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讀唐詩:三首除夕之夜寫的思鄉詩,誰更高明些?

讀唐詩:三首除夕之夜寫的思鄉詩,誰更高明些?

人為什麼會思念家鄉?或者是因為人們在家鄉度過了自己最無憂無慮的童年時期,或者是因為故鄉有不能忘卻的事物,一棵樹,一堵牆,一彎溪流,一個小小的土崗,一座山……這些都足以讓人懷念。因此大抵詩人寫思鄉的詩,或者是特別的時間點,或者是特別的事物勾起思鄉之情。人在什麼時候最容易思念家鄉,通常是孤獨時,或者某個特別的日子,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的就是特別的日子,特別的事物,重陽節這一天,王維登高紀念,望著眼前的茱萸,立刻想見了遠方的兄弟,時間點特別,重陽節,事件是跟故鄉有重合的事件,兄弟也在登高,觸動思鄉之情的是「茱萸」,抑或,詩人只是借這種特別的事物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他擅於這樣寫。還有一次,他遇到了故鄉來人,要問故鄉的情形,卻不問人情,只問「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家裡那樹梅,現在是不是開花了,梅花又成了那個特別的事物,想必眼前也有梅,因此更關心家鄉的梅。

(寒梅著花未?)

表達思鄉之情總要借個事物,這個事物或者就是家鄉的事物,著眼點就是眼前跟家鄉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這個事物無處不在,或許眼前的事物跟故鄉太多不同,人就不會想家嗎?不是的,客地的月亮總要跟家鄉的月亮一樣的,月光太難躲避了。因此李白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杜甫說「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月夜》)。

總之,總要借點東西才能把思鄉之情表達出來。思鄉如果是一杯酒,總要找個裝酒的杯子吧。那麼,有沒有什麼也不說就把思鄉之情表達出來的詩呢?有,高適在某年的除夕之夜寫了一首詩,就是這樣的詩,他什麼也不說,卻把思鄉之情表達 了個盡凈,這首詩就是他《除夜作》,全詩如下:

(詩意圖)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寫於某年的除夕,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年,高適應當兩鬢髮白,至少應當是中年之後的作品。於是周勛初在《高適年譜》做了推測,認為此詩作於天寶九年(就是750年),他推斷的根據是:「高適遊蹤雖廣,然離梁宋而至遠地,亦不過閩中、幽州、隴右、河西、劍南數地而已。高適至閩中時,年歲尚輕;次至幽州時,未及『霜鬢』之年;至隴右、河西、劍南時,已甚得意,與此詩內容不合,故知此詩定作於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歸來寓薊門旅館之時。」(《周勛初文集》),理由很充分,合於情理。如果是這樣,那一年,高適47歲,剛做官不久,心為形役,做的事情他自己也並不樂意做。

(故鄉今夜思千里)

突然因為公務來到異地,又恰逢除夕這樣的特別日子,高適在旅館裡睡不著覺,於是寫道:「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我一個人在旅館裡守著孤燈睡不著覺,是什麼原因讓我覺得這麼凄涼和悲傷呢?這當然是明知故問的設問,為什麼呢,原因不就是因為這一天是除夕嘛,在中國人的價值認定里,這樣的日子,一定是一家人團聚一起,或者一起吃年夜飯,或者一起守歲到天明的,詩人卻一個人跑到了遙遠的他鄉,在旅館裡過節,一想到此,詩人覺得眼前明明發著暖光的燈都變得「寒」氣襲人了。別人都在團聚,我卻只能獨自不眠!特別的時間點,觸景生情,思鄉之情起的自然,問的多餘,心情覺得悲傷和凄涼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用再問?

(畫作:一年將近夜,萬里未歸人)

既然已經惹起鄉愁,總要大大地表達一下,傾吐一下吧,於是我們等著作者的一腔悲苦慢慢道來,蹉跎歲月之中,多麼孤獨飄零的一個人啊,值得記憶的人和事當然值得大寫特寫,鋪排開來,但高適不這樣,他早已經過了「愛上層樓」的年紀,他「欲說還休」了,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故鄉的人一定也在思念著千里之外的我吧,到了明天,就又是新的一年了,無邊的思念只是增加我的白髮罷了,這是「一年將近夜,萬里未歸人」(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也是一首做於除夕的詩,全詩如下: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無法掩飾的內心悲苦。前兩句累積起來的思鄉情緒就此放下,沉重的像一聲嘆息!

(詩意圖)

越是無法表達的悲傷,越是真的悲傷,越是不著一詞的思念才是真的思念。詩人只是遙想了一下遠方的家人在思念自己,而自己也終將因為一年的終結而增添一歲,就把這份思念放下了,不寫了,真的放下了嗎,當然沒有,所有的思念,已經沒有辦法通過言辭來表達。

後人胡應麟認為高適的這一句「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詩人的高明之處正在於「簡省」,在於不多說,意思已經表達出來了,就不寫了,同樣是除夕夜的詩,同樣的人在旅途,高詩這首遠比崔塗的《巴山道中除夜書懷》(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的把前因後果寫得清清楚楚高明得多,戴叔倫的那首,除了其中那對名句,其餘簡直就是抄高適的,簡直可以不用比。高適的是「意盡而止」,崔、戴二人都要抒發,而此時的感情,寫不如不寫,多說不如少說。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忽然就讓人想起蔣捷的那闕《虞美人》來: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什麼樣的年歲說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年紀,作什麼樣的詩。對於已過中年的高適,他覺得所有的情緒已經表達完了,還說什麼呢?

(【唐詩閑讀】之68,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又一份不對等的友誼:孟浩然沒粉李白,李白卻是孟浩然的頭號粉絲
《說文解字》第31課:「珠」字的起源其實就是蛤蚌里的珍珠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