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註定是要青史留名的,就像茅威濤!
茅威濤,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 三次獲中國戲曲梅花獎, 人稱「三度梅」。
然而我最先認識她卻是從她的東方不敗開始的。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個男人演的,因為從她身上似乎看不到女人該有的樣子。茅威濤版的東方不敗打破了觀眾對東方不敗的刻板印象,服飾、妝容都大相徑庭。
後來才知道她是個越劇演員。儘管如此還是沒有太留意她,直到後來看到她演的越劇電影《孔乙己》。但還是沒有認出是她,我以為那就是個男人,直到室友說,這不就是茅威濤嘛!
本來就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沒想到有一天竟然能被搬上越劇的舞台。
魯迅先生本就是紹興人,而越劇發源於浙江 嵊州 ,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用本土語言來表達再好不過了。
沒想到是裡邊的台詞對白也是讓人震撼,至今仍記得裡邊的一首詩。
酒醉了的中國,炮打國門也喚不醒。
詩化成之歷史,血灑長街都研成磨。
多麼讓人震撼啊,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後來又陸陸續續的看了越劇《李清照》《陸遊與唐琬》《漢宮怨》等,才由衷的發現,舞台之美、越劇之美、中華傳統藝術之美。
這個時代需要改革家,而茅威濤正是這個改革者。
茅威濤或許可算當今越劇界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了。師出尹派的她不僅繼承了尹桂芳瀟洒獨特的唱腔,更繼承了尹桂芳在藝術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甚至因此還被同行褒貶參半地稱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改革家」。
從學習崑曲身段氣質的《西廂記》,到大膽剃光頭的《孔乙己》,甚至到引起不小爭議的新版《梁祝》,每一部作品中,她總是嘗試不同的藝術風格。
儘管所有的舞台試驗幾乎都是毀譽不一,但這些年的越劇改革之路,她走得執著、從容而堅定。
憑著這些給傳統越劇注入全新生命力的藝術形象,茅威濤不僅成為越劇界唯一三度獲得「梅花獎」的演員,更成就了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今日的輝煌。
「我最早在上海演出時,是一直被觀眾罵的,他們甚至要把我罵出上海的舞台。」茅威濤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上海觀眾判斷一個演員的好壞,往往是以流派唱腔學得像不像來衡量的,「我知道我學不像,因為我的音色不可能跟老師一樣。
「當年,太老師尹桂芳為了塑造屈原,大大突破了越劇女小生原有的程式,也曾經遭受過諸如『不像尹派』的質疑。但太老師卻堅持道:我尹桂芳唱的,就是尹派!我非常感動於這句話,太老師的創新精神是我前進的動力。」說起自己對於越劇在今天的藝術定位,茅威濤始終堅持「我們要在創新中繼承,而不是繼承中創新」。
她說:「如果我們一味保持傳統,去迎合老觀眾,不出十年勢必走進死胡同!百年前越劇如同一位穿著藍花布的村姑來到大上海,在新文化的熏陶下一躍成為標緻漂亮的淑女。到了我們這一代人,越劇已經在都市裡成為一門藝術,結果卻又要被迫回到民間去,那麼前人的所有努力,豈不是都付諸東流了?我不甘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