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末我們一起去書店看書吧

周末我們一起去書店看書吧

我是一名有理想的文案

紙的時代

01

如果你覺得燥熱的話,你就去書店裡看會兒書;如果你覺得孤獨的話,你就去書店裡看會兒書;如果你覺得悲傷和失落的話,你就去書店裡看會兒書。我不解釋這裡面的緣由,因為只有你自己親自去一趟,才會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現代人講究風水和實用,比如住房要依山而居、依水而居,或者依地鐵、高鐵而居,依學校、醫院而居。前者是風景好,後者是生活方便。於是各大開放商們開始鋪天蓋地地投放廣告, 隨之而來的就是這些房價的提升。你挨著高山住,山不是你的;你挨著湖畔住,湖不是你的;你挨著銀行政府住,金錢和權利也不是你的。

但如果你挨著一座圖書館或者書店住的話,這個圖書館和書店裡的精神食糧就全都是你的。

當然這一點,那些聰明的、有市場經驗的開放商不會把它作為宣傳賣點,因為它「無用」,至少對於現在這個社會來說,大多數人講究的還是物質的豐盈和生活的實用,你別給我講那些「沒用」的。

而大家所熟知的全球酷愛讀書的猶太民族,以以色列為例,平均4500個猶太人就有一座圖書館,也就意味著他們圖書館在城市中的密度是相當的大,作家博爾赫斯曾經說過,「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那以色列等國家無疑就是天堂。

02

幸運的是,我現在就是和書店比鄰而居——鄭州大摩紙的時代,只隔著一條馬路,在西元廣場的三樓。閑暇時我可以隨時到那裡讀書和寫作。

每個晚上,每個星期的周末,我都要去書店看書。前段時間由於某種原因失業的那段日子裡,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那裡度過,有時候一整天都待在那裡,也不會覺得厭煩,因為我喜歡,喜歡那裡面的氛圍,喜歡那裡面的格調,喜歡那裡面有那麼的好看的書籍。

伴隨著一首輕盈和緩的背景音樂,你手握著一本書,你可以沉浸在故事和音樂給你製造的氛圍里任意遐想,也可以什麼都不想,就放空自己,把目光隨便落在一本書上或者一個角落裡,發獃。而旁邊是一個小小的水池,溪水緩緩地流動著,有一些光和人的影子就揉碎在池水裡,你暫且可以把它當成人間的幻夢。

有的朋友開玩笑說「這個書店成了你的私人書店了」,不錯,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擁有一個天堂,一個風景絕美的世界。

03

那段日子裡,我把余華、閻連科、蘇童、畢飛宇、王安憶、嚴歌苓、王小波、史鐵生等作家的作品都讀了一遍,遺憾的是很少創作什麼新的東西。有時候會刻意地坐在那裡一下午,去構思一首詩,但是往往到最後空手而歸,因為真正的好詩是可遇不可求的。

剛開始的時候我會覺得困惑和失落,總覺得如果一下午不從書店「帶走」和「創造」點什麼東西,這個下午就是虛度,就是白白浪費。但最後仔細一想,讀書和寫作不就是虛度嗎?和另一個虛構的我談話,較量,言和,把那無用之用發揮到極致,讓自己徹徹底底得暫時和這個社會脫離。

想到了大學時候常萍老師的一場講座,講的是莊子的《逍遙遊》,當時聽得入迷,《逍遙遊》竟然可以這樣講,這裡面竟然蘊含了這麼多哲理,(不像高中時候的講課,只是解讀一下字面的含義)。她講到文木和散木的區別,又延伸到文人和散人的區別。

文木就是可用之木,就是那些堅固的可以做成傢具的樹木;而散木呢,是指那些因無用而享天年的樹木。文木因為有用而被人們切割鋸斷做成了傢具,散木因為無用而保全了自己。而人也一樣,文人就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散人就是那些對社會無用的人,這有用和無用每個人給出的標準又不一樣,你願意做哪一種人也由你自己決定。

04

我讀書的時候,往往會思考很多東西,思考書中的故事,思考作者表達的思想,以及思考自己的行為表現,把自己過往歲月里的那些事情再整理出來,而那個精神的我就會像一個醫生一樣,把那些片段切開、解剖,像做手術一樣切除那些病原體,最後再把傷口縫合;靈魂就會重新長出一些新的理念和意念,而這時候就會形成一個全新的我。

如果說讀書是一個小型的外科手術,那麼寫作就是一個長期的內科診治。這種內化的長期作業使我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而讀書地點的選擇大可隨意。毛澤東曾經為了鍛煉自己的定力和專註力,專門到街頭和車站等地點讀書,最後他成為了偉大的思想家、革命軍,文學家。站著的一個角落,靠著的一個書架,坐著的一個地板都可以成為你的個人世界,你沉浸在那裡,像一個思想者的雕塑,不被任何人打擾。

05

曾經看過一個歌唱類比賽,一個參賽選手說,「我可以一天只吃一個饅頭,我可以穿很破的衣服,我可以流落在街頭,但我不能不唱歌,不能沒有夢想」。你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20%取決於你待的社會環境,80%取決於你自己的信念。

其實讀書,讀的不是別的,讀的就是你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案毒 的精彩文章:

TAG:文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