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毛澤東的「四多」學習法:多讀 多寫 多想 多問

毛澤東的「四多」學習法:多讀 多寫 多想 多問

作者:徐明欽

所謂聯繫實際學習,就是把所學的內容與中國社會前進發展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的實際,與自己的工作實際、思想實際、理想信念實際、情感實際等緊密地聯繫起來;把學習時自己頭腦里所想、所思、所動等都寫下來,記下來,表達出來,彷彿是讀者在與書的作者或書上的人物包括歷史人物、現代人物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討論。

毛澤東的一生既是勤於學習的一生,也是善於學習的一生。毛澤東的學習方法,有的來自老師的教誨,更多源於自己的學習實踐。其中,「多讀、多寫、多想、多問」的「四多」學習法,貫穿於毛澤東的一生。

多讀

袁仲謙是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時的國文老師,毛澤東對他非常敬重。在他的影響和指導下,毛澤東開啟了多讀模式。馬列經典、經史子集、詩詞歌賦、通俗小說,無所不讀,由此形成了他淵博的知識體系和銳利的思想系統。毛澤東的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僅《毛澤東選集》四卷中就引用成語、典故342條。

可以說,廣闊的閱讀範圍和龐雜的閱讀種類拓展了毛澤東的視野、豐富了他的辭藻,為他的文章「高大上」夯實了基礎。據統計,毛澤東生前的個人藏書有近10萬冊,基本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又能基本滿足他學習需求的藏書室。毛澤東與書籍可以說是形影不離,他當年在中南海的舊居——「菊香書屋」簡直就是書的世界。除了書架上擺滿的各種書籍之外,辦公桌上、飯桌上、茶几上、床上,到處都是書。

其實,這個多讀,除了數量、種類的要求之外,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要經常讀、反覆讀,這樣才能琢磨領會其中深意。對喜歡讀的書,毛澤東常常是一遍又一遍地研讀,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

例如,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一書,毛澤東先後讀了十七八遍。在讀《飲冰室文集》、韓愈的古文及唐宋詩詞的時候,常常要求自己要達到背誦的程度,並且要精深了解,透徹領悟。每讀一遍書,他習慣在封頁上畫上一個圈。從中南海故居保留下來的書籍中,可以看到許多書的封頁上畫有四五個圈,這說明毛澤東讀了至少四五遍。有些書,頁面上留有紅、藍、黑各色筆跡的圈畫批註,這是毛澤東不同時期反覆閱讀留下的手跡。一些重要的馬列著作、哲學和黨史類著作,他更是反覆研讀。像《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社會學大綱》,他都讀了10遍以上。對於《紅樓夢》,毛澤東至少讀過10種不同版本。他還跟人說,《紅樓夢》要讀過5遍以後才能有發言權。

多寫

徐特立主張「不動筆墨不看書」,這一點對毛澤東的影響也非常大。毛澤東認為邊讀邊寫是加強記憶的最好方法。他一生躬身實踐,堅持不輟,只要讀書就做筆記、寫評論,養成了手中無筆不讀書的習慣。

毛澤東的學習筆記形式靈活多樣,除了各種記錄本外,還有選抄本、摘錄本,以備做重點記憶。凡是毛澤東讀過的書中,到處可以看到他作的批註和標記,直線、曲線、雙直線、直線加曲線、圈點、三角號、叉號等各種標記,各有各的代表和含義。批註則有短有長,短的一個字,長的達2000餘字。毛澤東的這些批註,有的是對內容的提要,有的是對人物或思想的評論,有的是聯想相關事情的發揮,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學習時的獨立思考。

1917年下半年,毛澤東的另一位老師楊昌濟給學生們講授《倫理學》課程,教材是德國哲學家包爾生著、蔡元培翻譯的《倫理學原理》,約10萬字。毛澤東除了認真聽講外,還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他用紅黑兩種顏色的筆跡在書中留下了大量的圈點,還在書上寫下了一萬五千多字的批語,有的是對原著進行引申與批判,有的則是抒發自己的倫理、哲學、歷史觀點。

延安時期,毛澤東看得最多的是哲學,批註最多的哲學著作有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米丁等著《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艾思奇著《哲學與生活》、李達著《社會學大綱》《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艾思奇編的《哲學選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思想方法論》、河上肇著李達等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礎理論》。打開毛澤東讀過的這九套書籍,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書上劃的各種筆跡和成段的批註,大部分批註文字都是毛筆書寫的,字寫得很小,書寫得很流暢,大多是行書字體,其中最長的一段批註寫了1200多字。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我軍的許多重要的工作方法、作戰策略、政策方針,在毛澤東的讀書批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

多想

年輕時的毛澤東就常對同學講:「我們讀書、看報、上課、聽演講,都要開動腦筋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論古人的話,洋人的話,教師的話,名流學者的話,我們都必須反覆思考,真是對的才能接受,如果是錯的就要拋棄。我們不應一味盲目迷信古人,崇拜洋人。」

密切聯繫實際讀經典,這是毛澤東最基本的學習方法。所謂聯繫實際學習,就是把所學的內容與中國社會前進發展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的實際,與自己的工作實際、思想實際、理想信念實際、情感實際等緊密地聯繫起來;把學習時自己頭腦里所想、所思、所動等都寫下來,記下來,表達出來,彷彿是讀者在與書的作者或書上的人物包括歷史人物、現代人物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討論。對作者的話、書上人物的話及其政治主張和思想、認識、觀點等全部文字,都入心用腦,用心思考,有感即發,有想就批,有話即寫。

毛澤東很喜歡看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小說,在講話和文章里時常引用這些小說里的主要人物、事件和典故,並且常常用獨到的見解介紹給別人。他曾經借用孟子的話「心之官則思」,來啟發大家要善於運用思想器官進行思索,養成分析的習慣,學會分析的方法。如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面前擺著許多問題要去研究處理,毛澤東給大家出過一批題目,內政、外交各方面的都有,勸大家要多讀書學習,頭腦里經常裝著一些問題,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找出答案。在毛澤東帶領下,全黨同志「開動機器」,深思熟慮,在實踐中使許多問題相繼得到了正確的處理。

多問

毛澤東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喜歡向老師請教,同老師進行討論。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時的歷史老師,後來成為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的黎錦熙在日記中寫道,僅1915年4月至8月,毛澤東就拜訪他近20次,同他討論的問題涉及「讀書方法」「在校研究科學之術」和「改造社會事」等。毛澤東也自稱:「近年來有所寸進,於書本得者少,於質疑問難得者多。」

毛澤東不僅在學校尊師好問,而且積極向社會上的各方精英尋師求教。在韶山老家時,維新人士李漱清是個激進派,主張去除神佛,興辦學校,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當時遭到許多人的非議,毛澤東卻拜他為師,經常在一天的勞動結束後到李漱清家請教種種問題,彙報學習心得。

毛澤東有一首著名的詞《蝶戀花·答李淑一》,其中有一句「我失驕楊君失柳」。「柳」指的是毛澤東的好友、革命烈士柳直荀。柳直荀的父親柳午亭是一位留日學生,他是體育運動的熱心倡導者,還是一位武術高手。毛澤東步行100多里,登門求教。後來,他將求教的結果結合自己的體會寫了一篇《體育之研究》,1917年4月發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這篇文章被譽為「我國最早以近代科學的觀點系統論述體育的專論,開一代之風氣」。

毛澤東除了向老師和社會人士多方求教外,還非常注重與同學朋友討論問題,增進學問。在湖南一師期間,毛澤東、蔡和森等人成立了課外哲學學習小組。毛澤東還組織了學友會,同蕭子升、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羅學瓚等學友經常聚會,討論求學為人的道理,探討個人與社會改革的諸多問題。他還向長沙各校發出《徵友啟事》,邀請吃苦耐勞、意志堅定、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青年做朋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毛澤東身邊聚集了志同道合者20餘人,他們圍繞「如何使個人及全人類的生活向上」這一問題討論了100多次,得出的結論是「集合同志,創造新環境,為共同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籌備,1918年4月,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的新民學會正式成立。

1938年,毛澤東已是黨內公認的領袖,並且寫出了《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當時年僅30歲的艾思奇曾寫了一本《哲學與生活》。毛澤東讀過此書後,專門寫信給艾思奇,感到「得益很多」,但「其中有一個問題略有疑點」,因此決定親自登門訪問討教。他在信末寫道:「今日何時有暇,我來看你」,寫得十分謙虛、誠懇,一代偉人風範躍然紙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黨建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國「無底線」政策又添傷痕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 新起點上再出發

TAG:黨建網 |