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格=性格+哲學

人格=性格+哲學

GIF

在稻盛和夫《活法》這本書里,有這麼一個公式:人格=性格+哲學。

他說:「由人類與生俱來的性格和後天在人生道路上學習掌握的哲學這兩方面形成人格。先天的性格加上後天的哲學,就形成了人們的精神品格。

因此,根據什麼樣的哲學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這就決定了他的人格。如果不打好哲學這根基,就不能使人格之樹樹榦粗大,筆直成長。

那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哲學呢?答案就是『做人準則是否正確』。這是類似父母給子女言傳身教的那麼簡單而樸素的教導,是人類自古培養起來的倫理、道德。」

我們時常感嘆人們行為方式的差異,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在公交車上因為擁擠,有的人可能會破口大罵,有的人則會謙虛禮讓。背後恐怕就是人的性格和其所理解的哲學使然。

我們的人格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行為處事的「第一性原理」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面對糾紛,不少人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為自己爭取利益。而張英的做法,則體現了「宰相肚裡能撐船」寬闊胸襟,「心寬不怕巷子窄」的背後是張英寬厚曠達的人格。

任何人都有機會擁有堅實的哲學依據,因為在我們孩童時代,家長和老師就教過,不可說謊,不給人添亂,要正直,不貪心,不自私等等。只是人長大了之後,被社會的慣性所迷,逐漸忘記了,變得不以為然。

這有點類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每個人內心的道德或者哲學都是向善的,都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但是長大之後被生活壓力壓迫、被利益慾望綁架,不能夠做到「致良知」了。

就像《聞香識女人》的主角弗蘭克中校在電影中膾炙人口的演講中所提到的那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那條路是對的,但我從來不走,為什麼?因為那太苦了。

依照哲學行事需要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行為、慾望,這中間伴隨著許多痛苦,有時會給自己帶來暫時的損失和苦難。比如堅持讀書、努力工作、不貪便宜等等。

稻盛和夫建議我們還是選擇「不圓滑」、「不得要領」的那條路,因為在正確哲學指導下的行為,即使有一時的損失,後面也必有回報。

在日本泡沫經濟鼎盛時期,製藥將土地專賣就能讓資產升值,幾乎所有的企業都爭先恐後參與不動產投機。

當時京瓷已經擁有巨額現金存款,所有人都勸稻盛和夫投資不動產。

稻盛和夫卻一直沒有參與,因為他覺得,僅僅把土地從左手轉到右手就能賺大錢,天下沒有那樣的道理。就算來錢,來得容易,去的也快。

後來泡沫破裂,原本渴望增值的資產轉眼間變成負資產,很多企業落下一身債務。

稻盛和夫得以避開陷阱的關鍵,就在於他始終堅信,只有額頭流汗,靠自己努力賺來的錢才是真正的利潤。在這種哲學觀念的指引下,他面臨巨額的暴力引誘也不曾動搖。

人是很脆弱的,不刻意警惕、自我戒備,即使知道道理,不知不覺中也會成為慾望和誘惑的俘虜。原理原則是正確和堅強的源泉,但同時它也很容易被忽視,不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它就同意被束之高閣。

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在生活的壓力和內心的哲學之間不斷的搖擺。

GIF

「我他媽就是個賣印度神油的,我管得了那麼多人嗎?」《我不是葯神》中程勇第一次退出走私藥物的時候,說出的是一個小人物正常的想法。

當初走私,是生活所迫,只是為了賺錢,現在賺到錢了,沒有必要冒著坐牢的風險再去做了。他說,自己只是為了賺錢,不想做什麼「救世主」。

但當他面對呂受益的死,面對眾多患者的眼神,他心中隱藏的善念被喚醒,生活優越的程勇選擇相信自己內心的「哲學」。為了幫助別人,寧願犧牲自我。

沒有多少文化的黃毛,為了保護程勇,為了保住更多的藥品,為了能救更多人的命,只有二十歲的他,絲毫沒有猶豫,開車去引開警察,卻突然被大車撞到,再也沒有這個燦爛的笑容了。

世間那些最後立地成佛的人,就是經過了漫長的心路歷程,做出相信自己人生「哲學」的普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眾道書院a 的精彩文章:

TAG:眾道書院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