質麵粉、白砂糖、特級植物油為主料,配以芝麻、葡萄乾、核桃仁、青梅等八種小料,經十六道工序加工,酥脆中帶有豆餡的軟嫩清香,不過術業有專攻,老百姓吃東西也認牌子,耳朵眼麻花不倫不類,最終銷聲匿跡。

「耳朵眼」堪稱天津三絕良心,價格略貴但並不像狗不理那麼離譜

現在的耳朵眼炸糕,個頭比以前小了,四五塊錢一個,裝在一個印著商標的紙袋裡,是不是用黃黏米,是不是用香油炸的,操作流程變了多少,都不太好說。但平心而論味道還是不錯,足以與全國各地的小吃PK。雖然比其他的炸糕稍貴,可也沒像狗不理包子那麼離譜,可以說是天津「三絕」的良心。

天津炸糕,除了「耳朵眼」,還有一種陸記燙麵炸糕,也是老時年間傳下來的,顧名思義是用開水燙麵,揉光揉熟了,下劑包餡炸制,呈老紅色,面軟而不粘牙。當年繁華程度可與南市三不管匹敵的河北鳥市,曾盛傳一句話:「郝益謙的肉餅兩層皮,陸一萬的炸糕吹糖人。」後半句的意思是說,陸記的燙麵炸糕跟吹足了氣的「糖人」似的,看著就有食慾,吃起來更是酥香可口。80年代十月影院旁風味飲食一條街上的利民粘食部,也經營傳統炸糕、切糕、麻團、涼果、驢打滾,也是名聲在外。

其實炸糕並非天津獨有。廣東有一種擂沙湯圓,跟炸糕差不多,只是不用油炸;青海西寧水井巷的何家油炸糕,福建上杭油炸糕,都有些名氣;東北地區、山西、河北、內蒙也都有油炸糕,分豆餡、糖餡、菜餡三種,吃起來也是外酥里嫩,回味無窮。但說實話,都不如天津「耳朵眼」。(文:何玉新)

「耳朵眼」堪稱天津三絕良心,價格略貴但並不像狗不理那麼離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