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文玲: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陳文玲: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專家簡介

陳文玲,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美國提出的數字經濟,其數字流動、數字貿易是數字產品的貿易,而我們提出的E國際貿易——下一代貿易方式是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數據化貿易方式,即形成以數據化引領形成的貿易流量、貿易方向和貿易方式,從而突破傳統貿易方向對我國形成的制約與遏制。

未來經濟競爭將聚焦為數字經濟之爭

當前,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強國,特別是在高技術領域,中國與美國的差距較大。目前,中國GDP總量佔美國的比重達到2/3,但是人均水平僅佔美國的1/5。在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上則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比如在互聯網處理器等硬體、硬科技、硬實力方面,美國佔據絕對優勢,而在數字經濟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中國則迅速發展。某種意義上說,誰能搶佔數字經濟高地,誰就能贏得未來。

美國用落後的、過時的、陳舊的國內規則來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是擋不住中國前進步伐的,尤其是數字經濟的發展。在已經高度數字化的今天,我國移動支付滲透率高達77.2%,在這樣的情況下,硬科技、硬實力、硬體發展水平如果跟不上,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就會受阻。

那麼,怎樣認識數字經濟?它為什麼代表著未來的方向?

第一,數字經濟是新型戰略性生產要素。我們知道,社會生產力有三要素,我認為,現在所有的要素中應該加上第一要素——新的生產要素,它是戰略性資源——數字資源,包括數據資產,就是在交易交往聯繫過程中產生的數據流量、存量和增量,包括數據資源、數據流動、數據交易、數據生態、數據財富,這些構成了數據資產。未來隨著數據經濟發展,數據可交易、可創造財富能力將會越來越強。所以,作為新生產要素,它不同於原來我們所說的生產力三要素,它是戰略性要素、先導型的要素、起決定性的要素,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

第二,數字經濟是嶄新的、顛覆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顛覆性技術、共性技術、核心技術,是未來對於科技革命至關重要的標誌性東西和基礎性東西。

數字革命之所以將產生嶄新的、顛覆性變革,主要是體現在五大方面。

一是它將引發製造業業態變革。製造業業態將從過去傳統的製造業聯繫轉向由信息驅動形成的聯繫,包括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信用鏈、資本鏈、價值鏈,價值鏈實際上是其他鏈條的總和。由於數據化工業形態的變化,使製造業變成了智能製造,變成了信息化、國際化、網路化軟性或柔性的製造,它用軟的連接、信息化的連接形成製造業產業與產業連接、環節與環節連接、流程與流程連接。所以,第四次工業革命才會和以前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革命,解決動力問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和生產線的革命,解決規模化生產問題;第三次工業革命、互聯網革命是解決人的智能延展問題,替代人的腦力勞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的革命。而製造業業態是首先要發生的變革,所以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中國製造業發展規劃,其發展方向都是一樣的,都是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化時代、數字經濟時代,在政府推動下順勢而為,比拼誰能在產業方面佔領高端或制高點。

二是它將引發世界經濟形態的根本性變革。二三十年之前,整個世界是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當代世界經濟則變成了兩種基本經濟形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這兩種經濟形態構成了現代經濟的兩個輪子,雙輪驅動、缺一不可、互為支撐。只說「脫實向虛」是不對的,我們千萬不能放棄虛擬經濟。有人對虛擬經濟的理解完全錯誤,說產能過剩就是虛擬經濟,說現代金融是虛擬經濟,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虛擬經濟是指虛擬經濟形態,相對應於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形態要健康發展,虛擬經濟形態也要健康發展。虛擬經濟就是由於大數據發展、信息滲透使實體經濟產生的虛擬部分,或是使一些服務業的服務能力變成了一種虛擬的空間,在虛擬空間產生的服務能力和增值價值,包括在網路上的服務能力,這可能對我們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能否佔領制高點是至關重要的考驗。

三是數字經濟將引發流通形態的變革。商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流通的過程將數據化,而信息作為流通的基本要素稟賦進入流通,它將是大流通中最大的變數,形成了線上線下、實物虛擬相互融合的新流通形態。比如形成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新零售方式,形成以信息化引領的新物流方式。商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會發生巨大的形態變化和流程再造。

四是數字經濟將使社會形態和社會治理髮生革命性變化。智慧城市、數據社會、人民社區的存在、人們之間的交換方式、信息的傳輸方式、人們的互動方式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在數據化社會,人們覺得丟了手機會比丟了錢包還難受,因為在數字化時代、數字經濟條件下,你和社會交往的通道被打斷了,所以你瞬間覺得沒有手機就沒有了自我,就失去了社會存在感。

五是數字經濟將引發城市形態、鄉村形態發生根本性變革。過去千百年來,始終是以城市為主體,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將來的空間布局一定是城市群落,一定是由於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雲服務、人工智慧以及由於高鐵網、高速公路網、航空網,把這些城市與鄉村連接為一體。網路化的存在實際上是由數據支撐的,網路化存在的結果必然是城鄉相互融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是城鄉一體化,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則是加快城鄉融合。數字經濟使城鄉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城鄉融合的未來將是城中有鄉、鄉中有城,農村是城市的後花園,城市是農村的廳堂。城市和鄉村一靜一動,高密度的是城市、低密度的是農村。將來城市之間的農村是一望無際的田野,而田野和綠樹的搭配,將成為最大規模的綠化帶,田野將來不是單獨的莊稼,一定要有布局合理的大樹或樹林,恢復到原來的原始生態,城鄉就是田園式的城鄉關係、田園式的城市。而在我們的城市群落中有國家中心城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微型城市,微型城市將來就是若干個特色小鎮形成的。這種城市群落的形態,將會促使城市管理從原來的行政建制(地級市、縣級市、鄉鎮、村)演化成未來的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微型城市,而鄉村是在城市之間,與城市產生高度的相互融合和黏性,未來的要素會向農村移動,因為未來數字經濟發展、大數據發展,會使城鄉之間人流、信息流、資本流形成雙向流動,而很多優勢資源會在數字經濟形態下向農村流動。

需要研究的幾個問題

新的戰略性資源、新的顛覆性變革、新的戰略性選擇,要瞄準基礎性作用的硬科技。支撐未來顛覆性變革的是硬科技,是硬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化的軟基礎設施建設,是核心硬體和物聯網。

當前和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有四大類硬基礎化數據建設要攻關。

第一類:物理類的數據基礎建設,包括無人駕駛、無人賣場。此外,還有3D列印、新材料、機器人,特別是控制型機器人。

第二類:數字類的數字基礎建設,包括物聯網、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

第三類:服務類的數據基礎設施,基於雲服務,智慧雲、交通雲、人工智慧、數字交通、人工智慧形成的數字經濟的傳輸方式。

第四類:生物基因類的數據基礎設施,包括基因圖譜、基因測序等。

未來真正要實現萬物互聯、萬物感知、萬物可視和萬物智能,最後形成數字經濟形態和數字經濟結構。當這個時代到來的場景展現出來時,人們既能享受數字生活帶來的便利和便捷,也會帶來一些挑戰和不便,比如隱私權保護問題亟待解決。

中國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很多方面已經領先,但主要還是在應用領域,比如在數字應用、商業模式創造等方面我國確實走在了全球前列。不過,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已經向我國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步入大數據時代,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形成中國的核心技術和支撐性技術?怎樣形成跨領域、跨行業合作攻關的優勢?在我看來,要形成硬科技攻關的優勢,需要克服長期的社會浮躁氛圍,集中精力,持之以恆,十年磨一劍,甚至幾十年磨一劍,才能真正做出原創性的東西。

我認為,在三種創新路徑中,原始創新是我們的短板,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是一般採用的方式,集成創新是我們的優勢,但原始創新是根本。所以,要重新認識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要及時轉變傳統的思維定式和管理定式。其中,應該重視的一個方面是,加快推進和發展下一代貿易——E國際貿易。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必須在全球可流動、可迴流,所以,我們的全球化戰略必須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流動。美國提出的數字經濟,其數字流動、數字貿易是數字產品的貿易,而我們提出的E國際貿易——下一代貿易方式是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數據化貿易方式,即形成以數據化引領形成的貿易流量、貿易方向和貿易方式,從而突破傳統貿易方向對我國形成的制約與遏制。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數字跨國界的自由流動,如果政府管理部門僅僅從管制出發、從意識形態控制出發是不行的,我們需要研究數據流通的規律。所以,我們應該找准未來發展趨勢,對數字經濟等重大問題重新認識思考,這樣才能真正佔領制高點,才能在國際社會上起到正向的作用。

文章選自中國經濟網,2018年7月18日

CCG 縱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化智庫CCG 的精彩文章:

茅忠群:「中西合璧,以道馭術」的儒道管理

TAG:全球化智庫CC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