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君子之格

君子之格

原標題:君子之格



齊宣王召見顏斶,一見面就滿不在乎地呼喝,

「顏斶,上前來!」


顏斶也針鋒相對地說,


「大王,上前來!」


宣王很不高興。這時,宣王身邊的左右近臣便攻擊顏斶道,

「大王是君,你是臣;大王說,『顏斶,上前來!『你也說,『大王,上前來!』可以嗎?」


顏斶回答說,我上前是趨炎附勢,大王上前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趨炎附勢,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


宣王怒容滿面,直接呵斥顏斶道,「是王尊貴,還是士尊貴?」


顏斶毫無懼色,「當然是士尊貴,王並不尊貴。」


宣王怒道,「此話怎樣?」

顏斶說,「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秦王下令道:『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內砍柴的,死不赦。』又下令:『有人能砍下齊王人頭的,封邑萬戶,賜金二萬兩。』由此看來,活王的頭,還不如死士的墓。」


宣王聽了,一聲不吭,很不高興。



這時,左右近臣都上前替齊王解圍,「顏斶過來!過來!大王擁有萬乘大國的土地。立有千石大鐘,萬石重的鐘架;天下知仁行義的士人都來到齊國,為我們大王服務;有才有謀的人莫不來到齊國,發揮他們的才能;四方的諸侯,莫敢不服;大王所要之物,無不齊備;百姓們也無不擁護,踴躍推戴。可現在,一般所謂高尚之士,不過稱作『匹夫』、『徒步』等鄙賤之人而已,往往身處農村;等而下之者,也不過是些邊遠地方里巷看門人而已。士人這樣下賤呀,也真是夠嗆了。」


顏斶則毫不留情地駁斥道

「不對。我聽說,大禹的時代,諸侯有萬國。為什麼會這樣呢?


是由於他們掌握了重教化、治國愛民的方法,並且重視士人,善於發揮他們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於農民,發跡於窮鄉僻壤,終成天子。商湯時代,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現在,稱孤道寡的只不過二十四家。


由此看來,這難道不是由於『得士』和『失士』的不同造成的嗎?如果諸侯漸漸地被殺戮、被消滅,到那時,就是想要做個裡巷的看門人,又怎麼可能呢?


所以,《易經》上不是這樣說嗎:『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如果不重視士人,善於運用他們的才能,做些踏踏實實的工作,只是一味弄虛作假,標榜虛名,他們必然走入驕傲奢侈的歧途;驕傲奢侈,災禍必然隨之而來。所以那些無實效,卻只喜歡空名的,國土將日益削減,國力將日益衰弱;沒有好的德行,卻希望幸福的,必然處境困窘;沒有建立功勛,卻只圖享受俸祿的,必然蒙受侮辱。這一切必然招致嚴重的禍害。」


「『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業;空言而無行者,終究不能實現願望。』這都是愛虛名、好浮誇,無治國愛民實效者的必然下場。所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輔助而能建功立業的,從未有過。


國君不應該以經常向人請教為恥辱,不應該以向別人學習而感到慚愧。言行符合天道,德才兼備,而能揚名於後世的,象堯、舜、禹、湯、周文王他們就是這樣。


『真正得道、體道,掌握了規律的人,就可以主宰一切。』


那些在上能窺見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曉事物的流變,了解事物很透徹的最聖明的人,怎麼會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災禍呢?


《老子》說:『貴必以賤為根本,高必以下為基礎。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不正是貴為賤的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所謂孤、寡,就是人們處於困窘、卑賤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稱孤道寡,難道不是侯、王謙居人下、重視士人的證明嗎?


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讚揚他們為英明的君主。這正是因為他們深知士人的可貴。」



宣王這才領悟,「唉!君子怎麼能隨便加以侮辱呢?我實在是自討沒趣啊。至今我才了解到君子的話,我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為。希望您就收下我這個學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與我交往,我將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備有高級車馬供您使用,妻子兒女也可盡享榮華。「


顏斶辭謝不受,「璞玉生在深山中,經過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價值並非不寶貴,然而本來的面貌已不復存在了。士人生於偏僻鄉野之地,經過推舉選拔而被任用,享有祿位,他並非不尊貴、不顯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質上已被傷害了。


我希望回到我的鄉里,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純正,自得其樂。如今發號施令的,是大王您;而竭盡忠心直言進諫的是顏斶我。我的主要意見已經說了,希望您允許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鄉。」


於是,他拜了兩次後,飄然離去。


本文源自一一零一茶與素食,


LIFE素生活經授權發布。


您對本文的分享有什麼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素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素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